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分第126节:杨梅竹斜接1

  杨梅竹斜街在明朝时称为斜街,后来,据说这胡同里有一个杨姓的媒婆,在清朝时便改称为杨媒斜街,再后来到光绪年间,谐音雅化为杨梅竹斜街。这条街附近,还有铁树斜街、樱桃斜街之类的胡同,这些胡同形成于元代,确切地说还应该是明朝,当时元朝定都北京后,废弃金中都不用,而重新营建大都,但是大都的商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因而老百姓还是到老城中都购买所需物品。那时候,虎坊桥西侧至菜市口附近是个很繁华的市场,人们由大都出城到虎坊桥这段路逐渐被走了出来。


第五部分第127节:杨梅竹斜接2

  胡同的61号是湖南酉西会馆旧址。酉西会馆里过去住过沈从文,不过这段历史在胡同里已经不很清晰。黄永玉的散文《太阳下的风景》里曾经提到过郁达夫来酉西会馆看望沈从文的那段文坛佳话。  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是中国文学与文化史上的大家,无论是《边城》、《湘行散记》,还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都已经成为了著名的传世之作。1922年,他来到了北京,开始尝试写作,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对于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考古的研究,一直以来各有说法,但历史注定会有一个公正的结果。1948年,郭沫若曾经在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上发表了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将沈从文界定为“桃红色作家”应该算是沈从文由转向文物研究的一个坐标。在后来的文物研究方面,他也作出了与文学同样世所瞩目的贡献。  当年,沈先生在身为大学教授的情况下,曾耐心为群众充当文物展览讲解员,那种朴素的平民气质着实值得我们怀念和承继。今天,走在他初来北京的杨梅竹斜街里,注目于那沧桑满目的酉西会馆,更多的是源自内心的回味。


第五部分第128节:南半截胡同1

  南半截胡同由于胡同的长度为南北纵向的街道的一半而得名。胡同形成于明朝年间,称为半截胡同,清朝时,改称南半截胡同至今。胡同里房屋也都不高,大多是墙垣式的门楼,宅子和宅子之间都紧紧挨着。靠近胡同北端的地方,有一座蛮子门,在这条胡同中显得很明显,这就是著名的绍兴会馆。    

 


第五部分第129节:南半截胡同2

  绍兴会馆在南半截胡同7号,这里现在是普通的大杂院,如果不是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估计一般人已经很难说出它的历史。  绍兴会馆注定要和鲁迅联系在一起,而鲁迅走向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斗士和文学大家也正是由这里出发。其实历史就是诸多个巧合聚积在一起的,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和假如,所有的一切,只能在生活中继续。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来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鲁迅这个名字是周树人写作《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第一篇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小说使鲁迅这个名字出现,传递,一代文学巨擎由此诞生。  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我无数次走过,然而每一次都会泛起胸中的那份感慨。鲁迅这个名字是作为文学斗士出现的,他记录与见证了曾经的人生和曾经的岁月。今天,当我们在文学的记忆中去寻找往事,仍然会觉得那些见解和经历在附和着某种的现实。鲁迅先生文字的生命可能正在于此,因为他的文章是最大限度的真实和最大限度的真实的继续。某种程度上,《药》和《阿Q正传》等等的文字仍然具有着无限的生命,同样的还有,先生的挚友内山完造的《活中国的姿态》。  今天,生活还在“补树书屋”中继续,只不过不再是文学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30节:米市胡同1

  明朝时,这里有米粮集市,形成街道,故而得名,清朝以后,延续米市胡同称谓至今。米市胡同很宽敞,大宅院很多,门楼大多也很气派,可以想见过去并不是一般百姓的居住所在。据说,清朝以来,这里先后住过很多位官员或是文人,但是,留下名字的并不多。  胡同43号是以前的南海会馆,也就是著名维新派人士康有为的故居,64号曾经是安徽径县会馆,那里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刊物《每周评论》的编辑部。


第五部分第131节:米市胡同2

  说到康有为,自然会想到戊戌变法,想到维新运动。1858年,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1888年,他进京应试未能得中,后在广州办学,即后来著名的“万木草堂”。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好是科举会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学子们集体上书清帝,史称“公车上书”。在上上个世纪末,一批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走上了维新图强的道路,其中重要的领导者就是康有为。  南海会馆的大院里有十多个小院子,其中有个名为“七树堂”的地方就是康有为住过的,对面有个中式的二层小楼,那里曾经就是著名的便宜坊烤鸭店旧址。  现在,一提到便宜坊,人们不由得就会想到与全聚德齐名的烤鸭,全聚德是挂炉烤鸭,而便宜坊是焖炉。现在,便宜坊在北京有很多家店面,比如在崇文门哈德门饭店旁边气派的大楼。如今,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便宜坊老店的具体位置了。  当站在米市胡同康有为故居门前的时候,头脑中仍然会努力找寻历史的痕迹,虽然往事已经远去,但物态依然。米市胡同现在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了,即便是曾经的那些大宅门。南海会馆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一切都是那样的寻常。


第五部分第132节:上斜街1

  上斜街在明朝时称为西斜街,所谓斜街是由于这里过去是河流故道而得名的。斜街过去是河流的故道,后来河水消失后便成为了道路,和一般那些斜街不同的是,这里应该是先有宅子后有的路,因为每一个院落都高出了路面很多,需要拾级而上。  如今的上斜街,东口的部分建筑已经开始了拆迁步伐,历史被埋藏在了地层深处,留得的只是空空的名词。据说东口曾是北京大学四院的旧址,那是很远以前的事情,而现在被埋藏下来的,也是经年以后的传说。


第五部分第133节:上斜街2

  上斜街50号是龚自珍故居,从院内的建筑上看,过去的规模是很大的,但现在只剩下窄窄的过道,作为院子的大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流传于世的诗陪伴了一代一代中国学子。     龚自珍,出生于1792年,浙江仁和人,那里是今天的杭州。他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二十七岁中举,三十八岁中进士。他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也是改革运动的先驱。  上斜街,昔日的河流故道已满是现代的车流,老宅依然,虽然历经了岁月的风蚀,但仍然昂首注目着生活的继续。龚自珍和康有为的足迹也已成了历史的尘埃,但是胡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相伴现代的富丽与豪华,讲述着逝去的年代。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是跟随着龚自珍的诗文长大的。当年的孩童长大了,重温儿时的记忆,品读历史带给人的思考。历史就像是水乡一隅的上斜街,早已变得模糊,只留下了残片点点,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  过去的流水人家早就是今天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景,只有一级一级的石阶记录了往日的风格。


第五部分第134节:贾家胡同1

  贾家胡同在明朝时,称为贾哥胡同,清时称贾家胡同。贾家胡同是典型的宣南胡同代表,里面各式的门楼基本上都有,靠近北端的地方,有广亮式的大宅院,中部则有蛮子门和如意门,而普通市民的墙垣式门楼也随时插入其中。他们各自连接着,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仍然在彼此依靠。  胡同里比较安静,寻常朴素的色调充满了所有的空间。即便是历史里的荣华富贵,也早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风格。


第五部分第135节:贾家胡同2

  据说胡同35号是林则徐故居。林则徐,1785年生于福建侯官,即今天的福州。他于嘉庆年间中进士,担任过很多官职。1839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开始了销烟行动。今天,“虎门销烟”已经被称为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  今天,林则徐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记忆,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很多年前,看过影片《鸦片战争》。对于太平天国起义,历史已经有了充分的定位,毕竟林则徐是一位封建制度下的大臣,履行圣命就是他的职责之本。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谈什么如果,历史行进到现在,往事已经固定无疑。  不止是对外抗争的无畏,他在百姓民生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新疆著名的“坎儿井”,就是经他大力推广的,直到今天,坎儿井仍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的称为“林公井”。坎儿井是新疆大漠荒野中的一道奇观,纵使地面温度再高,里面也会是凉爽如春。  今天,当我们回望过去那段风风雨雨的年月,注目于百多年中华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代人的努力终于使我们有了重新昂首的机会。在那些为之奋斗的人当中,林则徐是不能被忘记的。


第五部分第136节:达智桥胡同1

  达智桥胡同最早称鞑子桥,后以谐音命名为达智桥。所谓鞑子,是旧时对蒙古人的蔑称,此地相传为以前蒙古军队驻扎练兵的场所。宣武门外,地处外城,是过去寻常百姓主要居住所在。  顺胡同向西走去,是著名的松筠庵,也就是杨椒山祠,祠堂的山门被改成了一个卖日杂用品的商铺。在祠堂西边,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小巷,远远的就能看到一个精美的古亭,那便是谏草亭。


第五部分第137节:达智桥胡同2

  松筠庵以前为杨椒山故居,清朝乾隆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