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第59节: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胡同呈斜形走向。清朝初年,称为斜街。后来,斜街之上有了很多经营烟具的店铺,这些店铺大多在门口悬挂烟袋以招徕顾客,久而久之,胡同便被叫做烟袋斜街了。  如今的烟袋斜街仍然集聚了很多家小店,平日里熙熙攘攘,与一路之隔的什刹海有着明显的区别。商业是这里最为明显的表征,透过着充满商业的小街,就能看到更加商业的地安门外大街。


第二部分第60节:王府井1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明朝时,这里曾有王府,所在的街道称为王府街。清朝时,王府改为了贤良寺,但王府街的名称保存了下来。因此处曾有一口甜水井而得名。1998年,王府井商业街改造时发掘出一口古井,位置与史料记载十分接近,很可能便是过去的王府井了。


第二部分第61节:王府井2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明朝时,这里曾有王府,所在的街道称为王府街。清朝时,王府改为了贤良寺,但王府街的名称保存了下来。因此处曾有一口甜水井而得名。1998年,王府井商业街改造时发掘出一口古井,位置与史料记载十分接近,很可能便是过去的王府井了。


第二部分第62节:王府井3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明朝时,这里曾有王府,所在的街道称为王府街。清朝时,王府改为了贤良寺,但王府街的名称保存了下来。因此处曾有一口甜水井而得名。1998年,王府井商业街改造时发掘出一口古井,位置与史料记载十分接近,很可能便是过去的王府井了。


第二部分第63节:王府井4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明朝时,这里曾有王府,所在的街道称为王府街。清朝时,王府改为了贤良寺,但王府街的名称保存了下来。因此处曾有一口甜水井而得名。1998年,王府井商业街改造时发掘出一口古井,位置与史料记载十分接近,很可能便是过去的王府井了。


第三部分第64节:校尉胡同

  校尉胡同形成于明代,当时为兵士营地,称为“校卫营”,一直延续到清朝年间。建国以后,改称为校尉胡同。  校尉胡同在王府井新东安市场身后,现在已经被拓宽了,俨然是大街的规模。在校尉胡同南边,是协和医学院旧址的西门。协和医学院的知名不只是由于它严谨的治学精神,历史和人文方面浓厚的积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掘以后,就一直存放在协和医学院里。后来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化石在转移的时候被遗失了,至今没有音讯,但是当时裴中文、贾兰坡以及协和医学院为保护珍贵的北京人化石做出的贡献永远会印在历史的长卷之中。在这里面,包含了一种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以及对于野蛮的侵略历史的见证。  协和医学院,创建于1906年,由英美六个教会和医疗组织联合兴办,称为协和医学堂。那时候医学堂在东单新开路西口内,是当时最大的教会医院。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购买了协和医学堂全部产业,并改称为协和医学院,同时购买了东单三条的豫王府,建起了中西式的楼房,这便是今天的协和医学院旧址。  今天,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和平的主流陪伴着我们之间的每一个人,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个角落,仍然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在时断时续骚扰着这个平和的世界,文明和野蛮有时侯只是咫尺之遥,当历史作为见证者出现在生活的舞台上的时候,曾经发生过的痛楚却又是那么的清晰。北京人的化石可能正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关注着人类的生活。协和医学院里的那些见证了历史的老房子还在,只不过周围不再是那些灰砖灰瓦的四合院。


第三部分第65节: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相传是由于当地有史姓的大户居住而得名的。在胡同西口,以前曾经是史可法的祠堂,而且有种说法说是这条胡同的命名也是这祠堂的缘故。史家胡同深处,可以发现很多个古老的院落,虽然院门已经重新粉刷过了,但是里面的颜色还在。  史家胡同的51号是章士钊故居,章士钊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但是历史注定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即便他集多种角色于一身。  1881年,章士钊出生于湖南长沙,年轻时担任了反清报纸《苏报》的主笔。1924年,他加入了段祺瑞政府,任司法总长,继而兼任教育总长。他反对新文化运动,受到了众多进步人士的抨击,在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中,他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章士钊应该是很有教育主张的文人,然而他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却和当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格格不入,并且被时代放在了前行的对立面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个体的悲哀。当时,章士钊和鲁讯代表了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他们之间交锋了,结果也是固定无疑,自然会是新文化一方的胜利。时代把章士钊凝固在了历史的坐标上面,伴随在其间的还有他的“农业救国论”,以及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在章士钊故居的门外,感想颇多,我头脑中仍然不自主的映出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旧址的影像。在少年时代,在课本里面,章士钊已经和女师大、鲁迅永远的连结在了一起,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不忘当年的那段历史,毕竟历史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当然,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也都会有其存在的特定背景,对于章士钊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了往事的组成,但是,我们也应该用清醒而客观的眼光去评价他,评价他的那段人生。


第三部分第66节:西总布胡同1

  西总布胡同在明朝称为总铺胡同,因总铺衙门设在此处而得名。清朝时,称总部胡同,清末以南小街为界分为东、西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位于东单以北,协和医科大学对面,这里是繁华的商业街区。胡同里面,新式的建筑很常见,古老的院落已经不是很多了,不过透过时断时续的老宅门,仍然可以想象出曾经的气派和规模。


第三部分第67节:西总布胡同2

  胡同27号曾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公祠,虽然现在祠堂已经不存,但那段不寻常的往事却永远记录在了胡同的历史深处。  李鸿章,1823年出生,曾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着清朝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是洋务派领导者。在他主持的外交中,一贯采取妥协退让屈从的投降政策,比如中法战争之后,中国战胜,却仍然签订了近于战败的《中法新约》,比如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及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与侵略者签订的《辛丑条约》。  在西总布胡同西口,100多年前曾经在此建筑了一座名为“克林德碑”的汉白玉牌坊。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西总布胡同西口,不服清军盘查并开枪挑衅,被清军巡逻兵领队恩海击毙,随后,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屈服于侵略者,向德国道歉,杀害了恩海,并且耗巨款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牌楼——“克林德碑”。   李鸿章签订的《辛丑条约》与西总布胡同那座克林德碑有着相当的关系,后来李鸿章死去,供人凭吊的公祠却又立在了这条他亲手带来屈辱的胡同里。及至今日,当年的祠堂早已没了踪影,只留下了一堵残存的红墙。  现在被称为“银街”的东单北大街在王府井东边,古老的房舍依然,商业的气息已经出现在街市表面,但历史和现实的际会却留在了时代深处。


第三部分第68节:内务部街1

  内务部街在明朝时被称为勾阑胡同,清朝年间则称构栏胡同和勾栏胡同,民国以后,因北洋政府内务部在此而更名为内务部街。内务部街在灯市口正东,由于身处于繁华的闹市里面,路口周围也已经被小店包围,据说这附近曾经有个吠啸天的石兽遗迹,只是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了。    

 


第三部分第69节:内务部街2

  胡同39号是梁实秋故居,一座典型的如意门,现在保存基本完好。在胡同东口,还有一个郡主府完好的保存着,据说这郡主府也曾经是清朝大将明瑞的宅第。  梁实秋是一位复杂的人,也是一位在现代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梁实秋都是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然而,随着近年来梁实秋的大量文字被重新出版,人们又开始重新认识这位曾经倍受的争议人物了。历史是公正的,毕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们不会再因为他的作品曾经不合时宜而去拒绝,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因为现在的流行而刻意抬升其内在的价值。  梁实秋曾就读于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在上海开办了新月书店,创办了《新月》月刊。在刊物上,梁实秋发表了大量文艺理论方面的论著,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并由此展开了与鲁迅旷日持久的论战。  这场论战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之中,梁实秋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冯乃超的《拓荒者》,以及鲁迅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都成为了论争的见证体。  梁实秋应该是性情中人,这从他屡次不合时宜的论调就可以看出,但是,今天,当我们客观冷静的注目于曾经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年的那种教条主义和极左思维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0节:赵堂子胡同1

  赵堂子胡同与东堂子胡同隔接相望。“堂子”可能来源于江南方言“妓院”一词。赵堂子胡同在朝内南小街上,周围的一切都被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宽阔的大道取代,留得的只是历史的坐标。古老的房舍和建筑的塔吊出现在一幅图画里,着实让人泛起颇多感慨。古老的走了,新鲜的来了,而历史早已灰飞烟灭。


第三部分第71节:赵堂子胡同2

  朱启钤先生的故居建于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