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词例话-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景,从中反映出唐朝百官上朝时的盛况。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所以一帆高挂。这里写的是小景,从中显出在大江中驶船的景象,要是在曲折的小河里,船驶行时经常转湾,就不是风正一帆悬了。王维《终南山》,“青霭入看无”,青霭是一种淡淡的云气,远看有,近看没有。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是小景,但这种景象只有在极广大的山区里才能看到,所以通过这种景象写出终南山区的广大,也是即小见大。

  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描写江汉一带长江的广阔景象,由于江面广阔,江流浩荡,所以说流到天地外;也由于江面广阔,烟雾迷茫,所以隔江望对岸的山,若有若无,不甚分明。王维在这里极力想写出阔大景象来,但写得不免抽象,不具体。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美好的江山像有待于游人去鉴赏,花柳更把它们的色彩姿态无私地呈现出来。这两句不是写江山的广大,不是“张皇使大”,是写江山花柳的多情,不知王夫之何以同前两句联系在一起?大概他认为写江山花柳的多情也该写得具体,不要说明。如杜甫《晚晴》“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写得具体而有情昧。但这是两种表达法,前一种表达法写出诗人对景物的爱好,不说诗人喜爱江山花柳,却说江山花柳在等待人们去欣赏,从而透露对江山花柳的喜悦,这种写法同抽象地说我喜爱江山花柳不同,还是好的。

32。化实为虚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感情来。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

33。加倍和进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施补华《岘佣说诗》) 

  文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①。”无家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②见沉痛矣。(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本言行路之难,而以干戈之满形之,则不见其难矣,透过一层。“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用意亦复尔尔。(沈德潜《唐诗别裁》杜甫《夜闻觱篥》③诗评)

  一日偶诵贾岛桑乾绝句,见谢枋得注云:“旅寓十年,交游欢爱,与故乡无异。一旦别去,岂能无情。渡桑乾而望并州,反以为故乡也。”不觉大笑。拈以问玉山程生曰:“诗如此解否?”程生曰:“向如此解。”余谓此岛思乡作,何曾与并州有情?其意恨久客并州,远隔故乡,今非惟不能归,反北渡桑乾,还望并州又是故乡矣。并州且不得住,何况得归咸阳?此岛意也。(王世懋《艺圃撷余》)

①习鼓鼙:学习击军中战鼓,即参军。 ②弥:更。 ③觱篥(bìlì必栗):军中乐器。

  加一倍写法有强调作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对国事的悲痛。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写法。杜甫《秦州杂诗》之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本是有风才吹云出塞,入夜才月临关,这里写边关,塞内塞外衔接,所以无风云也出塞;又写地势高,在那里好像月升起得早,所以不夜月也临关;是加一倍写法。

  透过一层法,杜甫《无家别》写一个士兵因前线溃败,军队逃散,他便回到家乡来。家乡遭乱以后,他家里已经没有人了。县吏知他回来,又召他去服兵役。这样的遭遇是极悲惨的。可是接下去不是写他的悲苦,反而写他自己宽解:说家乡既已荡尽,不论到哪里去都一样。表面上好像旷达,实际是写出他遭受苦难的深重,这样透过一层写,更加沉痛。杜甫《夜闻觱篥》:“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诗人的本意是要写行路难,可是不说行路难,而说遍地战乱,用遍地战乱来对比,行路难就微不足道,这就更深一层写出旅客的痛苦。以上是在一首诗中用几句话来透过一层写。

  李煜《浪淘沙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往日的繁华只能在梦里追寻,用来反衬亡国后的痛苦生活。到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用无梦来进一层写。晏几道《阮郎归》:“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有几行信已使人怀念,何况信更少了。有梦也是空的,何况连梦都没有,都是进一层写法。

  也有全篇用透过一层写的。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贾岛在并州作客十年,老想回乡。这时不仅回不了乡,却要离开并州到更远的地方去。不说回不了故乡,却说回望并州像故乡,这就更深一层写出思乡的念头。按贾岛是范阳(河北涿县)人,怎么写忆咸阳呢?大概贾岛在长安青龙寺出家,称无本,所以以长安为故乡吧。咸阳即指长安。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蒋氏三代捕毒蛇来“当其租入”,他的祖和父两代因而被蛇咬死,他自己“几死者数矣”。那未应该把捕蛇认为苦事才合乎情理,可是他反而认为“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认为捕蛇的害处比起交纳田赋来要轻得多,这样自己宽解,也就显得更加沉痛,从而衬出“苛政猛于虎”来,用的也是透过一层法。

34。倒插、逆挽

  少陵有倒插法,如《送重表侄王砅评事》篇中,“上云天下乱”云云,“次问最少年”云云,初不说出某人;而下倒补云,“秦王时在座,真气惊户牖”,此其法也。《丽人行》篇云,“赐名大国虢与秦①”,“慎莫近前丞相嗔”,亦是此法。(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杜甫《冬深》:“花叶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上四冬深之景,下四舟行有感。此章全用倒插。“花叶惟天意”,以“早霞随类影”也;“江溪共石根”,以“寒水各依痕”也,“易下杨朱泪”,以“风涛暮不稳”也;“难招楚客魂”,以“舍棹宿谁门”也。初疑“寒水”与“石根”紧承,“早霞”与“花叶”似不相贯。后见《杜臆》,方悟霞状变化,如花如叶耳。盖霞有红紫青诸色,故比之花叶,且玩“天意”二字,明属“早霞”矣,起句特奇。(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②,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③,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说诗晬语》卷上)

①虢(guó国)与秦: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都是杨贵妃的姊姊。 ②上句指六军不发,逼死杨贵妃;下句指唐明皇和杨贵妃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密誓,笑牛郎织女的只有一年一度相会。 ③讲苏武。甲帐,汉武帝造甲乙帐,甲乙是帐幕的次序。诗句是说苏武从匈奴回来时汉武帝已死。丁年:丁壮的年龄。

  这里讲两种叙述手法:(1)倒插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