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题调查,都还作不出定论。他们的结论是“可能性不大”。小叶丹作为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一个彝族家支头人,能做到与红军结盟,并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帮助红军粉碎蒋介石企图使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的阴谋,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个功绩不能抹杀。龚还说:在几支黑彝家支的武装中,他领导的果基家支对国民党的斗争是最多的。在后来与其他黑彝家支的械斗和与川军地方武装的斗争中,小叶丹和参加果基支队武装的彝民的许多财物都丢掉了,却千方百计地保存刘伯承赠与的“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他们按照刘伯承讲的“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就力量大了”的话,联合其他黑彝家支的人,共同抗击国民党军。他对妻子和弟弟说:不要忘了刘伯承的嘱托,不要忘记共产党红军的恩情。“红军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我信得过,他绝不会骗我,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把它亲手交给红军。”1942年5月下旬,小叶丹在国民党地方头目(亦称土军阀)用“以夷制夷”的手段,有意挑起彝族内部械斗中身亡。1950年5月,冕宁县解放。果基家支的彝民群众找到驻军司令部,讲了彝海结盟和小叶丹的情况。在欢迎会上,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献给政府。现在,这面旗帜作为革命文物,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85年,在彝海结盟50周年时,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自治州首府西昌建立了纪念碑。碑文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路过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于1935年5月22日,在冕宁县彝海乡彝海边,歃血为誓,结为兄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加快前进速度铺平了道路,在中国革命和彝汉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立此碑以志纪念,永远激励凉山各族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世代团结,为凉山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这个碑文写得很平实。目前,西昌市和彝海边的这两处纪念碑,都是州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彝海边,我很想找一两个知道彝海结盟情况的老人作点访问。彝海乡政府的同志(也是彝族人)说,老人都不在了。乡里还有他们的后人。于是,我们到了彝海乡,好不容易才找到小叶丹的随身侍从、当年结盟杀鸡念咒的沙马尔各的两个孙子,到他们家看了看。他们务农,有拖拉机,也跑点运输;盖了新房,生活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问他们的爷爷的情况,他们说不清楚。历史毕竟过去了快70年,不是研究这段历史的,要讲清楚是不容易的。
彝海结盟过彝区一步越千年的凉山
凉山,在我的心目中长期是神秘的。这次考察红军长征路,终于有机会来揭开它的盖头。从会理至冕宁彝海,必经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我们在西昌停留一宿,听凉山彝族自治州党委领导介绍凉山历史和现在的基本情况。
西昌素有“月城”雅称。没想到,尽管过了中秋节(时为农历十八),我们在浩淼的邛海湖畔(它大于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是仅次于昆明滇池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湖泊),仰望夜空欣赏月色,亦别有情趣。州委领导同志说:这里的月亮晶莹明净,皎洁清澈。看上去比别的地方,确有又圆又亮的感觉。这就是它的雅称来历。我们真是有幸“月城”观月,清辉无比。这里没有污染,平原开阔,净空月皓。这时,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尽管不会把酒,但也不妨“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我不是诗人,若有诗才,定要和上一首,不虚此行。
州委领导阿什老轨向我们介绍了凉山。他说: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总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410多万,彝族占43?郾57%,汉族占52?郾85%,另有世居的其他10多个民族10多万人。它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省内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州府“月城”西昌,现在是中外闻名的“航天城”。这里的卫星发射中心,已将数十颗各类卫星射入浩瀚的太空,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实现“月城”探月的梦想。
阿什老轨既是彝族同胞,又是长期在州里做基层工作的,从村、乡、州这么一级一级上来的,对州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凉山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制。以后历代又设置郡、州、厅、司、府,以及路、卫、县等。西汉晚期,凉山彝族进入奴隶社会。唐代南诏奴隶制政权对凉山直接管辖,强化了奴隶制度。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并在明清沿袭下来。明朝中期以后,加剧了黑彝家支势力的割据,家庭奴隶制得以全面发展。到了近代,在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和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下,更多的劳苦群众沦为奴隶,直到解放前夕,凉山彝族奴隶制完整地保存下来。自汉以来的2000多年,历代统治者无一例外地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反动的“以夷制夷”,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纠纷。彝族内部各家支之间,经常发生“为争绝业{1}而相敌,为争地产而相敌,为争百姓而相敌”的内斗,自相残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它的民族特殊性,使它在全国也有名气。
阿什老轨说:凉山地理位置重要,资源异常富集,发展变化很大。在历史上,汉代司马迁游历至此;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这里是主战场;元世祖忽必烈,由此南征统一大理、昆明等地。论对外交往,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凉山人民获得解放。1952年,从西昌划出一部分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开展的民主改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越千年”,跨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10月,西昌地区撤销,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因而,它在全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自治州(前面讲过的伍精华的那篇回忆文章指出:在八大前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四川藏、彝地区的民主改革,李维汉汇报到西昌、凉山的干部群众要求两地合并时,毛主席说:1935年长征我走那里经过,好地方,汉人干坏事,占了好地方,把你们赶到山上,我向你们道歉(指当时的彝族州长),现在还给你们。等民主改革完成后,成立个大自治州,以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西昌为中心,州政府搬到西昌,少数民族任州长,仍属四川领导,由四川来支援。在八大期间,邓小平也表示过,“合了算了”。看了此文后,完全明白了两地合并的来由)。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州发展很快。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61?郾5倍,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前5位。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至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工业。城乡人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受难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历来的中央领导都很关心凉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许多中央的同志都到过凉山。邓小平在60年代考察三线建设来过这里,赞誉凉山“得天独厚”。江泽民夸奖这里“资源富集,前景光明,潜力巨大,这块地方很重要”。胡锦涛指出:“凉山州山清水秀,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质朴,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好地方。”现在的凉山是一个开放的凉山。交通方便,海外客商来投资的不少。凉山不再神秘,它的发展前景很不得了。因为它有富于特色的四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阿什老轨非常兴奋地说:
——一是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流经全州的“三江”流域,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其支流,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近5000万千瓦。国家在“三江”流域规划建立14座大型水电站,有9座就在州内,总装机容量4330万千瓦,位居全国州、地、市级之首。特别是金沙江上的溪洛渡电站,设计装机1260万千瓦,是仅次于三峡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全州地方小水电理论蕴藏量也很大,全部总量超过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能量。这里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二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攀西裂谷成矿带,是四川省“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且综合利用价值非常大。攀西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资源富集的聚宝盆,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目前已探明的82种矿藏中,富铁、铅、锌、铜、锡、稀土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居四川省首位,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色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区,极有利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流经西昌的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被誉为“川南粮仓”。这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独特的光热资源使这里出产的水稻、小麦、玉米、烤烟等粮经作物呈现产量高、质量优的特点,现已列为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
——四是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如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为代表的高科技,以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