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四处开花
第五章四处开花
大唐贞观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辽王李恪率领八万大军兵分两路登陆朝鲜半岛。西路大军由宣威将军薛仁贵带领,统兵三万从鸭绿江入海口以南八十里处的平川城登陆。在登陆前的炮击中,建在平川城外靠近海岸的防御城墙,已经被炸开一道宽度超过七十里的缺口。登录时,在禺京舰的炮火掩护下,登陆将士乘坐靖海舰以及舢板,仅仅用了大半天的时间,便全部登上陆地,并且牢牢地占据了一段长约二十里的城墙。
到了晚间,已经有超过六十门的舰用神威大炮被拆卸下来,并架设到到城墙之上。经过一夜的休息,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刚升起,整整八十门神威大炮便向着平川城发动了炮击。整整十轮炮击过后,三万大军开始向平川城进发。当大军到达平川城西门外的时候,整座城池的西城墙已经残破不堪,城中的大量居民以及士卒,正在匆忙的通过其他三座城门逃离平川城。
大唐军队毫无阻拦的从西门进入到平川城内,此时城内仍旧有大量居民来不及逃出城。由于害怕大唐的军队会采取激烈的手段,控制城内的局势,所以当见到大唐的军队已经开进城中,居于出城的百姓也就越发的着急,不但由于踩踏造成大量的伤亡,更加导致了三座城门都被堵死的情况发生。
薛仁贵所率领的这三万人马,全部都是陆战士卒,而且没有经过海战训练。在海上停留的这几天,令他们倍感疲惫,虽然经过一晚的休息,但是仍旧没有完全恢复。再加上守城的高句丽军队,早已经在百姓出城之前,便已经全部撤出这里,即便是现在便出城追击,也未必能够追上他们。所以薛仁贵下令,队部进城之后不得组织当地百姓出城,并且在所有百姓出城之后,立即升起吊桥,关上城门。除了留下一部分士卒负责担任警戒之外,其余的士卒全部休息恢复体力。
第二日,士卒除了将西城墙清理一番,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将前一日在炮击中丧命,以及在逃离过程中丧命的尸首全部处理掉。清理工作整整的持续了三天,这才令西城墙初步的具备了防御的功能。
第四天一早,薛仁贵亲自率领一万人马转头向北推进,用了五天时间攻克了北至鸭绿江边的五座城池,与李恪留守在这里的部队汇合。然后又掉转头向东南推进,一直打到清川江畔,这才顺江而下。而薛仁贵麾下的另外一支一万五千人的部队,在房遗爱的率领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沿着西海岸一路向东南推进,直至在辱夷城下与薛仁贵的大军汇合。这期间房遗爱连克高句丽城池十余座,歼敌数超过二十万(炮火攻城,城中伤亡百姓全部算到战果当中)。
而北路的李恪则率领五万大军,沿鸭绿江畔的防御城墙一路东进。直至打到朝鲜半岛的东海岸,然后才兵分五路齐头并进,一路向南推进。一路之上势如破竹,根本就没有高句丽的城池,能够坚守两日以上。而且在分兵之前,李恪曾经下达了死命令,攻城前一旦劝降失败,城破之时就坚决不留下任何的高句丽士卒。
李恪的这五路大军,在攻城的时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从其中的一个方向攻城,攻城之时所有的炮火都集中于一点。二百八十门大炮平均分给五路大军,每一路人马都配备有五十门以上的大炮,往往是几轮炮击过后,整面的城墙便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遇到这种情况,即便是城内拥有再多的士卒,也会在顷刻之间士气全无。所以说,李恪的这五路大军一路之上,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不过朝鲜半岛东侧山势纵横,严重的影响了大军的行进速度,使得他们向前推进的速度要远远的慢于薛仁贵。
辱夷城距离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只有不到百里的距离,可以算得上是高句丽都城北方最后的屏障。因此在这里高句丽派驻了重兵把守,而且这里的城墙厚度达到了四丈,几乎与城墙的高度持平。而且为了抵御大唐军队的炮击,又在城墙之外六里范围内,修建了大量的低矮躲墙,从外观上看就像是后世的地堡,里面安置了大量的弓箭兵以防止大唐军队靠近后进行炮击。
这种防御工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薛仁贵和房遗爱的攻城计划。使得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地清理掉这些外围的防御阵地。
这种半圆形的半地下工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炮弹的威力,再加上已经是十二月中旬,工事上面又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这就更进一步的削弱了炮弹的威力。再加上这些个防御工事遍布的范围十分的广泛,而且没有什么规律性,这也使得大唐军队在进行炮击时,只能逐一的将它们击毁,而不能采用大范围的覆盖式炮击。那样的话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浪费炮弹,而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舰载式的神威大炮,虽然能够在距离城墙十里外的地方进行炮击,但是不能将这些地堡式的建筑工事拔除,即便是将辱夷城夷为平地,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个防御工事使得大唐的军队,根本就没有办法绕过这些工事去攻击辱夷城。
经过近半二十天的努力,总算是将辱夷城外的防御工事全部解决掉。大唐的五万大军终于将辱夷城团团的围住。
而这个时候,李恪的大军也终于赶了上来,抵达了平壤东面的德阳。德阳到平壤也不过只有八十里的路程,而且其间也不再有重重山峦阻隔,之日之间便可兵临平壤城下。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恪的大军却停了下来。不但没有进一步逼近平壤,反倒是分出四万人马一路继续向南推进,攻占南部的各个城池。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新罗所遭受的压力,同时也是在为御驾亲征的李世民扫除障碍。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是在等李世民的到来。他要让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攻占平壤。
第六章 歼灭百济 一
第六章歼灭百济一
济州岛的百济舰队被刘仁轨所率的大唐舰队歼灭的消息,很快的便传到了百济。百济朝廷上下在得知,大唐的军队居然可以在十里之外便发动攻击,而且威力及其的惊人后,顿时间慌成了一团。
百济地处朝鲜半岛西南端,和高句丽以及新罗不同,百济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并没有太多的山脉用于阻隔大唐军的进攻。尤其是大唐军那可以在十里之外发射的投石车,在平原之上根本就是单方面的屠杀一般。
很快百济朝廷便分成了两方,一方认为大唐太过于强大,应当在大唐军队到来之前,排除使者向大唐乞降,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亡国之危。持这种观点的以扶余隆为首,支持他的以朝中文官为主。而二王子扶余泰则认为,大唐强则强矣,但是劳师远征,所以应当在熊津江口布下埋伏,乘大唐的军队登陆之时半渡而击,从而彻底的断绝了大唐染指朝鲜半岛的念头。朝中武将多支持二王子的观点。
经过一番争执,最后双方相互妥协决定。派出五万大军在熊津江口设下埋伏,如果能够将大唐军队拒之门外,则继续作战,否则的话则派出使者向大唐乞降。
为保证在熊津江入海口的阻击战能够获得胜利,百济又从民间征集了近千艘渔船,潜伏在距离熊津江入海口八十里外,古群山群岛内部,意图等到天黑之后,悄悄地靠近大唐的舰队,然后火攻将大唐的舰队点燃,从而达到令大唐退兵的目的。
大唐贞观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李恪的营州兵在鸭绿江畔发动进攻的第三天,由李世民亲自率领的大唐军队,浩浩荡荡的抵达了百济国熊津江入海口外。
为了此番出征百济,李世民可以算得上出了老本儿,单只是他的亲征舰队,负责运送兵员的禺京舰便有四百艘之多。为了运送更多的兵员,他甚至把禺京舰船员的最低配置给降低到了一百八十人,负责作战任务的炮手全部由陆军临时客串,等到登陆完成以后,再从辅助的镇海舰以及靖海舰上调配水兵。出了四百艘禺京舰以外,随行的还有三百镇海舰,以及五百靖海舰。整支舰队的规模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两百搜大小战舰。如果再加上刘仁轨麾下的舰队,以及李恪麾下的舰队,此番出征的战舰总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两千艘。
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初,便已经有心出征剿灭高句丽,也正是从那时起,大唐便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且在沿海的十几个港口同时兴建大型战舰。只不过这些年来周边一直不太平,再加上国库始终不够充裕,所以进度并不够快。后来还是李恪从江南赈灾回来以后,先后几次给国库进献大量的钱财,总数甚至超过了大唐十年的税收。正是这笔巨款,才使得大唐制造战舰的速度明显的提升起来。尤其是最近的两年时间里,新建的战舰数量更是达到了之前十余年所建战舰总数的三倍。这才使得李世民这一次御驾亲征,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战舰。
不过这一次出征的舰队,明显看出大唐的后力有些不足。总数达到七百艘的大型战舰,居然只有五百艘靖海舰在四周游弋护卫,明显的有些忙不过来。
正常情况下,负责运送兵员的禺京舰,是很难靠近登陆地点安排登陆士卒登陆的。但是,可能是连老天爷都照顾大唐军队,当大唐的舰队抵达熊津江江口的时候,居然赶上了潮水大涨。根据靖海舰的探查表明,禺京舰可以抵达到距离滩涂不过二十几丈的地方。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登陆的士卒,免于通过靖海舰转运的程序,从而大大的缩短了登陆的时间。
午时刚过,第一批运送登陆士卒的一百艘禺京战舰抵达指定位置。为了防止有百济的军队设伏,在士卒登陆以前,舰队先行对登陆地点五里范围以外的区域进行了延伸炮击。而且是进行了地毯式、无间隙的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