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武英雄时代-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相如为赋,曾经极言帝王贵族生活之浮华奢丽,又发表批评说,淫乐侈靡的风气,其实是应当予以坚决否定的。相互就奢侈荒淫相攀比,相竞赛,并不能够宣扬名誉,相反只能自贬自损。司马相如这种委婉的批评,是受到司马迁的重视的。他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最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说道:“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在这里,就对于最高统治阶层浮侈之风的批判,发出了思想的共鸣。


第二部分司马相如及其赋作(2)

    乐府:一种文化制度·一种文化风格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极有价值的宝贵遗产。    
    乐府本来是政府的音乐机构,其最初设立可能在汉武帝以前。汉武帝任用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编制庙堂乐歌,歌词主要由文人编写。同时,乐府广泛地在民间采风配乐,赵、代、秦、楚等地的民间歌谣,都是乐府采集的主要对象。乐府采集的民歌,经过加工配乐,就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乐府诗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乐府采集的民歌,多有民间优秀作品,其内容往往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表述了民众情感,因而新鲜生动,富有感染力,从而也具有了珍贵的艺术价值。这一部分乐府诗,是秦汉时期文学的最大成就。建安年间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在乐府中属于杂曲歌辞一类,是这一时期乐府民歌中的杰作。人们在回顾乐府诗创作和传播的历史时,不能不珍视汉武帝时代歌手和文人的历史贡献。    
    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五言诗。东汉时,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模仿乐府创作的五言诗。这些作品与乐府诗相比,一般篇幅较长,叙事较曲折。《文选》所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东汉创作的五言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五言诗,多托名于汉武帝时代的人物,如题为苏武和李陵赠答的五言诗,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清代学者有“汉武乐府,壮丽宏奇”的评价(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应当理解为对汉武帝时代以“乐府”为标帜的文化成就的肯定。不过,“壮丽宏奇”,也许并不是汉武帝时代乐府作品的主要特征。    
    《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编制,在各地采集民歌,又让司马相如等文士制作新歌,是服务于祭祀活动的。于是,祠坛之上,神光止集,皇帝亲自望拜,歌乐唱奏,营造了神秘的宗教文化气氛,在场的人都不能不为之动情。    
    对于所谓“采诗夜诵”,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说:“夜诵者,其言辞或秘不可宣露,故于夜中歌诵也。”以为其中言辞可能有不宜公开的内容,所以要在夜间歌诵。这样的解说,并不是合理的。其实,这里所说的“夜诵”,只是因为某些祠祀活动是在夜里进行。比如,“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仪式的进行,从黄昏直到黎明。    
    赵敏俐《周汉诗歌综论》指出:“汉武帝利用‘新声变曲’为郊祀之礼配乐,客观上等于承认了从先秦以来就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世俗音乐——新声(郑声)的合法地位,这为其在汉代顺利地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讲,是借助了官方的力量,推动了从先秦以来就已经产生的世俗音乐——新声(郑声)的发展。”这样的评论,是大体准确的。汉武帝以活泼的郑声充实贫乏的雅乐,是有文化革新意义的进步的举措。    
    郑声,早在春秋时代就遭到大学者孔夫子的严厉贬斥。《论语》引用孔子的话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他看不惯人们喜好本非正色的紫色竟然超过了红色,看不惯人们喜好本非正音的郑声而干扰了雅乐的影响。孔子又因为“郑声淫,佞人殆”而主张“放郑声,远佞人”,以为应当摈弃郑声,疏远佞人,这是因为郑声倾向于淫荡,佞人会导致危亡。对照这样的儒学训导,可以理解汉武帝对于礼制在文化风格方面的革新,是怎样的勇敢。    
    《汉书·礼乐志》还说,汉武帝时,“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不仅祠祀用乐,当时“朝廷”上下演奏的乐曲,都回荡着郑声。    
    事实上,在汉武帝之后,西汉晚期的帝王们就对乐府制度逐渐修正。汉宣帝时,博士谏大夫王吉就曾经建议裁减乐府设置。汉元帝时,宣布乐府裁员。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宣布“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宣布“减乐府员”。汉哀帝时,又将“郑声尤甚”和社会风习的“淫侈过度”联系起来,据孔子“放郑声,郑声淫”的主张,下令废除了乐府官。《汉书·哀帝纪》的记载是:绥和二年(前7)六月,“郑声淫而乱乐,圣王所放,其罢乐府”。    
    不过,由于汉武帝乐府倡起的音乐风格已经在百姓中流行长久,官方又没有制作雅乐予以替代,“豪富吏民湛沔自若”(《汉书·礼乐志》),有条件的民户依然享用着郑声带来的愉悦和浪漫。    
    


第二部分中国文化的两座历史高峰

    司马谈紧紧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热泪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周王朝的太史,再往上追溯,前代祖先还曾经在虞夏之朝有显赫的功名。后世竟然中衰,难道要在我这一代中断了吗?你接任太史,则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事业。现今天子封禅泰山,是承接千年绪统的重大举措,而我却不能从行,是命运这样决定的吗?我死之后,你必然任太史。任太史之后,不要忘记了我有心完成的论著。……当今大汉兴起,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任太史而没有记载,废天下之史文,令我内心十分惶恐,你应当时时想着这件事!    
    司马迁低着头,也禁不住泪双流。他说:小子不敏,愿意详细论说先人所记录的史事,不敢遗漏。


第二部分刘安·《淮南子》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汉武帝时代是成就宏富、内容多彩的历史阶段。除了儒学成为统治者奉为正统的思想吸引了诸多学人从事研究、充实、发展的工作而外,其他一些思想收获也值得重视。    
    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    
    刘安入朝,与太尉武安侯田汀叵当冉锨捉L锿‘有一次到霸上迎接刘安,对他说,方今皇帝没有太子,您是高皇帝的亲孙子,有仁义之心,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如果皇帝一旦发生意外,除了您,谁还能即帝位管理天下呢!刘安听了,当然非常高兴。    
    刘安有个女儿名叫刘陵,心思聪慧,口齿伶俐。刘安提供了大量金钱宝物,作为她在长安的活动经费,让她交结汉武帝身边的人,刺探高层政治情报。    
    西安附近曾经出土“淮南”半瓦当,有可能是淮南国邸,也就是淮南国驻长安的办事处的遗存。看来刘陵在长安的活动,是有落脚点的。有的学者甚至根据这件文物,认为“淮南王安当有离宫在京师,故用此半瓦”。又有“淮南邸印”封泥的发现,可以证实淮南邸的存在。另有一件“□□王当”残瓦,同样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有学者推断所缺两字也是“淮南”。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在政治上,刘安是一个失败的野心家。在学术上,他却是一位难得的才子,一位有为的成功者。    
    《淮南子》一书,可以看作西汉前期思想的总结。《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杂家,其实,这部书大体还是具备完整的体系的。    
    《淮南子》同时批判儒家和法家,而积极提倡“无为”的文化原则,这是和汉初政治文化形势相一致的。然而《淮南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说凝滞而不动,而是要人们注意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正像《淮南子·原道》中所说的:“因其自然而推之。”    
    《淮南子》的社会历史观也有以民意为重的内容。《淮南子·泰族训》写道,商汤和周武王发起灭亡夏桀和商纣的革命,之所以能够胜而得天下,是由于“因民之欲也”,也就是顺从了民众的欲望。只要能够顺从民众的欲望,“则无敌于天下”。《淮南子·齐俗训》也写道,历史上英雄人物要“功成”“名立”,就应当使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周于世”,“合于时”。只要顺应时势,顺应民心,自然可以无往不胜。《淮南子·主术训》也说,利用众人的智慧,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够承担的;集中众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