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罪的将相大臣。弩藏在若卢,说明弩比钢刀更重要。少府属官又有尚方,掌制造御用刀剑及上等器物。又有东园匠,掌制造皇帝坟墓内殉葬器物。其他如东织室、西织室、左司空、右司空等都属少府。凡少府各官所用人工,主要是徒和奴。少府以外,皇帝又在著名手工业地区设工官。齐国自春秋以来,织工技巧最著名,丝织麻织品通行各国间,号称“冠带衣履天下”。汉皇室在齐郡临淄设服官三所,称为三服官。起初丝织物每年不过十箱。汉元帝时,三服官扩充到各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费钱数万万,专制冰纨(音丸wán)、方空毅(音胡hú)、吹絮纶等精细丝织物。蜀郡、广汉郡金银工漆工最著名,汉皇室在蜀、广汉设工官制造漆器、金银釦(音扣kòu镶嵌)器。漆器多是饮食用器。《盐铁论》说,文杯(漆器)一具比铜杯贵十倍。又说,制成一个文杯,要经百人手,制成一张屏风,要费万人功,意思是说分工极精细,当然每年费钱一定也不少。少府考工、东西织室每年各费钱五千万,远不及齐三服官,这是因为少府各官主要用徒、奴,三服官主要用民间技术工匠和女工。又陈留郡襄邑县(河南睢县)出好刺绣,汉皇室在襄邑设服官,专造衮龙文绣等礼服。临淄、襄邑两地织工,都在钻研技术,企图发明织花机,代替手工刺绣。前七年(汉成帝绥和二年),诏书说“齐三服官,织绮绣难成”,是临淄织工在试制织花机。公元五九年,东汉明帝率公卿大臣祭天地,各着五色新衣裳。皇帝的衣裳刺绣,公卿大臣的衣裳织成,都是襄邑服官的贡物。襄邑织工发明织花机,不知在何年,至少东汉初这种织物已为公卿大臣所服用;虽然织物精美比手工刺绣还差些,这个发明却极可宝贵。《西京杂记》说,织花机的发明者是陈宝光家,陈宝光妻传授织法。《西京杂记》是伪书,所说不知是否有据。
  少府所属各官的制成品,如果不是皇帝赏给臣下,臣下不得私自使用。皇室独占大手工业,一切器物,都自制自用。民间出大量资财,却不能取得制造器物的利益,皇室手工业实际是民间手工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
  朝廷别一大工官——将作少府(后改名将作大匠),专管土木建筑工程。秦筑长城,造阿房宫及骊山大墓,建筑技术已达高峰。汉高帝时,秦军匠阳城延为将作少府,在首都长安造著名壮丽的长乐官、未央宫(未央宫周围二十八里)。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毁天下城郭,前二○一年,汉高帝恢复城郭,所有县邑都筑起城来。阳城延掌管大规模土木建筑,是一个特出的建筑工程师。
  官营手工业至汉宣帝时,工匠制造器械,技巧方面有高度的发展。汉元帝、汉成帝时,手工业很少能追上这个标准。
  私营手工业
  汉武帝官营煮盐、冶铁、铸钱三业以前,民间豪强分享三业的大利,其中冶铁商获利最大。蜀郡汶山下出产大芋,临邛卓王孙家利用廉价食物,招贫民开铁矿,冶铸铁器,在滇蜀两地交易成巨富。卓家有僮(奴隶)一千人(《汉书》作八百人)。卓王孙曾分僮一百人饯一百万给女婿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买田宅也成为富人。西汉至南北朝,工商业和农业,特别是工商业,不论官营或私营,奴隶劳动常以相当大的数量被使用,虽然不应举卓王孙等人为例证,指西汉社会是奴隶制度社会,但西汉至南北朝,确因奴隶制度残余的存在,严重地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和隋唐两宋奴隶制度残余更进一步的削弱,因而生产力又得前进一步相比较,显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个特征上,划分了中期封建社会的前后两个时期。
  临邛别一巨富程郑,家里有僮数百人,鼓铸铁器,与滇蜀“椎髻之民”(所谓“西南夷”)交易,财产和卓家相似。卓程两家原先都是山东冶铁商,秦始皇时迁徙到蜀郡,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从此蜀郡成为冶铁炼钢最著名的地区。同时“西南夷”获得较好的铁制工具,也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生产力。“西南夷”生活穷苦,自秦灭巴蜀时起,向来被卖为奴隶,奴隶主卓、程两家的大量家僮,主要来源就是被卖的“西南夷”人。
  宛(河南南阳县)孔氏、曹(山东菏泽县)邴氏都是大冶铁商,邴氏财产值钱一万万。
  以冶铁为首的三大业,自汉武帝收归官营以后,私营全部衰落。剩下的民间手工业,一般是规模较小的“作”和称谓“女红”(工)的家庭手工业。《汉书·货殖传》说:通邑大都,一家商人每年卖酒一千瓮,卖醋、酱一千缸,或有船一千丈(船用丈计数),有轺车(马车)一百乘,有牛车一千辆,有漆器一千件,有铜器一千钧(一钧三十斤),有帛、絮、细布一千钧,有染色帛一千匹,有白厚布、皮革一千石(一石一百二十斤),有狐貂皮一千张,有羔羊皮一千石,都算是大富商。制造这些商品的人,当然是很大数量的男女手工业者。当时有这样的谚语:“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与工所生产的物品,通过商变成商品,商依附农工取大利。西汉商业比战国有更多的发展,这也就是农业与手工业比战国有更多的发展。
  民间手工业特别兴盛的地区,朝廷特设工官。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下列八郡有工官。(一)河内郡怀县(河南武陟县西南);(二)河南郡荥阳县(河南荥阳县);(三)颖川郡阳翟县(河南禹县);(四)南阳郡宛县;(五)济南郡东平陵县(山东历城县东);(六)泰山郡奉高县(山东泰安县东北);(七)广汉郡雒县(四川广汉县);(八)蜀郡成都县(四川成都市)。这些工官与产木地设木官,产橘地设橘官同为收税官,不同于专制宫廷用品的服官和工官。全国民间手工业发达地区,当然不只是上列八郡,但八郡特设收税官,足见生产品不仅供本地消费,主要还是运销他地。
  官营商业
  官营商业规模巨大,以京师为中心,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各地货物借政治力量得以大量流通,政治力量也因货物流通而愈益加强,汉武帝这一措施,对进一步增加全国经济的联系性,起着重大的作用。
  大司农是掌全国财政的大官,属官中有掌运输的均输官(郡国也各设均输官)和调剂物价贵贱的平准官。郡国每年向朝廷贡献本地产物,人工来回,费用往往超过贡物的原价,贡物也往往采用劣等货充数。汉武帝创均输法,令郡国缴纳贡物钱及运输费。平准官熟悉各地物价贵贱,通过均输官,令郡国均输官在价低地方买进货物,运到京师,转运到价贵地方出卖。运输时所用工具如车和其他器具,都由工官制造,运输时所用人工,名义上付出僦费(做音就jiù雇佣工钱),实际是征发民卒,作为农民服徭役的一种。官营商业因有各种便利,每年获得巨大赢利。汉武帝曾一次出游,耗费帛一百余万匹,钱好几万万,就是从商业赢利中支出的一部分。
  朝廷设平准官,说是要平抑天下的物价,不让富商大贾牟大利。其实地方均输官收买货物,不是直接从农民、手工业者买来。商贾积储当地货物,高价卖给均输官,私营商业并不因官营商业而受阻碍。
  私营商业
  在丰富的农产品和精美的手工业产品的基础上,西汉私营商业有很大的发展。这首先由于政治统一,国内商贾往来,不征关税,实现了战国政论家“关讥(检查)而不征”的理想。《史记·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一统,关梁开放,山泽弛禁(盐铁业私营),因此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有无,各得所求。汉元帝时贡禹说: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一岁获二分利息。《盐铁论》说,汉武帝征服百越,“民间厌橘柚”。北方富贵人(所谓“民间”)吃厌了橘柚,想见有很多特产物借商人转运到各地。西汉国内通商,货物顺畅地流通,起着刺激农工业发展的作用。
  商业城市
  官私营商业并行发展,全国出现了比战国时更多更大的商业城市。其中长安是全国的中心商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是一个大地区的中心商市,此外还有许多较小地区的中心商市。这些较小地区的中心商市,依水陆商路的便利,联系到大地区的中心商市,最后总汇到全国中心商市的长安。
  长安——关中地区物产富饶,特产有竹、檀、柘,号 称陆海。西汉建部长安,皇室、贵族、官吏集中在都城里,附近诸帝陵,居民多是从全国各地迁移来的大官、巨富及豪强。富贵人家生活侈靡,需要大量消费品,商业自然发达起来。巴蜀地区与内地贸易,必需通过褒斜道(褒在陕西褒城县北,斜谷在陕西郿县西南),西北地区畜牧业特盛,与内地贸易,必需通过长安。长安是全国首都,又控制着西北、巴蜀两大地区的商业,本身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因之市区规模特别宏大。据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及《三辅黄图》所说,长安有九个市,六市在大路西边,统称为西市,三市在大路东边,统称为东市。前九一年,汉武帝太子刘据起兵杀佞臣江充,驱四市人数万众与丞相军战斗五日。四个市有众数万,足见市上人物非常殷盛。
  东西市以外,还有一个槐市,在太学附近。太学诸生朔望在槐树林下聚会,交易各人带来的本郡物产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东汉市上专有书肆,如刘梁在宁阳县(山东宁阳县)市上卖书为业,王充在洛阳市书肆看书成博学。西汉还只有太学附近一月两次的文物市,想见西汉文化的传播不及东汉那样普遍。
  洛阳——河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城市。西周初年,周公因洛阳地处四方的中央,建立洛邑,作为周天子的东都。洛邑居民主要是商国顽民,他们保持着商人以富为贵的旧俗,从事商业和手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