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冲突与变数-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现在的单位需要办人事调动和户口迁移,前两年这些事情让华林很烦恼,跑了很长时间,花费了很多心思。说起这件事,华林仍然很不平,说现在办事真难,很多政策和部门人为地为人才流动设置了许么多不合理障碍。即使觉着没有任何问题的手续,都会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麻烦。    
    孔楠(22)    
    孔楠当初上高中的时候身体不太好,家里建议他高考报医学。他自己也觉着学理工科比较艰苦,怕身体吃不消,也就同意了。而且,当时医生的职业比较热门。当然,在真正学了医科后,才发现并不轻松。但孔楠仍然认为当时的选择是不错的,如果学理科搞基础研究,在当前中国的出路并不好,“在社会上都不好生存”,而学医比较有前景。毕业后孔楠到了现在的医院工作,马上要评主治医师(中级职称)。但要真正“主事”,还要些年头。现在住院部做临床工作,感觉在单位还是属于基层,所以也和各方面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竞争不算激烈,和大家关系也比较好。“将来往高的位置上走的时候,就会竞争越来越厉害”。    
    孔楠觉着在医学界没有高学历很难发展,现在大家都在读书,水涨船高,压力很大。单位是科研所和医院相结合的,所以在本单位读了研究生。这样,除了工作、家庭,还要学习,经常要查找、阅读文献资料,感觉很忙碌。


第四部分:结语附录访谈对象与背景(7)

    到孔楠家,最大的“亮点”是他怀孕的太太,突出的体型已经非常显眼。他太太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教师,平常工作很忙,从学校回来还要在家批改作业。待遇还不错,家里的新房就是太太单位分的,三室一厅,很宽敞,装修得也很漂亮。地段靠边些,但上班有班车接送。    
    对于现在的生活,感觉还可以,比较平稳。就是经济上还是稍微紧了些,除了刚买了房子,主要是后面还有许多其他事情。孩子快要出生了,开销会很大。将来硕士读完,还准备读博士,到时候就要求脱产读书做科研,所以经济稍微紧张的时间还会持续几年。我问他为什么现在要孩子,他说预期孩子牵扯的精力不会很大,到时候父母可以过来照顾。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了。说到这里,孔楠庆幸自己的妻子在教育行业,小孩子将来的教育就不用太操心。不然,操心可就大了,会有很大的一笔开支,麻烦也很多。而且,妻子本身就是老师,自己就会教育孩子。所以,将要出生的孩子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父母身体都还好,有自己的住房,退休在家养老。    
    对于将来的生活,孔楠说并不向往非常高档的生活,希望的是比较恬静的日子,“觉着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不像商业人士那样有那么高的生活水准期望”。主要考虑的是在学术、工作上有所建树,现在自己就在朝这个目标扎实地走着,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尤军(23)    
    尤军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地处繁华地段,但不在街边,隐藏在高楼后面的一栋低层楼房里,曲曲折折才找到。外面丝毫不起眼,但走进楼去,没有想到竟然有那么多的科室。后来听尤军说正式的公务员有六十多个,非正式的八十多个,被吓了一跳。尤军有自己的单独办公室,敲门进去的时候竟然看到他在安安静静看书。    
    尤军今年三十出头,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稳重,说话语气很平缓,可能和多年机关生活磨炼有关。大学毕业后到区委做最基层的科员,几年后平调到街道办事处,仍然是科员,一年之后提到副科。后来市里要求所有街道的副处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当时区里这种年龄段的副处级干部只有十几个,属于“青黄不接”。尤军被推荐参加了全区的选拔综合考试,通过后被任命为街办的主任助理,后来转为副主任。尤军认为自己是政策的受益者,如果不是这次机会,可能还提不上来。当时一起分配到区委、区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有十几个,四年里没有提拔一个。现在从高校里过来的毕业生多了,上面的大环境也变了,领导也开始重视人才,提拔这些科班出身的。他说以前的大环境就是这样,虽然上层不错,但中层很顽固,掌握实权的许多中层干部是从兵团、军队转业过来的,最下层就是他们这些科员。    
    对于现在的状况,尤军表示,如果和当初的预期比,肯定是不满意。但是如果和当时同一个起点的人比,还算可以。既不是特别快的,也不是特别慢的,和同学比也是这样。但对前景,尤军表示并不明朗,甚至有些悲观。自己从学校出来,很长时间不会拉关系,主要是拉不下面子。刚开始对官场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和朋友、同事聊天,才慢慢体会,感觉现实是很打击人信心的。即使现在好了很多,但承认骨子里还是很清高。虽然自信自己的能力,但没有很强的背景,在官场很难。如果发展中有什么转折和机遇还可以,但这些是可遇不可求的。    
    尤军大学班上的同学很多并没有进机关,而是到了公司里,包括一些从机关跳出去的。但和他们比较,自己仍然觉着选择是对的。他认为在公司里风险太高,虽然可能发财,生活比较丰富多彩一些,但是将来没有好的预期。将来自己虽然可能升到正处、副局就到头了,但还是要去争取一些机会,拼搏一下。自己这些年一直读书,没有间断过,认为在机关发展最忌讳后劲不足。对从基层干起,觉着并不一定是个坏事。假如要朝一个目标奋斗的话,需要很多条件。在基层东西比较多,什么事情都可以遇到,什么人都可以碰到,“很多人说经历就是财富”,在基层有很多事情在高层接触不到。这种经历在将来很重要,是所谓“后发优势”。    
    何京(24)、吕英(25)    
    吕英开始是在一家外企工作,感觉在外企能培养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或工作思维,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但做到一定的位置就很难得到发展。所以,后来到现在的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工作,属于事业编制。当时觉着这个工作比较稳定,待遇也不错,自己的工作也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但是时间长了,感觉工作内容比较单调,事务性的工作比较多,涉及的知识比较少。在初期还有能承担一些责任、承担一些事务的感觉,但后来熟悉了业务,感觉工作缺乏挑战性。所以,现在想静下心来加加油、读读书,然后再看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所以报考了研究生。    
    何京是吕英的朋友,被我也“顺道”作为采访对象,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他做组织工作,开始说话有些官腔,言语很谨慎。后来放开了些。    
    很值得注意的是,吕英在准备报考研究生后变得关心政治,思想活跃,对何京所说的很多话不以为然,把何京作为保守的靶子。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几乎吵了起来,弄得何京很不高兴。    
    张兵(26)    
    张兵已届不惑之年,在国家机关下面的一个事业编制单位工作,副处级。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张兵感慨很多。    
    张兵在刚恢复高考时读的专科,学校师资并不好,学制只有两年,外语课都不开,所以认为自己教育上先天不足。毕业后在军队干了多年,驻地在京郊。他看玩笑说自己有“三个女人”:母亲、夫人和女儿。张兵老家不在北京,他是长子,希望能照顾母亲。夫人在企业,不太稳定。孩子现在上初中,虽然说是在北京生、北京长,但因为部队在郊区,决心不能让她只接受大都市的“郊区教育”。为了“三个女人”,决心要转业。“当时转业有规定,正营以下不包分配,副团以上才包分配,解决待遇也就是个副处级,还不见得是实职。”很多军队专业干部都会降级安排。张兵当时从“正营”级转过来的,在1996年的时候为新的工作单位多方奔波。后来放弃了企业单位,到了国家机关,虽然是事业编制,但也是考公务员“挤进来的”,感觉不容易。


第四部分:结语附录访谈对象与背景(8)

        
    进来不到一年,正赶上当时的新一届政府上来之后的机构大改革,精简人员。当时的分流条件非常优厚,“分流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其中一个去向是读研究生,费用全额报销,读研期间人事关系仍挂靠在机关。就是说,在工作保留的前提下,完全脱产读书。毕业之后,原单位还负责推荐工作。张兵动了心,他感觉自己的教育基础不够,梦寐以求的就是到正规大学学习。但在申请的时候,人事部门不批,说张兵不符合条件。因为单位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按公务员管理,但还不完全是“公务员”,所以张兵想被分流读研的想法落了空,失去了一个读研的机会。    
    后来所在部委推行处级干部竞争上岗,那时候他还是正科级,领导动员他参与竞争,到了副处岗位。他对上次没能继续求学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又参加研究生考试,如愿以偿。复习考试时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自己在文化上有点先天不足,年龄偏大,离开学校太久了,英语都是靠自学的。入学后,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勇气。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领导支持还是支持的,因为是利用业余时间的周末上课。他对职业前景还是很看好,希望在硕士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发展。    
    金宇(27)    
    金宇明显有些脱发了,看起来将近四十了,但实际只有三十五、六岁。说起来,金宇觉着这些年太劳累了,心理上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金宇在某中央机关工作,总是要起草各种文件材料,所以经常要封闭到宾馆里面写东西。他强调说,这些工作不是和做学问一样可以慢慢做,而是有时间限制,节奏很快,经常是要求几天内交稿,心情很紧张。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