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9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条命下来。

    而周瑜活下来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争斗又会因此而继续下去。再往大了说,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争斗,实际上就是孙吴与刘备之间的荆州之争。

    眼下江东与夷州和解,周瑜也不愿再惹到本来就不会给孙权添什么麻烦的陆仁,再者对夷州作战要用到海军,这却是江东方面也不擅长的领域。此外在江东的内部因素上,江东的本土士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绝不赞成孙权和陆仁再闹出什么不快之事。

    周瑜正是因为了解这些,于是就苦劝孙权应该重视与陆仁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借与夷州的通商之便获取巨额的钱粮,然后将江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江北的曹操的对恃与对荆州的占有权上去。

    至于陆仁本身,也并没有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和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是在各方面都积极的发展着。因为陆仁明白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如果不积极的发展,就会变成“不进则退”,那么到最后被人吞掉也将会是必定的事情。

    所以在与孙权的战事一结束,对外局面稳定下来之后,陆仁明白自己的夷州毫无疑问的是得到了一个暂时的平稳发展时期,应该借着这个平稳发展的时期进一步的增强自身的实力,所以陆仁马上就作出了战略调整。

    首先是命令甘宁率领舰队前往印度,彻底打通马六甲商道。如果事有可为,还要甘宁占据马六甲这个东南亚海域关键的大门。至于印度地区在当时盛产棉、麻、稻、香辣料、宝石与黄金,也是目前夷州航海能力可以抵达的最佳贸易地区。

    甘宁的目的地是印度,黄忠的目的地则是雅加达地区。雅加达地区是东南亚的另一个大门,控制住马六甲与雅加达这东南亚的两个大门,整个东南亚基本上就全数握在了手中。

    当然,黄忠只是在东南亚转了一圈就被陆仁急调去了广州,因为孟获夫妇的突然出现和南中地区现时点的局面,让陆仁看到了一个相当好的机会。而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让陆仁把自己的触手伸到南中地区。

    当时的人都认为南中地区是蛮荒之地、不毛之地,陆仁却知道南中,也就是后世的云南实际上是“有色金属之乡”,像东乡铜、个旧锡、兰坪铅锌和昆阳磷,在后世可都是很有名的。而自己这里借助着一些事情在南中插了一脚进去之后,在与南中部族保持一个良好关系并且商贸密切的前题下,就可以让南中部族的人自己主动的去挖矿,然后用南中的矿产与自己进行交易,这样陆仁等于是间接的得到了大量的矿工和矿产,又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以南中部族的落后,开矿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陆仁就不会派工匠过去教了吗?好吧,就算你们觉得挖矿太累,可南中地区还适合出产茶叶、烟草、制糖。这么说吧,南中可以成为夷州的原材料供应基地,而陆仁手上的核心地区夷州,则可以借此来成为加工中心。

    所以所以,陆仁才会在南中的问题上那么上心,甚至是在与孙权的战争才刚刚结束不久,已方的实力还有待补充的时候,就把邓艾给派了过去先行探路,而且亲自去了广州准备那些相关的后续事宜。而到现在南中的问题已经基本到位,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平稳的发展下去了。

    总的来说,现在的夷州主要是有四大商道:与老曹的北方商道、与孙权的江东商道、通往荆州的广桂商道、通往南中的南中商道。而除去这四大商道之外,还有一条通往印度、波斯湾地区的海外商道。

    夷州除了自行出产的货物卖去这五条商道之外,还可以转卖东西南北中的货物,比如说把南中出产的优质茶叶转卖去北方,这已经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换句话说,陆仁完全可以称之为当时最大的“倒爷”……

    难道真的只凭夷州自行出产的货物去赚钱?累死整个夷州的民众也满足不了那么多地区的需要好不好?要知道到建安十五年的开春,夷州、广州、泉州这些陆仁的直属属领,其总人口数字也才不过六十万出点头而已!

    别拿三分归晋时全华夏的人口也只有八百来万来说事,说什么陆仁的六十万已经有十二分之一还有多,这他喵的得想想陆仁的战线拉得其实是有多长!而且你还得知道,陆仁在北方的三韩、倭岛那里都还插了一脚进去。如果在这个时候仔细的看一看地图,就会发现陆仁的属领其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几乎就是像一个大锅,扣住了整个华夏大陆的沿海地带,全长加起来得有上万公里之多。而这么长的距离,六十几万的人够干个啥啊?而陆仁敢这么做,也是因为陆仁有着海上实力的保障……

    ————————————————————

    夷州,莽甲城。

    自从陆仁于建安三年安排着糜贞带领人手来到夷州时算起,到建安十五年已经十二年了;不过真要算夷州发展史,夷州民众还是更愿意从陆仁真正来到夷州的建安六年开始算,但即便是如此,夷州到现在也都九年了。

    而这时的夷州,陆仁早期培养出来的大批的内政型人才在这段时间里发挥出来的功效可不是一般的大,再者原先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夷州的移民也多,有心吸纳之下人力不愁,所以现在的夷州已经颇具规模。

    陆仁自广州回到夷州时的车仗队伍入城时引来了不少的百姓围观,拍手叫好者大有人在,不难看出陆仁在夷州这里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陆仁在马上微笑着向百姓拱手致礼,心里面也着实有些飘飘然的感觉。神色虽说刻意保持着平淡的微笑,谈不上十分自鸣得意,不过跟在身旁的雪莉在事后说很想吐。

    回到府衙才刚刚坐定,一个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见面的人冒了出来,却是刘晔刘子阳。实际上陆仁去广州时起,留在夷州的刘晔基本上就是在代理着陆仁的事情,最起码也是要帮着雪莉来作出许多事情的决策。

    刘晔一露面,陆仁便挥退闲人,厅中就只剩下陆仁、雪莉、刘晔。喝了几口茶,陆仁问道:“我不在夷州的这段时间,情况怎么样?”

    刘晔微笑:“还能怎么样?还不就是将军一直以来都在做的那些事?到是晔想问问将军,接下来将军又打算做些什么?”

    陆仁低下头沉吟了一阵,轻轻摇头道:“发展过快、战线过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别人或许觉得我们夷州风光无限,却没有看到我们如果再这么做下去,只会造成一种根基不稳的不利局面。所以接下来的这几年,我们要做的是适当的收缩,改为全力发展境内的经济生产,把现有的属领全都做好、做稳。子阳,你觉得我的这个想法是对还是错?”

    刘晔向陆仁拱手一礼道:“将军言之有理。六十万的户籍虽可算在大州之列,但将军的战线的确是拉得太长了,如果不安安心心的花费数年时间去发展与稳固,一但有何变故,只怕这么攻的战线就会全线崩溃。还好,将军一直以来对外都是示之以和,兼之海战之力天下皆畏,小心安安之下到也没有谁敢轻犯将军,所以将军有足够的时间去稳固属境。不过现在晔又想问将军一句,当将军属境稳固之后,将军又打算如何?”

    陆仁看了看刘晔,轻轻摇头道:“谁知道呢?老曹、刘备、孙权,这三个货色哪个不是当世之枭雄?保境自守的话我多少还有点信心,可如果是想和他们争些什么,我却是半点的信心都没有。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不该碰的对手,我可不会去乱碰。所以……我还是会按照我自己的步伐走下去。而最重要的,是想做点什么事,咱们都得有耐心对不对?”

    刘晔看看陆仁,也只是摇头而笑……

    (第二卷就到这里吧。)(未完待续。)

卷三 第一回 考试取材

    时间是建安十五年的夏五月。

    五月五的重阳节刚过,夷州的一道政令就在夷州民众之中引发了大规模的议论。而这则政令,却是陆仁下达的科考政令。

    政令之中没有什么花哨的词汇,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咱们夷州缺少管理方面的人才,又因为许许多多情况上的特殊性,没办法取用传统的“查举”制,而且各行各业又有着较强的分工性与针对性,所以咱们的陆夷州就采取了一个考试取材的方法,为夷州的行政系统补充一批新的血液。

    老实说,这则政令如果是搁到了当时别的地区,信不信那些乱七八糟的士族子弟会在气愤之下把各地的政府衙门给拆了。但这里是夷州,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士族阶层的夷州,多年以来那些士族阶层也不怎么看得起的夷州,所以陆仁的这条政令在夷州到是下达得十分之顺利。

    可能有人会说,陆仁都当了几年的夷州牧了,而且夷州整出了那么大的动静,那么那些士族阶层怎么会看不起陆仁?

    对不起,还真的是看不起陆仁。其实也别说陆仁了,老曹整出来的动静实际上要比陆仁大出多少倍?可当时的那些士族阶层还不是一样的看不起老曹?

    这里也拿身份、家世什么的作个比较吧。

    老曹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但可惜是很多士族子弟眼中的“阉宦遗丑”,自然会被人看不起;陆仁则是江东大姓中的陆氏子弟,应该说是个家世清白之人,但可惜的是按照陆仁的“身世”,这家伙年幼的时候是个要饭的叫花子,对士族子弟来说那就是贱民中的贱民,那么也自然而然的会被士族子弟们看不起。

    然后,老曹在成事之后的取材原则是“唯才是举”,这无疑就是往士族子弟们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东汉政体原本的三根支柱是士族、外戚、宦官,后来外戚和宦官都完了蛋,士族本来是可以独享蛋糕的,却偏偏在乱世之中来了个“门阀碰上了军阀”,原本应该落在士族手中的权力却落在了军阀的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