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重要的是,一旦镇国新军成了不少读书人的出入,那么就会出现得利者,这些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在舆论上鼓吹镇国新军的力量。

    朱厚照听了,脸上有这几分为难,道:“就怕内阁不肯。”其实他也不知道这个主意的好坏,反正叶春秋的话,他是深信不疑的。

    叶春秋却是笑道:“此番镇国新军诸生的忠勇,这是大家都亲眼所见的,不少人为了朝廷流血流汗,就算他们不肯,许多人也不会明说。更何况臣所求的,并不是让镇国新军诸生做正儿八经的秀才,这秀才有三等,将他们封为附学生员就可以了。”

    附学生员是没有资格参加乡试的,所以不会和科考而来秀才们产生冲突,何况这些人本来就是童生,虽然没考中秀才,可是个个说是读书人也没错,学识固然比不得真正的秀才,可是忝居最末等的生员也不算什么让人觉得过份的事。

    朱厚照想了想,点头道:“既如此,朕要为镇国新军努力的争取,朕得先暗示一下内阁诸公,且看他们怎么说。”

    叶春秋心中定了一些,忙是称谢,他心里对此是最为期待的,一群秀才组成的新军,这就全然不同了,他们所获得的社会地位,还有对镇国新军往后的发展,都会有莫大的好处,最重要的是,将来新军再要募兵,到时怕是要无数人踊跃报名不可。

    对于自己的那些门生们来说,也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这个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功名就意味着一切。

    当然,这件事想要办成,是有着很大的难度,即便挟着这一次大胜之威,即便是加上皇帝的准可,想要办成,也得慢慢来。

    接下来,叶春秋在御医院养了七天的伤,总算这伤算是大好了,等他能走路,便出了御医院,回家休养了,养病的这些日子,少不得要去镇国新军营里走一趟,而在这个时候,其实外间的消息已经沸沸扬扬起来。

    陛下有意敕镇国新军诸生们秀才功名,这一下子,朝野内外都炸开了似的,各自褒贬不一。

    支持的人不是没有,他们认为镇国新军诸生本就是童生,你能说他们不是读书人吗?他们为国效命,投笔从戎,用命战胜鞑靼金帐卫,维护了国威,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这是大涨读书人的脸面啊,朝廷就算赏他们银子,他们会看得上?

    读书人不爱钱啊。

    人家如此忠勇,命都差点没了,封一个附学生员怎么了?

    当然,也是有人反对的,这功名都是考出来的,就算是捐生,那也是花了白花花的银子买来的功名,而且往往要求很高,不是什么人想买就能买得到,现在突然要多出镇国新军这么多秀才,长此以往,这秀才的功名非要泛滥不可,这和卖官粥爵何异?朝廷自有制度,怎么能够这样拍着脑袋就行事呢?

    生员是功名,绝不能这样泛滥的,镇国新军固然忠勇,且是读书人,可是这样太过了些。

    这样沸沸扬扬地闹了几日,整个镇国新军也有一些耳闻,不少人对此事甚为关心,其实他们真的未必在乎多拨发一些银子,他们在营中衣食无忧,更为看重自己的地位,他们都是读书人,虽然从戎,可多少心里都有些傲骨,营中上下,没有人只想做一个小卒,他们也有远大的追求……

    而现在,这个恩赏给了他们极大的期望。

    叶春秋到了营中,镇国新军依旧还在操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叶春秋背着手,站在校场边上观看,等到正午操练结束,所有人才一拥而上,纷纷来给叶春秋见礼。

    叶春秋朝他们一个个颌首,接着探视了伤员,又询问了死去的门生的情况。

    建祠堂是不必的,因为尸首要运回他们的乡中去安葬,这是落叶归根,不过朝廷大致会下旨造石坊,对他们进行抚恤。

    诸生们的情绪好坏参半,有时为自己击溃了强敌而骄傲自豪,有时又为同袍的死而黯然,叶春秋和他们一起用过了饭,接着便和王守仁到了一边,边喝茶边谈话。

    待遇问题,是非要解决不可的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清议站在镇国新军这边,只有如此,陛下的坚持才能尽力减少阻碍。

    喝了口茶,王守仁看着叶春秋,叶春秋的伤势应当已经缓解,而他不知道陛下为何会突然有意封新军诸生功名的事。这小皇帝,怎么看都不太靠谱,料来也想不到这个‘妙计’,所以王守仁一直认为,这是叶春秋的主意。

    王守仁带着淡淡笑意看着叶春秋,道:“镇国新军诸生若是有了功名,这确实是一步好棋,这对诸生有好处,对镇国新军也有巨大的好处,一群秀才的军马,且不说体面与否,这都足以凌驾于亲军之上了,只是……现在看来……”

    叶春秋摇摇头道:“所以我们就要打动别人,功劳,我们是有的,最重要的是说服别人,王兄可知道什么样的言辞最能打动人心吗?”

    王守仁看着叶春秋,一时也无法回答,他知道叶春秋总有一些稀奇的想法,所以默不作声。

    叶春秋只好自问自答道:“是告诉别人,镇国新军与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是一样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大家成为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这件事才可游刃有余。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告诉别人这一点。”

    (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三章:位卑不敢忘忧国(第七更)

    王守仁嗫嚅了一下,他觉得叶春秋的话很有道理,就好像你要劝说别人,首先就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一样。可问题在于,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叶春秋看着王守仁深深皱着的眉头,却没有再说什么,他又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难度?但是不管怎样,他都要尽一切的促成此事。

    显然,镇国新军的身份问题,对于叶春秋的益处实在太大了,他是这些人的恩师,若是此时叶春秋有近百个弟子,都是生员的身份,这意味着什么?

    假若有朝一日,镇国新军再扩编一些人呢?

    到了那时,叶春秋这个年轻的恩师,得到的何止是一支军队,更是一支未来的社会中坚组成的力量。

    想想看,即便是将来这些门生退伍,马放南山,有了功名,必定是这个世界的顶梁柱,他们自然而然的,会成为社会的栋梁,而叶春秋这个恩师,将来会有多少的徒子徒孙?

    孔圣人的儒学能够昌盛,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有七十二个弟子,这七十二弟子学有所成之后,各有几分本事,分散各地去为宣传孔圣人的学说,最后他们的徒子徒孙就如开枝散叶一样越来越多,孔子方才成为了一个屹立千年的神主牌。

    叶春秋当然不想去做什么圣人,可是他两世为人,拥有光脑这样的力量,而今也已显达发迹,自然希望去改变这个世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本就是人性,当初叶春秋不过是个庶子,身无功名,所以他需要一次次的通过考试,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今有了官身,自然希望自己能够照顾到更多的人。

    秀才,便是这个王朝的基础统治者,一个秀才固然不算什么大人物,可是一百个、一千个秀才凝聚起来的能量,却足以影响到整个朝堂的走向。

    这件事非做不可,而且趁着这一次对鞑靼人压倒性的胜利,叶春秋必须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否则风头一过,想要促成也不成了。

    叶春秋告别了王守仁,因为伤势只是刚好,所以翰林院也体谅他,只是让他在国史馆中暂时先负责整理一下实录,这是很清闲的工作,无非就是整理一下档案而已,他现在和戴大宾也算是沦为了难兄难弟,不过叶春秋这只是暂时的职务,因为他现在依旧还是挂在待诏房之下,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兼职。

    如此也好,至少可以清闲一些日子,叶春秋对现在的状况十分满意,只是刚到国史馆,便有人到翰林院来,对他道:“刘公请叶修撰到内阁去一趟。”

    叶春秋不敢怠慢,忙是入宫去内阁拜见,到了刘健的公房,却见几个内阁学士都在,连吏部尚书张彩也来了。

    吏部尚书乃是六部之首,号称天官,和其他尚书的地位全然不同,隐隐可以和大学士比肩,所以基本上,朝中的重大决策都少不了他。

    见了叶春秋来,刘健照例很稳健的样子,谢迁则依旧板着脸,一副与任何人都不肯亲近的怪脾气,唯有李东阳朝叶春秋笑了笑。

    焦芳固然也笑,只是他的笑容却总让人心里发毛;张彩懒洋洋地在打着哈哈,似乎在对叶春秋表示不满,认为叶春秋耽误他的时间。

    叶春秋行了礼,刘健便笑道:“春秋啊,来,坐下。”接着对左右道:“这可是朝廷的大功臣,多亏了春秋啊。”

    叶春秋欠身坐下,谦虚地道:“下官汗颜之至。”

    刘健不可置否地抿了抿嘴,方才道:“今儿招你来,是为了恩赏的事,你也知道,陛下有意敕诸生为生员,眼下的争议极大,何止是清议议论不休,就是朝中诸臣也是争吵个没停,老夫呢,忝为首辅学士,本来是该做个决断的,奈何反对的人凶,所以想来问问你,你是怎么看的?”

    叶春秋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便晓得事情有些不太妙了。

    刘健没有表态,却拉自己来询问看法,这哪里是真正想听听自己的意见,分明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知难而退,干脆谢绝宫中的好意,如此一来,争议平息下来,宫中也没什么说辞。

    叶春秋心里想:“或许刘公也认为封镇国新军诸生秀才的身份不妥当;又或者是朝中的争议确实大,以至于不好贸然下决策。”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是叶春秋想看到的。

    叶春秋知道,自己若是回答得不谨慎,都可能钻入圈套之中,一旦被套住话,就该乖乖的上书表示陛下恩赏过厚,自己和镇国新军官兵不敢接受了。

    沉吟片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