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5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明军现在已向山南关进军,但黎珠撤退太过匆忙,逃到南定之后慌里慌张的就上报升龙府,范永锦那边也是不知明军内情,以致二人都没将事情报清楚。郑柞这边自然不知具体情况。

    黎维祺得此回报,自是大怒,发下旨意要郑柞即刻派兵剿灭明人,大越之土绝不能为明人所占,百姓更不能为明人荼毒。

    郑柞接旨后,便召朝臣于主府商议派兵进剿之事。郑氏政权沿后黎朝官制,却是仿的北面他们看不起的明朝,相应官衙职署大体相同,南方阮主政权却是自设一套,以差司、将臣吏司、令吏司及知县知府等官员体系统治。

    郑柞被皇帝黎维祺册封为西定王,按理其处所当称西定王府,但不管朝臣还是百姓,却皆称之为主府,意为郑氏之主府。而百官十之七八皆由主府出,郑家牢牢把控了这大越朝的权力。

    最终,郑柞没有采纳大臣黎有德和陈玉厚的建议派人与明军谈判,以交还公主一行为条件换取明军退兵,而是委任都督统帅陶玉饶和大将武良率优兵一万三千余奔赴南定府反击明军,同时行文海阳、京北、山南、南定等十数沿海府州县,命各地召回在乡一兵,并行招募义勇,奋勇抗击明人。

    郑柞这是被水师覆没给激怒了,自他接位以来,便战无不胜,还未尝有一败,尔今却是叫都已亡国的明人欺上门来,真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决意坚决予以还击明军后,郑柞又给北方的丁文左发去谕令,让他马上派人到云南和清军取得联系,在尽可能为大越争取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将那个明朝的大长公主和随行人员交给清方,以彻底断绝明人的指望。

    陶玉饶领军出征之时面见郑柞,请示是否将兵败的黎珠锁拿解回京城治罪,郑柞思虑之后以黎珠乃郑家三代老臣,且一直忠心耿耿,许他在南定戴罪立功。

    陶玉饶和武良率优兵出京之时,太平军第十一镇在都督赵自强的指挥下,已经夺取山南关,正向南定方向进军。而第十二镇在留下一旅兵驻防山南关的同时,分兵攻掠左右州县,以为大军补充钱粮。

    水师方面也没有闲着,吴远派郑成魁和周胜各领一支船队攻打北面的鸿基港和南边的清化。郑、周二人得到的命令是尽最大可能抢掠安南人的粮食,然后将青壮年抓回船上,分批送往广东。

    在明军水陆大举并犯之时,郑主谕令下达地方,郑氏所控沿海各级官府立即召回在乡一兵,并贴榜招募义勇。各地百姓闻北吴人事隔两百年再次来犯,均是同仇敌忾,踊跃报名参加义勇,积极支持和配合当地驻军对来犯明军作战。导致明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的抗击。水师偏将周胜率师朝北攻陷鸿基,发兵四下掳掠之时,当地民众便自发组织起来袭击明军,迫使周胜不得不率水师退守鸿基港。

    六月十三日,太平军第十一镇前锋甲旅抵达南定府所辖果安城,果安说是城,其实不过一小镇,根本无城墙可守,因此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果安。

    胆怯的黎珠知道明军到达果安后,害怕明军会来攻打南定府城,便擅自派人与赵自强开始谈判,以期明军能够退军。但由于赵自强提出条件过于苛刻,黎珠不敢签订,结果风声走漏,郑柞大为不满,命将黎珠革职,由陶玉饶统一指挥南定左右安南军队作战。

    十七日,赵自强不满黎珠突然被撤,探马又报左近发现不少安南军队,遂先下手为强,命令十一镇攻占南定府城的门户庆安城。陶玉饶闻讯派武良统优兵四千配一兵三千余增援庆安。结果庆安的安南守军虽英勇顽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明军破城。武良救援不及,便令优兵1700余人,于黑夜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庆安城,掷火焚烧,欲将城中明军烧死。明军派1500兵反攻,于夜色之中多扔轰天雷,结果安南军队抵挡不住溃退。

    陶玉饶不甘庆安失败,又陆续调集兵勇准备反击。26日,陶玉饶以兵力已足,决定从三面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庆安、山南关、果安三地。结果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

    29日,驻山南关的第十二镇丙旅乘势攻打山南府,山南安南军队大败,被杀两千余人。30日,十二镇数百兵在奉命抓人抢粮时激起当地安南百姓反抗,16名士兵被打死。随后,该镇安南男女老少在村中集合,以黑旗为令旗,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百姓,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袭击明军驻地。

    因天降大雨,火药受潮,明军无法发挥出火器威力,遂和安南百姓展开肉搏战,4名明军死亡。明军一路肉搏,在双方人数悬殊的情况下,竟大胜安南反抗百姓,一路屠杀,致使安南百姓遗尸千余具。第二日清晨,却有数万安南人高举黑旗,将明军驻地围得水泄不通。

    明军指挥千户传话给当地的安南知县郑国成,如果百姓不解除对明军驻地的包围,那么明军便将屠近方圆所有百姓,不使一人走脱。

    郑国成清楚双方实力,己方正规军已被明军击败,单靠自发组织起来的百姓势难挡住明军,因此为免百姓无辜枉死,郑国成便出面劝退百姓,从而避免一场惨剧发生。可郑国成却为此担上卖国贼的恶名,被群情激愤的爱国士子于知县衙门外围殴而死。(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七章 赎城费

    相较北上攻打鸿基和广宁的周胜部遭遇安南军民反抗而无有寸功,从海阳水寨南下攻打清化的郑成魁部进展顺利,其部先后袭扰清化、义安、河静等地,攻陷县城两座,安南军队炮台三座,消灭安南守军四千余人,杀害安南百姓一万余,俘去青壮男丁及女子七千有余。

    在河静海域休整两天后,郑成魁又指挥所部水师进入兰江江口及日丽海门等地,此举不但惊动驻防兰江郑军大将郑根、黄义胶等人,也震动了兰江以南驻防石华、天禄、宜春、罗山等县的阮氏驻军。

    郑根早已得升龙府郑主谕令,知道北方的明人残军来犯大越,但却没想到水师竟然全军覆没,以致明人水师在大越海疆纵横驰骋,无可阻挡。没有水师制敌,郑根便无法对明军水师采取有效克制办法,只能命令沿海、沿江军民大举内迁,以免被明军掳掠。此举和清廷现下正在福建沿海推行的“禁海令”倒是如出一撤。

    除命百姓内迁外,郑根又调优兵数千于府县要隘关卡驻防,各地官府组织一兵和义勇联防联治,乡野之间每隔数里便设一烽火台,但发现明军水师上岸,便即点烽火告讯。该地驻军见讯即备战,若上岸明军兵少,则聚勇进击;若兵多,则据守关隘不得轻出,以免被明军所乘。

    但是郑氏黎朝国土绵长,兵马又少,哪里能够做到处处设防。明军行船过来,发现此处设防,便奔他处,隔上数十里乃至百里突然登岸,地方官府及驻军根本无从防备,甚至连反应时间都没有。安南国境狭长,沿海即人口稠密地区,明军只要上岸,根本不必花费手脚便能寻得密集村庄抢掠,等到明军抢完上船,附近驻军都不能够赶到。一时之间,郑氏黎朝南方沿海处处告急,自明军来犯之日起,地方上报损失无可计数,单是被杀百姓就有五六万,抓走掳去的更是无从确认,钱粮财货损失更是个天文数字。

    郑氏黎朝被明军大抢特抢之时,南边的阮氏政权却未遭明军进犯,这令得郑根等人怀疑明军已和江南的阮军取得联系。

    郑根没有猜错,明军的确已和阮氏政权接上头。郑成魁奉命南下除了劫粮抓劳力,袭扰牵制兰江郑军主力不使他们北上增援升龙府这个目的外,便是联络南方阮氏政权,相约合击郑军。

    郑成魁派人和阮军大将阮有进取得联系,言道大明军队之所以攻打郑氏,只因郑氏背信弃义,扣押大明公主。郑成魁对阮氏方面强调大军来犯只是讨回公主一行,并惩罚郑氏对大明之背叛,而对安南并无领土要求。若阮军愿意协助大明攻打郑氏,那么将来郑氏灭亡之后,大明将承认阮氏对于安南全境的占领,大明监国殿下也将以国书册封阮氏之主阮福濒为安南王。

    阮有进此人是阮军大将,阮主亲信,郑阮数次大战,阮有进功劳不小。前年若不是阮有进拒敌于兰江,重创郑军,恐怕郑军早已兵临顺化城下。

    阮有进要灭郑氏之心比明军更甚,但他却没有轻易答应明军的条件派兵过江攻打郑军,而是派人快马回顺化,由阮主决定是否和明军联手。

    接到海阳水寨转告,周胜在鸿基进展不利,郑成魁便没有干等阮氏回音,而是继续率水师攻陷郑氏海防要地义安定海城,郑氏总兵黎明泰及三千一兵战死。后又攻打锦罗江的门户离港,安南左军都督武元夔率军坚守,镇守黎宪却欲求和,下令武元夔率军撤退,武元夔却断然拒绝撤军。黎宪见状,便率部自行撤走,致使离港守军军心大乱,明军乘势炮击,后2000水兵上岸夺取离港炮台。武元夔与数百士兵拼命死守,可惜寡不敌众,战死炮台。

    黎宪胆怯退兵之后得知武元夔战死,离港炮台失守,害怕郑主降罪,竟然谎报大捷,奏称击退明军,斩杀明军三千余人。郑主闻报大喜,命黎宪将斩杀明军首级运送京师以振军心。黎宪手中哪有什么明军首级,丧尽天良之下竟命士兵捉拿境内汉人,拿他们头颅冒充明军首级。

    安南境内有不少汉人,人数约有百万。早在汉武帝时期,北方汉人就开始移民到南越迁居。这些汉族定居者包括流亡、驻军与朝廷官司。东汉马援征服交趾后,三万余的汉族驻军驻扎在安南,大部分与当地越族女人通婚,生下后代。宋朝初年,安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和宋朝形成宗藩关系。南宋末年,由于蒙元入侵,忠于宋室的遗臣义士多逃奔越南。安南人史料记载当时有大海船30艘,满载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