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四级簿-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问老爷乙,有没有想个办法把这些老鼠搞掉。他用当地方言讲了一大串话。我们等 着徐给我们翻译。
  “他说他想过”,徐说道。“他下过药,但是反而把猪和猫毒死了。”
  徐完全知道老人说话的意思。
  “问题就在这儿,”他解释道。“几年前,我在安徽省工作。那时爆发了一场肾综合症 出血热疫情。政府正决心用毒药灭鼠。只有一种办法可行。凡有老鼠的地方,都堆放拌了毒 药的稻米。这些稻米都染上了桔红色以资识别,每堆稻米旁边都有民兵守着。他的任务是把 孩子、猪、鸭、狗、兔子、猫,一句话,凡不是老鼠的活物全赶开。中国有的是人,所以不 怕没人应差当民兵。”
  回到当地的防疫站,这是中国的叫法,也就是我们国家的保健部门,我们就怎样才能抓 到活的啮齿动物进行了一番讨论。之所以要抓活的,一是可以育种,二是可以采集病毒。如 果我们想要弄清楚春秋两季发病的原因,唯此一途可循。而且还可以同时弄清楚为什么每个 病例情况都不同的原因。
  讨论还在进行,忽然讲话的声音提高。对于我们不讲中国话的人来说,中国话的声音在 大多数场合里听来,都好像喊叫似的,而且一说话就会热烈争论起来。我要求为我进行翻 译,结果刚才这么长的一番争论,实际内容竟然简单得令人惊讶。
  “想把老鼠抓住看来是不可能的,”有人说道。“马大夫说他没有办法。”
  马秋荣(音译)是个胖墩墩的圆脸汉子,是个下现场的调查员,专职捕鼠和捕后处理加 工。
  问题在哪儿呢?是抓老鼠太难了吗?
  不。问题并不在这儿。
  是老鼠不多,抓不了多少吗?
  不。也不是这个问题。老鼠多的是。大家刚才都亲眼看见了。
  能活捉吗?
  能。没问题。
  “老鼠夹子够不够?”乔问道,他越听越弄不懂了。
  “够,”马大夫说道。
  老鼠夹子也不成问题。得,那是你们认为抓不抓老鼠无所谓?我们问道。
  不是,他们认为抓老鼠非常重要。
  这一场没有结果的对话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马大夫通常说话不多,现在却滔滔不绝说 个没完。突然他从椅子上跳起来,进了另一间屋子。回来的时候手里提了一个老鼠笼。这是 抓活老鼠的捕鼠器,是个铁丝宠子。从模样上看,挺管用。实际情况也是。
  这个时候,我们的中国同行开始计算:每隔五米放一个鼠笼,要放的地方这么多,有这 么多夜晚需要放鼠笼,等档档档。看来摆放鼠笼也得有一个像样的计划。
  这样能办得到吗?鼠笼够不够?我们问道,我们仍然糊涂着呢。
  能,当然够他们说道。没问题。
  是啊,那么问题在哪儿呢?
  用心算,很快算一算。我们就明白了。在我们大多数的调查中,我们一般使用灭杀性的 鼠夹子。这一类灭杀性的鼠夹子,一卡车可以装好多。然而在中国,这种铁丝鼠笼体积大, 只能一个一个地架起来,要防止它们倾倒。可是,它们做得相当歪歪扭扭,往往擦不稳,即 使螺起来了也摇摇晃晃。要完成捕鼠任务的活,就得一车一车地连着运这样的鼠笼。费用之 大和后勤的困难,使得这种做法完全不实际。我们对自己能够帮得上忙感到很愉快。我们报 告了“疾病控制中心”,他们听到我们的报告后,能够承担提供灭杀性鼠夹,数量之多怎么 用也用不完。
  捕鼠器看来是个关键。第二年春,田野里摆满了捕鼠器,捕获惊人,棕色大家鼠和田鼠 都有。田鼠多于家鼠。经过实验以后证明只有野鼠的尿内含有病毒。十月和十一月两个月内 又放了一次捕鼠器。这次实验的结果,却是家鼠成了主犯,而不是野鼠。这就是为什么春秋 两季发病情况不同的原因。如果中国人希望能够研制出一种有效的疫苗,他们就得对付两种 不同的鼠种。这一点弄明白以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动起手来。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在美国,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康尼·施马尔约翰(Connie Schn1aljchn)研制 出一种疫苗,证实用之有效。他用的是遗传工程的办法,在解开“汉堂”病毒分子结构之谜 方面,康尼是个先进人物,公认为这方面的学科领头人。康尼在工作中同一位病毒学家乔 尔·达林波尔(JoeI    Dalrymple),也是他的导师,密切配合。乔尔也是一位这类病毒的猎 捕人,可惜也是因为抽烟过多,于1990年过早地去世了。死得很突然。烟草无疑比出血性 热病毒危险更大。
  疫苗的研制还会发展下去,像雷巴抗病毒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的出现大大减少了这类疾 病的死亡率一样,也会给肾综合症出血热以重大的打击。我们已经让这类病毒暴露于光大比 日之下,一直跟踪追击到法国香摈之乡,后来又围剿于中国的浙江。它已经不再是当年我们 非得绕半个世界才能抓住的第一种病毒了。然而并不是每一种病毒都会轻易地暴露出它的秘 密的。这一点,乔比准都知道得清楚。下面乔将说说拉沙热侵入芝加哥的故事。
  拉沙热侵入芝加哥
  1989年1月13日下午,眼看就要下班了。阿兹基韦(Azikiwe)还一动不动地在芝加 哥办公室里坐着,审阅面前的一张蓝图,电话铃声响了,是妻子维罗妮卡(Veronica)打来 的。上班时间妻子极少打电话来。再说估计孩子们都已放了学,一定也到了家。对付6个往 往吵得不可开交的孩子,够维罗妮卡忙的,根本腾不出手来打电话。维罗妮卡的声音听上去 明显地心慌意乱。
  “阿兹基韦,”她说的是一口轻快而有节奏的西非英语,“你妈妈出事了,瓦莱里亚 (Valerie)来电话说她的病来得突然,已经去世了。”
  一下子他像是脑子里抽空了血似的。他是听错了?她是这样讲的吗?他妈妈从来没有 病。事先毫无迹象,一点儿也没有。阿兹基韦最近还在考虑是不是该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一 阵于。他们从来没有见识过美国。真不像话,孙儿孙女们差不多要把爷爷奶奶的模样忘了。 男孩子中的老大老二,奥格比捷勒和奥那克西对奶奶还有点模糊印象,其余四个孩子年龄实 在大小了。
  阿兹基韦明白自己不能在办公室里痛哭流涕。也没有这个时间。他拿起电话,向老板说 明情况,要求准予请假。接下来就是订机票,经纽约飞往尼日利亚拉各斯,第二天下午就动 身。说实在的,他真怕出这次门,不仅因为这一路上内心痛楚,而且即使心情很好,旅途的 艰难困苦也很够受。拉各斯的机场他历来瞧不起,腐败低效,在全世界不数第一,也数第 二。此外,他还得在双车道的公路上,在发疯一样奔逐的车辆群中跑上好远一段路程。路况 太差且不说,警察还层层设卡,全程都是路障。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还得硬着头皮回家跑 上一趟。
  果真如此,一路上吃尽了苦头,他担心的全兑现了,好在到达拉各斯机场时,行李一件 不缺。他给全家都带了礼物,原以为多少要少掉几样,却全在。接下来就是六个小时驶往贝 宁市(Benin  Ciiy)的公共汽车行程。从贝宁再往前走两小时,到埃克波马(Ekp0ma)也 得坐公共汽车。那就差不多到了老家的村子了。按规定讲,汽车既然跑的是长途,就应该保 证座位,安装空调。实际情况是挤得不得了,三人一排的座位挤了四个人,通道里还站满了 人,不用说,空调无声无息无感觉。开车的司机不要命似的,在互相躲让的来往车辆奔逐 中,几乎一路上脚始终没有离开过油门。整个行程如此折腾,颠簸,恶心呕吐,好几个乘客 真正得病了。但是,个个都出生于非洲乡下、为生存而挣扎、早就炼就一副吃苦耐劳的本 领,没有人发过一句牢骚。
  司空见惯的警察设卡尤其使人烦恼。车辆想继续前行的话就得塞钱。最后终于到达贝宁 市时,阿兹基韦深深感到上帝保佑的恩情,才能身体完整无缺地走下车来。他最后的一段路 程是靠一辆日本尼桑车来完成的。车体容量要小得多。乘客多是些从集市上回家的娘儿 们。光是人就挤得一点儿空地也没有,甭说还得把他们带的东西塞进去:像香蕉叶编织的鸡 鸭笼于、发酵用的成袋木薯粉、装着辣椒面和辣椒油的瓶瓶罐罐,还有就是深黄色的棕桐油 了。很多妇女带着睡着了的孩子,都用花花绿绿的布兜兜捆在背上。也只有小娃娃在这样吵 闹的声浪中能睡得着。在非洲乡下旅行,忍受吵闹嘈杂是必须要学会的本事。在马达轰鸣声 中,人人总是不断他讲话,不断打手势,尽量让对方懂得自己的意思,还得提高嗓门,压过 吓得乱蹦乱跳的牲畜的尖叫声。
  阿兹基韦终于来到了埃克波马,他不断伸胳臂踢腿,恢复全身平衡。尽管此时他已经筋 疲力尽,总还是满心喜欢,没想到能够顺利来到家门口。他四处张望,想找到能带他返村的 人。他老家的村子名字叫做伊山(1shan)。它在埃克波马的眼里变得同他上次来时不一样 了,显得出奇地陌生,要说这里他来过上千次也不止。足足有好几分钟,他没看到一个熟 人。他一时好像不知怎么办才好,有点儿手忙脚乱,说不准还有点儿恐惧。兜了好几个圈子 以后,好不容易才发现一个朋友,同意用摩托车带他回家。他们把他的大包小包寄存在一个 可靠的地方,准备让他的一个兄弟再跑上一趟来取。
  一踏进老家的屋门,悲喜两种矛盾的心情同时升起。他无意识地要找自己的母亲,随即 猛醒过来,心不由得往下一沉:他此生再也见不到他的妈妈了,总算还有全体家人在,可以 说一些互相安慰的话。全家又一次团聚是多么好的事啊。跟每个人问好、招呼、寒暄完了以 后,一起来到前面门口茅草盖的乘凉的小凉亭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