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禺全集(卷七)-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这个问题?


曹:我倒觉得没什么。老实说,我都觉得已经大多了。我写了一点东西,
大家这么重视。我的东西,其实,第一并不很好,第二也不值得大家去研究。
到现在为止,自己觉得还很不成熟,这不是客气,是实话。我对自己的创作
道路、思想发展等等,也摸不清楚。

陆: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马列主义?

曹:很晚。不过,也很难说。在我十六七岁时,听人讲到过马克思主义、
工人斗争史,但那时不懂得。在十七八岁时,我曾买过一套《东方文库》,
这套书实际上也并不介绍马列主义,而是介绍一种社会主义思想。我读了,
但印象不深。真正的学一点马列主义,还是在抗日时期学毛泽东同志的《新
民主主义论》开始的。最早,想学点辩证法,学了一点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关于共产党,我知道得可就太早了。那时候我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就有共
产党人,但具体谁是共产党我不知道。当时抗日,我们都积极参加运动。对
共产党的看法是比较好的。那时比较进步的,有点正义感的,都被认为是接
近共产党的。

抗战初期,我同周恩来同志见了面,那是很关键的转变。周恩来同志并
不直接给我们讲马列主义,他宣传抗日的道理,讲团结抗日,讲解放区的情
况,讲国民党真反共、假抗日的事。周恩来同志宣传毛泽东思想,告诉人们
应该干什么,应该为谁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那个时候,我只
是一个党外的民主人士,他教育我们,团结我们。有时我们到八路军办事处
去看他。当时的谈话太多了,多到简直是无数次了,我的记忆力很不好,现
在很多都记不起来了,实在太可惜了。

陆:请谈谈您思想转变的情况。

曹:我的思想是逐渐变化的,我一开始,是爱国的。对于贫富问题,接
触马列主义之前,也有自己的看法。当初我并不懂剥削与被剥削的道理,但
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比如在写《雷雨》之前,也知道一些工人斗争的情况,
听到过,也读到过。实际上我并没有直接参加工人运动,只是在“九·一八”
后,听到过工人宣传抗日。他们讲的道理比我们知识分子讲的深;有一次在
长辛店,在火车上,我见到一个进步工人,听他宣传为什么要抗日,讲我们
应该怎么样,你们应该怎么样,给学生们讲,讲得真好。那时我大约二十一
岁。

我所接触的朋友,也是对国民党非常不满的。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不抗日、不爱国,都会不满意。我从很小的时候,对
社会上的不平现象有反感,当然那并不是从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出发;
从前的诗人没有学过马列主义,但是,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却是深切的。
这在封建社会里,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会有这种思想。唐诗“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话,要不是真正看过劳动人
民的生活,是写不出来的。我写《雷雨》时比小时候的思想进了一步。这和
我看外国作品、外国戏很有关系。比如,老早接触到的霍夫曼写的《织工》,
这个戏写纺织工人、写纺织工人的罢工。我们演这个戏是几个初中生搞的。
那时我年纪很小,但从那时起,就开始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批工人,他们受
苦受难,需要罢工,需要改造这个世界。但究竟怎样才能改造这个世界,那
时还不知道,没有找到出路。而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阶级斗争、辩证
法,并且承认学习这些东西是为了运用它们来改造世界,这是在以后才慢慢
明白的。


陆:您第一次和周恩来同志见面是在哪一年?当时情景一定印象很深
吧?

曹:在一九三八年。记得当时日本大肆轰炸重庆。周恩来同志给我写了
封信,叫我去和他见面,那是在城里,这事张颖同志知道。张颖一直搞戏剧,
是周恩来同志的秘书。她有时向我们传达周恩来同志的约请叫我们去。我和
周恩来同志曾多次见面。第一次见面时,突然听见空袭警报,这时总理的警
卫员要周恩来同志赶快上汽车,我们却站在山头上,看到日本飞机烂轰炸,
日本飞机就在头上鸣鸣叫,可是蒋介石连高射炮也不发,我们都非常气愤。
周恩来同志给我们讲了许多抗日的道理。后来我和他就常常见面了。我这一
生在创作道路上,周恩来同志对我的影响很大,例如抗日民主思想,为什么
抗日,为谁抗日,最后中国要建立一个什么社会,他都给我们谈过。

会见毛泽东同志也是周恩来同志安排的。记得当时大约有十来个人,那
是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谈判那一次。地点在上清寺,不在红岩村。

一九四六年我去美国,看到美国社会贫富不均,对于什么是剥削,看得
比较清楚了,就在纽约这么阔气的街道上,就有一批穷人,就有贫民窟,那
真像我们听说的鸡毛店一样、一个大屋顶,给几毛钱就可以住一晚上。这些
人贫穷失业,流浪儿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这就是在美国受到的反面教育。
在美国另一个问题就是种族歧视。美国人民是好的,他们比较坦率,敢于说
话,但是基本上是个人主义者,搞个人奋斗,梦想成功。我在美国感觉到有
些人对蒋介石统治的中国,表面上敬重,实际上看不起、不是那么尊重,表
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因此,就使得你更爱自己的祖国,哪怕是祖国正
在糟糕极了的时候。后来,解放战争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思想变化,自己是
很难讲清楚的,除非自己写一个回忆录,慢慢地,一点点地想,一点点地整
理,这个需要时间。

陆:解放后的作品,您自己最喜欢哪一部?

曹:我也说不上,得好好想想。我写得太少了。我今年六十九,虚岁七
十了。应该多写,写得比较好一些。

陆:我特别喜爱《王昭君》,剧本刚发表,我就深深地被她吸引住,简
直入了迷。我认为这个剧本主题新、人物新、风格新。。

曹:我是想那么做的,但没有做好。。

陆:我认为《王昭君》达到了诗的意境。王昭君这个人物塑造起来了,
非常可爱。但有的同志跟我有不同的意见。

曹:对。我也听到过一些说法。

陆:其中一个意见认为王昭君这个人物有些拔高。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因为历史剧不等于历史;历史人物不等于艺术形象。过去的王昭君是哭哭啼
啼的、有胆识、有智慧的。。

曹:你说得对。

陆:为什么我们的文学作品就不可以塑造这样的形象呢?

曹:如何写历史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郭老写历史剧就有他
的写法。郭老也写过《王昭君》,他是从反封建的角度来写的,不是从民族
团结来写、写历史剧必然带着剧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要求完全符合历史真
实,是不可能的。

周恩来同志也谈过时代精神。我也想过时代精神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
理解,一个是当时的历史真实;一个是今天的时代精神。今天写作,总是应


当教育人,团结人,对今天中国有好处。这很重要,写东西是为了对人民有
好处。我写每个戏,都有这种想法,我们这样做,当中就有着时代精神。这
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过去作品中的王昭君不愿意嫁到匈奴去,因为作者认为匈奴是外国人。
在我写的《王昭君》中,我把它弄得比较清楚,匈奴是我国兄弟民族之一。

陆:王昭君自愿请行去匈奴,剧本中交代很清楚,一是由于孙美人的遭
遇,使她感到自己不能再走那条路;另一原因是昭君的父亲死在边塞,临死
时捎信回家,说边塞汉、匈人民要求和睦。

曹:你说得对,是那个情况。当然,这是我虚构的,但整个的情况是,
当时汉、匈百姓们都很苦,都不愿打仗,希望和平。因此,王昭君的丈夫—
—呼韩邪,他代表匈奴老百姓的愿望。剧中还有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他代
表了最低、最穷、最苦的人,他是一个奴隶。他也代表了奴隶的愿望,他对
呼韩邪十分忠诚。我们谈的是民族团结问题,不是阶级斗争问题。

陆:那么,王昭君她自愿请行匈奴,还有什么别的内在原因?

曹:王昭君这个人是一个英雄。她不是一个常人。这个姑娘长得美,也
有气派。古往今来,中国都有了不起的人物。我就经常想要塑造这样一个代
表当时民族和好历史的英雄。这个人真是了不起。她自愿请行,这是正史上
有记载的。她肯去,而且后来呼韩邪死了,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生的儿子。
这在汉族妇女是没法想通的。但匈奴有这个风俗。这件事我没有写,这是人
家几千年以前氏族社会的习惯。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她代表民族团结。从汉
元帝到汉成帝,当时有五六十年的和平,边塞没有战争。。

陆:剧中温敦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有特色,我觉得有些像《奥赛罗》中的
埃古。

曹:他们都是极端的野心家。这个剧,你要是待得久,可以看看演出,
大概七月底即可公演。

陆:这样美的诗剧,我想演出效果一定很好。关于《王昭君》的艺术风
格,我觉得与您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请谈谈您的看法。

曹:我总希望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些新的东西,不要前一部作品中
的人物,换了一套衣服,仍是原来的面貌,又出现在舞台上。但是,写戏,
真正写出每个人物都不相同,是很困难的。但我愿意这样做。写《王昭君》
这个剧本,跟我多少年来学习外国作品和中国古典作品有关系。温敦这个人
物,是我在现实生活中,在这些年所看到的一些特殊人物。

陆:“四人帮”横行时期,这种投机分子、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太
多了。

曹:太多了。你说得对,时代精神就在这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