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词例话-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补之:宋诗人晁无咎字。 ②正中:南唐词人冯延巳字。 ③郎中:宋词人张先,官至都官郎中,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见《苕溪渔隐丛话》引《遯斋闲览》。 ④尚书:宋学者兼作者宋祁,官工部尚书,字子京。

  宋祁的《玉楼春》词写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天仙子》写夜景,“云破月来花弄影”,都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早春时最足以显示春光的是红杏,春夜的月下花前景物最美,这里已显出作者选择的工夫,作者还选择景物的动态来写,写“闹”和“弄”,用这两字就把春意和花写得好像有知觉似的,显得生动了。闹字又唤起人们许多联想,人们可以把自己体会到的春意蓬勃景象来丰富这句诗意。弄字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这样构成的画面是美的,也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欧阳修的《浣溪沙》“绿杨楼外出秋千”,和冯延巳《上行杯》的“柳外秋千出画墙”,也都不是写静态而写动态。背景是绿杨楼外或柳外画墙,显得富丽。秋千一般是女子荡的,从出楼外、出画墙的两个出字里,说明秋千荡得极高,使人唤起美好的想象。

  从这些例子看来,作者都选择一个精彩的镜头来写,写的都是动态,有的用拟人法,或作正面描绘,或加上各种背景,都用精练的字来唤起读者联想,里面含有作者的情意,所以能使境界出来。

  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钱钟书先生在《通感》里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其实宋祁那句词的上句,‘绿杨阴外晓寒轻’,把气温写得好像可以称斤论两,也是一种通感,李渔倒放它滑过去,没有明白它跟‘红杏闹春’是同样性质的写法。”(《文学评论》1962年1期)再说用“闹”字,才能夸张地把春天热闹的感觉写出,所以能获得当时人的称赏。



  常观姜论史词①,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②。(贺裳《皱水轩词筌》)

  贺黄公③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④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⑤,不能附和黄公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姜、史:姜夔、史达祖。史达祖的《双双燕·春燕》道:“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②项羽学兵法:项羽的叔父教项羽学兵法,他学了一点就不想再学,不肯学完,指知道一点就算了,不作深入的理解。 ③黄公:清人贺裳字。 ④欧、秦:欧阳修、秦观。 ⑤白石:姜夔号白石道人。

  史达祖《双双燕·春燕》是很传诵的一篇,姜夔最赏识其中的“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句。贺裳不同意,却赞赏“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王国维不同意贺裳说而同意姜夔,认为“柳昏花暝”是化工,“软语商量”是画工。画工求形似,要画得像。燕子飞来在梁上做窠,呢喃地叫着,诗人把它拟人化,说燕子软语商量在哪儿做窠好,这样,确实写出燕子的特点,不能用来指别的鸟,是写得很逼真的,但并无其他情味,所以说画工。化工是求神似,要画出精神来。“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燕子回来得晚,因为它看够了花柳。柳阴浓密,花开得繁密,燕子要衔泥做窠,“爱贴地争飞”,在柳阴和花丛中飞,所以感到柳昏花暝。这样,确是写燕子,但又不限于写燕子,它还写出红楼中的女子,她在注意燕子的归晚,羡慕燕子双双看足柳昏花暝。这就景中含情,写出一种境界来。王国维的赞美,就因它有境界。

22。咏物



  章质夫咏《梅花》词①,东坡和之②。晁叔用以为:“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则然矣。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魏庆之《诗人玉屑》)

  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王国维《人问词话》)

  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刘熙载《艺概》)

①章楶(jié节)《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②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里讲到咏物词的高下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章楶的词写得好,一种认为苏轼的词写得好。说章词写得好的,理由是曲尽杨花妙处;说苏词写得好的,理由是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就是借咏物来言情。

  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人,写得很细致。就描绘杨花说,做到曲尽妙处。

  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开头写杨花飘堕在路上,“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是写人在思量,也在写杨花,本于杜甫“落絮游丝亦有情”。从有思联系到女子的梦中寻郎,是写人;而随风万里也在写杨花。恨落花难留是写人,“一池萍碎”又是写杨花,本于杨花落水化为浮萍的传说。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这首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这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的词。咏物词要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上,这样咏物就有含义。所以说苏词高于章词的写法,是正确的。这也道出了咏物词的写法,就是“不即不离”,不要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



  张九龄在相,有謇谔匪躬之诚。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阴中伤之。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赐焉。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曰:“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践,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林甫知其必退,恚怒稍解。(《明皇杂录》,见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七)

  袁海叟谒杨廉夫,见几上有琴川时大本《咏白燕诗》:“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谓廉夫曰:“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廉夫不以为然。海叟归作诗,翌日呈廉夫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春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廉夫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尧山堂外纪》,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二)

  这里引了两首《咏白燕》的诗,袁凯认为时大本的一首“未尽体物之妙”,杨维祯不以为然。所谓“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要太粘着物上。时大本的一首,太粘着物上。如“玉剪一双”,专写白燕的形状,紫颔、乌衣专指燕子,用来反衬白燕,这些就不免粘着物上。杨维祯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大,这首诗还是写得工的。袁凯因此自写一首,他的一首,既是写白燕,又不粘着白燕。他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联系到“故国飘零”,这就点明是燕子。再联系到月明无影,雪满未归,用来衬出“白”字;柳絮、梨花也是衬出“白”字,暗指白燕。最后两句有些寓意。

  这两首有同有异,相同的如时的“春社归”同袁的“旧时王谢”都点燕子,时的“带雪”“院月”同袁的“月明”“雪满”都点白,时的“鸥鹭”也点白。时的在江湖与袁的不向昭阳都指在野。这是相同的。相异的,如上面指出的时比较粘着的写法,袁没有。这两首诗都追求“体物之妙”,比起苏轼的《水龙吟》,咏物而抒情的显得不如,也没有寄托,更不如张九龄的《归燕诗》。

  《归燕诗》从海燕微眇说起,实际是说自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的出身贵族。“泥滓贱”从燕子衔泥作窠来的,在玉堂的画梁上作窠,实指自己从民间来到朝廷作相。“暂来”表示只是暂时作相,不会久留朝廷的。最后点明“无心与物竞’,并不想和李林甫争权,希望他不要猜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