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权悲剧-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危,轻易与蒙古订立了盟约。
  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派大将孟珙北伐,与蒙古合兵一处,灭掉金国。不料,强悍的蒙古人却践踏了盟约,派兵攻打南宋。这场蒙宋战争一打就是几十年,到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举兴兵伐宋,大汗蒙哥兵分三路:自己率兵进攻四川;弟弟忽必烈进攻鄂州;元帅兀良哈得由云南进入交趾,然后北上。南宋王朝真是倒霉,才离虎口,又入狼群!
  宋理宗闻讯,非常恐慌,忽然想起了平素喜欢说大话的小舅子贾似道,认为他既然敢吹牛皮,肯定有两下子,便命他统率大军奔赴汉阳前线。为了给贾似道壮胆,理宗又在临行前来了个“突击提干”,任命他为右丞相。
  真是可怜得很!这位素来只知眠花宿柳的花花太岁,一走出秦楼楚馆,来到两军战阵,一见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早就吓破了胆,哪还谈得上跃马横枪、统率三军?更何况,对于打仗他根本就是外行。不过,作为元帅,贾似道虽然不懂,还得不懂装懂,否则着实有损这位宰相大人的威风。于是,独断专行、瞎指挥等错误就层出不穷,导致宋军节节失利。
  到最后,连大将高达对“贾宰相”都失去了信心,只好拒绝执行他的指令,曹士雄、向士壁等将领也不买他的账。对此,贾似道虽然恼火万分,但大敌当前,他也无可奈何,便私下派人去与蒙古人议和,并擅自表示:愿意称臣纳贡。这时,蒙古军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士气方盛,对议和不感兴趣,他的“如意算盘”破产了。
  不久,蒙古大汗蒙哥死在四川钓鱼台。正在汉阳前线的忽必烈闻讯后,急着要赶回去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就准备火速班师。一探得这个“最高机密”,合州守将卫坚立刻派人飞报贾似道。这位贾相爷倒好,不是利用敌人无心恋战之机一举破敌,而是赶紧派使者再次去求和,并表示:愿意称臣,以长江为界,每年进贡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此时,忽必烈归心似箭,当然求之不得,立即拍板同意,然后率军拔营北归,只留下张杰、阎旺率领少数人马,接应正从湖南北上的兀良哈得。
  在与兀良哈得会师后,蒙古军撤到新生矶,准备渡江北还,这就为南宋一举歼灭这支蒙古军提供了大好时机。不过,这位贾大帅倒好,只是采纳了刘整的计策,命大将夏贵切断浮桥,杀伤垫后的敌军170人。与已经撤走的数十万蒙古军相比,这个数目简直是微不足道,无异于丢了西瓜,捡个芝麻。但是,在贾宰相的历史上,这可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捷”,难怪他要借题发挥,向朝廷“报捷”:
  “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
  远在临安的宋理宗接到这个“特大喜讯”后,真是心花怒放,还当自己慧眼识人,选中了一位军事奇才,便立即晋封贾似道为太子少师、卫国公,并亲自草拟圣旨,嘉奖这位“功高盖世”的贾宰相:
  “贾似道为吾股肱之臣,隐然殄敌,奋不顾身。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于再造。”
  随后,在贾贵妃的怂恿下,理宗又命文武百官出城30里,欢迎贾似道“凯旋”!
  这位贾宰相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与蒙古军作战时,他是一个孬种,但在与政敌交手时,他可是厉害得很!
  想当初,贾似道在汉阳前线督战时,正执掌朝纲的左丞相吴潜采纳了监察御史饶应子的建议,命贾似道将指挥部转移到黄州(今湖北黄岗)。这黄州虽然地处长江下游,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蒙古军早就对它虎视眈眈。所以,一接到调令,贾似道就惊呼:“吴潜啊!吴潜!你竟然要借蒙古人的刀置我于死地,我又哪里得罪你了!”不过,“军令如山”,贾宰相虽然心里是十二万分的不愿意,也只好硬着头皮,命亲信孙虎臣率领700名精锐骑兵护送自己去黄州。
  一行人马刚到茅草坪,就有向导前来报告:“前面有一队蒙古兵正往这里开来!”贾似道一听,顿时面如土色,慌慌张张地跳下马来,躲到路旁的草丛里。这时,贾宰相已经泪流满面,只当自己半世的荣华富贵今日休矣!
  可是,等这些“蒙古兵”来到眼前,贾宰相才发现并非什么“虎狼之师”,而是蒙古人押送俘虏的队伍,为首的是南宋降将储再兴,他正骑在一头牛上,一颠一簸地赶路。这回,贾宰相可神气了,赶忙把孙虎臣叫来,对他“面授机宜”。然后,孙虎臣呼啸一声,大家一齐冲上去,不费“吹灰之力”,就活捉了储再兴。这时,贾宰相急忙擦干眼泪,又抖擞精神,奋笔疾书,向朝廷报告“茅草坪大捷”的喜讯!


“功高盖世”的贾似道(2)


  不过,他从此可是把吴潜给恨透了,就经常派人去临安打探消息。没多久,这些人就回来报告:在指挥作战时,吴潜经常不请示皇帝,就先斩后奏;理宗欲改立次子赵孟启为太子,遭到吴潜的反对。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在“班师回朝”的路上,贾似道就“迫不及待”地奏了一本,建议改立皇太子。理宗看后,自然对“贾爱卿”非常赞赏,认为他既有“军事才华”,又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随后,贾又指使亲信沈炎上表弹劾吴潜目无圣上、指挥无方,致使全、衡、永、桂等州被蒙古军攻陷。理宗本来就对吴潜不满,所以他当即御笔一挥,就把“吴宰相”流放到循州,并提升贾似道为“当朝宰相”!
  其实,贾似道这个人本来就是“鼠肚鸡肠”:凡是对他“不敬”的人,他都是睚眦必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汉阳前线曹士雄、向士壁对他不够“尊敬”,贾似道就给他们扣上了一个“贪污军饷”、“侵盗官钱”的罪名,贬谪到偏远之地。大将高达仗着自己勇武过人,经常嘲笑贾似道:“彼何能为哉?”每次作战前,都得要“贾大人”亲自来“请”,高达才肯出战。为了讨好贾似道,大将吕文德曾当面呵叱高达:“贾大帅在此,你敢怎么样?”对这一切,贾似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所以,在“奏凯还朝”后,他多次在理宗面前“告御状”,想害死高达。幸亏理宗明鉴,认为高达有大功,没有同意。不过,在论功行赏时,贾似道却耍了一个小花招,把那位军事才能和自己“不相上下”的吕文德排在第一位,而把骁勇善战的高达放在后面。
  最后,等他把这些不顺眼的人一一打发干净,贾宰相又动开了“脑筋”,指使门客廖莹中、翁应龙等人编撰了一部《福华编》,颂扬他在汉阳前线抗击蒙古军时立下的“赫赫战功”,好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得过且过,太平宰相


  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历代王朝,在皇权体制下,就有那么一些宰相,如冯道、曹振镛之流,原本庸庸碌碌,根本不是当宰相的那块“料”,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才爬上了宰相的高位。
  所以,当上宰相后,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位子,不敢放开手脚,经常是模棱两可,一味地摇摆于皇帝和权贵之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可悲的是,在皇权社会里,这种“尸位素餐”的宰相往往是无灾无难,偏偏是政坛上的“不倒翁”!也许,中国的皇帝就喜欢这样的“庸相”!


冯道:“政治不倒翁”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前后不过54年的光景,却跟是走马灯似的,总共换了5个朝代,出了十几位皇帝。古人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既然短命,当然会有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当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垮台而成“过眼云烟”。但是,也有一个人创造了“政治奇迹”,在这不断的王朝更迭中,他竟然泰然自若,从未跌倒过,他就是“长乐老”冯道:终其一生,先后在5个政权当官,侍奉过10位皇帝,均能处变不惊,进退得当。
  那么,是不是冯道先生怀抱“经天纬地”之才,这么多皇帝都离不开他呢?恰恰相反,这个人在政治上既无多大建树,又没有什么气节,一旦大难临头,他就会比泥鳅还滑,另攀高枝,溜之大吉。这位冯大人毕生追求的只是高官厚禄,从不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背君弃国对他来说简直就如同“家常便饭”。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河北瀛州景城人。相传,在未成名时,他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唐朝末年,冯道曾在幽州大军阀刘守光的手下担任参军一职。刘守光失败后,他转而投靠大宦官、河东监军使张承业。张承业对他很器重,任命他为巡官,不久又将他推荐给晋王李克用,担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后唐建立后,冯道便官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唐明宗时,他再拜端明殿学士,并当上了宰相。
  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愍帝只好逃往卫州。愍帝前脚刚走,冯道这位“当朝宰相”就率领文武百官夹道欢迎潞王。既然冯道这么“识时务”,李从珂也不能亏待他,便命他继续担任宰相。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在契丹的武力支持下,石敬瑭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冯道倒好,“打个包”,又来投奔后晋。经过一番巧言游说,石敬瑭仿佛被灌了一碗“迷魂汤”,竟然任命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晋封鲁国公。石敬瑭死后,晋出帝石重贵上台,冯道又被加太尉,封燕国公。
  不久,契丹大军压境而来,攻入开封,晋出帝被俘,后晋的大臣们或死或逃。至于冯道先生,依然是“临危不乱”,就像一位没事人似地前来朝拜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起初很生气,“劈头盖脸”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