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唐侯-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敷衍。

    可他也清楚,那些罪犯既然已经认罪,他若再继续纠缠下去,自己儿子的一些丑事怕就瞒不住了,如今事态对他有利,他也只好顺着下坡。

    不过,要他放弃追踪真正的凶手,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生气是难免的,不过高士廉到底是个成熟的男人,在他生过气后,对于很多事情该处理还是要处理的,他叫过府上的管家高能,吩咐道:“如今封地里的庄稼都已经发黄,想来再过半个月亦或者一个月就可以大丰收了,今年你把此事负责好,莫让粮食受了潮。”

    高士廉是国公,名下的土地还是不少的,这对他们府上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来源,所以马虎不得,每年他都会千叮咛万嘱咐。

    高能身为管家,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应了下来。

    

    天气越来越热,司农寺经过这些天的选拔,也选出了不少对农业颇有见解的人。

    在这些人中,有一些十分有经验的老农,他们可以通过对不同节气的理解来进行不同的农业行动,进而保障一年的农作物不会因为时令所差而出现错误。

    除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外,兴农社还招募了一些对农业感兴趣的读书人,这些人都是读过《齐民要术》的人,并且有不少也都亲身经历过种地。

    这些人可以说是兴农社的希望,因为在唐舟看来,经验虽然很重要,可想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却是需要一些有创新精神的人的。

    招募到这些人后,罗石和唐舟他们便对这些人进行了分工,那些老农并不需要每天都来司农寺,只在特定的时候让他们下乡去指导农民如何种地,如何丰收就行了。

    那些有想法的人,唐舟则让他们集思广益,想出一些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的办法。

    唐舟前世没种过地,只对一些农作物有过了解,因此他在这样安排之后,剩下的很多事情他就帮不上忙了。

    这个时候,地里的小麦都已经快成熟了,很多百姓都在为丰收而忙碌着,唐舟知道这个时候对百姓来说很重要,因此少不得在司农寺进行一些安排和询问。

    这天午后,大家坐在司农寺聊天,唐舟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于是问道:“小麦丰收之后,离再次播种应该有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天地里都种些什么呢?”

    一个叫周农的人站出来道:“小侯爷,这个各有不同,中原这个地方小麦丰收之后,并没有多少农作物可种,一般情况下都是荒着的,当然,偶尔会有人种一些菜。”

    听到这个回答,唐舟微微凝眉:“我记得都有种玉米的。”

    众人一愣,那周农更是连忙问道:“玉米,小侯爷,什么是玉米?”

    听到众人这话,唐舟顿时明白过来,这个时代,玉米还没有传过来,心中暗惊,于是连忙笑道:“没什么,我只是觉得这几个月天地里什么都不种有点说不过去,你们觉得呢?”

    在场的这些人都是很关心农事的,自然也清楚大片土地荒废着有些不妥。

    这时,一个去过江南的名叫宁成的人说道:“小侯爷,这段时间其实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属下曾经去过江南,那里在夏天的时候普遍种植水稻,秋天丰收,跟我们这个刚好反过来,如果中原地区夏天种植水稻的话,到秋天的时候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啊。”

    水稻的果实也就是大米,唐舟虽是北方人,但对米也有些偏爱,南方种植水稻的事情他也清楚,只是没想到刚好跟小麦的种植岔开。

    正想大声叫好的时候,那个周农却突然反对道:“不行,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可我们这里却并没有太多的水,不适宜水稻种植的,不然天气万一十几天不下雨,那些水稻可就全泡汤了。”

    唐舟一愣,心想也是啊,他在后世也没听说过在北方亦或者中原地区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

    讨论到这个时候陷入了沉默,唐舟见此情况,忽而想到宋朝南渡之后,曾经在南方大面积种植小麦的,水稻不能到北方来,那么小麦是不是能到南方去呢?

    想到这点,唐舟连忙笑道:“既然水稻不能移植到长安来,那我们何不将小麦移植到南方,南方的水稻丰收之后,就种植小麦,这样一来,一年也就有两季的丰收了。”

232。第232章 豆制品

    “既然水稻不能移植到长安来,那我们何不将小麦移植到南方,南方的水稻丰收之后,就种植小麦,这样一来,一年也就有两季的丰收了。”

    唐舟这么一说,众人神色顿时一变,皆是一脸惊悟。

    他们只想到如何把其他的地方种植在长安附近,因此就没怎么考虑把长安附近的植物移植到其他地方,江南之地虽离长安较远,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够繁华富饶,但若真能在那个地方水稻和小麦互种的话,倒也能为朝廷增收不少粮食呢。

    “小侯爷言之有理,如果小麦真能在南方种植成功,这可就相当于把朝廷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一杯啊。”周农十分兴奋,站在一棵树下挥着手,完全不在乎毒辣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

    宁成去过江南,倒没有像周农这般兴奋,因为他意识到唐舟虽然说的可行,但却也存在一些难题,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解决的话,是很难真正将小麦种植在南方的。

    “小侯爷,水稻种在北方有难处,小麦想在南方种植怕也不容易,因此属下觉得,任何事情不能想当然,我们必须在南方进行试验之后,看看是否可行,才能决定要不要将小麦移植到南方。”

    唐舟点点头,不过心中却想,宋朝南渡的时候曾经在南方种过小麦,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于是说道:“你说的不错,既然如此,待本侯禀明圣上之后,就派你与周农二人带上一批小麦的种子,在南方找一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如何?”

    宁成扭头看了一眼周农,周农微微颔首,宁成见此,这才点头道:“既然小侯爷这般信任我们二人,那我们二人就去一趟南蛮之地又何妨。”

    唐朝初年,江南的很多地方都没有后世的繁荣,所以很少有官员想去那些地方任职,宁成与周农二人此一去也必定艰难险阻,唐舟见他二人竟一点不畏惧这些,不由得对他们二人更是欣赏起来,道:“好,待你们功成归来,本侯亲自为你二人请赏。”

    众人就小麦种到南方这个提议讨论了一些之后,最后把问题再次放在了小麦丰收以后,中原之地的百姓种什么。

    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因为就在他们身边,所以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小麦丰收之后,我们这个地方能种的东西并不多,除了一些蔬菜外,种的最多是就是大豆了,只是就算如此,真正肯去种大豆的人并不是很多。”周农在大家讨论开这个问题之后说道。

    而他说完之后,唐舟却是有些不解,问道:“既然能够种大豆,那为何不种呢?”

    周农耸耸肩:“小侯爷有所不知,百姓收了小麦之后,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脱皮晾晒,那里有时间再去种大豆?再者,种了大豆做什么?”

    听到周农这话,唐舟顿时一愣,有些不解了,道:“种了大豆做什么?难道大豆不可以用来做豆腐吗?豆制品那么多,用处挺大的吧。”

    唐舟真的很不能理解,后世的他也曾经做过豆腐宴,只一道豆腐,可以做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相比较而言,豆腐的营养价值那么高,喜欢吃的人应该不少吧?

    在唐舟这样询问之后,周农无奈的苦笑了一下:“豆腐?小侯爷真会说笑,整个长安城除了那几家豆腐坊外,谁会做豆腐?而只那几家豆腐坊自己种的大豆就足够他们自己用的了,其他百姓若是种了大豆,最后也只能是坏在自己手里。”

    说到这里,周农又道:“说句实话,豆腐虽然不错,但还是太过无味了些,只适合一些老年人来吃,像属下我,对豆腐并不怎么热衷。”

    周农这般说完,唐舟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豆腐是汉朝时发明的,如今离大唐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豆腐可能会衍生出不少的做法,但因为烹饪水平的限制,在这几百年里,豆制品并不是特别的丰富。

    而且,百姓种了大豆又换不来钱,自己又不怎么会吃,最终就导致虽然能种大豆,可并没有多少人种,他们宁愿让土地荒废几个月,也不会去种一些并没有什么用的东西。

    明白这点之后,唐舟摸着下巴想了想,而后笑道:“如果只是这几个问题,倒好解决了,这样,趁着小麦还没有丰收,派人去宣传,就说翠明楼会在大豆成熟之后大量收购大豆,价格绝对让他们满意。”

    唐舟这么说完之后,在场众人皆是面面相觑,罗石更是望着唐舟道:“唐大人,虽然我们都知道翠明楼有你的产业,但你想通过一家翠明楼就掀起百姓种大豆的热情,恐怕不太可能吧?而且翠明楼也不需要那么多大豆,你这样做反倒让自家生意不好做,何必呢?只是讨论小麦之后种什么的问题,大豆种不成,我们再去种其他东西不就是了。”

    罗石对唐舟这个年轻人还是很欣赏的,因此并不想看到唐舟因为只是想让兴农社有一些成就,就去让翠明楼来弥补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虽然在他看来,翠明楼可能并不在乎这些。

    唐舟倒也明白罗石心意,但他却浅浅一笑,道:“罗大人多虑了,我是觉得翠明楼以后真的会需要很多豆腐,既然如此,何不提前就宣布出收购大豆的消息呢,而且这样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众人相互望着,对唐舟的这句话并不怎么相信,翠明楼需要大豆?

    他们这些人可都是去过翠明楼的,里面的饭菜不敢说每样都吃过,但凭借着他们跟唐舟的关系,倒也吃了个七七八八,从他们吃过的这些菜里,能找出两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