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5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治十一年,孔四贞扶柩至北京,顺治令诸王大臣会送,给银四千两造坟,工部立碑。孔四贞请求将孔有德骸骨葬在北京,顺治慨然应允,并赐孔有德谥“武壮”,在北京建立定南武壮王祠,并设醮诵经18个日夜。此外,顺治派礼部侍郎恩格德赐孔四贞银万两,作为日用,让她享受郡主的俸禄。太后哀怜孔四贞孤苦伶仃,将她收养在宫中待为亲女,恩宠倍加。

    孔四贞虽是孔有德女儿,算是将门虎女,可模样长得却是俊俏,人见人爱。因此顺治对孔四贞很是眼热,太后看在眼里,也想在心上,觉得若是儿子纳了孔四贞为妃,可以将定南藩下的汉军笼络住,于是刻意培养孔四贞和顺治的感情,不仅督促孔四贞读经书,而且每当顺治退朝后,总要找个事由把孔四贞派到顺治的住地,尤其每当顺治到南苑打猎,从来都要让孔四贞陪同前去。

    这样一来二去,在南苑时的某个深夜,顺治突然闯进孔四贞的房中将她给睡了。事后,孔四贞却是又哭又闹,闹得顺治很是烦心。太后知道此事后便问她为何不肯嫁与皇帝,孔四贞说道父亲在世时已将她许配给部将孙龙之子孙延龄,所以她是有夫之人。

    太后愣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说道:“既然不能给我当儿媳,就给我当女儿吧!”于是,太后收孔四贞为养女,封和硕格格。不久,便主持将孔四贞嫁给了孙延龄,可怜那孙延龄洞房花烛夜却吃了个哑巴亏,既不敢怒也不敢声张。

    孔四贞出身将门,其父是定南王,她又是太后的养女和硕格格,和皇帝又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因此嫁给孙延龄后,在丈夫面前趾高气扬,对孙延龄呼之喝来,又常常借着进宫探视太后的名义在宫中一住就是几日。

    妻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孙延龄不是不知道,但他心机颇深,虽不满孔四贞的专横和不贞,但知自己也得罪她不起,于是只对孔四贞百般恭敬,对她所为也不管不问,屈意迎奉,以顺其意。此举自然让孔四贞大为满意,于是便常在太后和皇帝面前说孙延龄的好话,使得太后和顺治对孙延龄印象都是不错。

    虽是和硕额驸,但在京中却不比一满州旗下闲散,孙延龄一直就想能得实权,于是不断怂勇孔四贞能够请求太后和皇帝让他们夫妇二人出镇广西,统领其丈人孔有德的旧部。可是孔四贞却因为和皇帝私情缘故,不肯离京去广西。无奈,孙延龄只得耐心等侯。

    皇天不负有心人,孙延龄从皇帝御驾亲征这个消息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于是他走了内大臣苏克萨哈的路子,请托苏克萨哈能够在皇帝面前提及广西战局,放他们夫妇二人前往广西。于是,收了重金的苏克萨哈替孙延龄把事办了,顺治纵是不想孔四贞离她而去,但苏克萨哈的提议也深合时局,广西那边确是要派员坐镇,线国安再怎么说也只是孔有德的部将,没法让定南藩下都服从。孔四贞和孙延龄却不同,有他夫妇二人去广西,定南藩下汉军力量才能真正整合一起。

    圣旨上门时,孔四贞才知道丈夫背着自己搞的小动作,又惊又怒,可圣旨已经发下,皇帝金口玉言改不得了。只好带着门人戴秉全、傅弘烈等人心不甘情不愿的启程往广西。

    和妻子反应不同,孙延龄出京之后却是一路眉开颜笑,颇有春风再度玉门关之感。

    孔四贞夫妇离京三四天后,顺治有些后悔起来,毕竟孔四贞那处比爱妃董鄂的更要缠人,且还是人妻,与孔四贞在一起,能让顺治有种偷情的快。感。只可惜,佳人已去,他身为皇帝也不能不要脸皮的派人把人家妻子撵回来。

    顺治后悔郁闷之时,数千里外的广东台山文村唐王府前,却有一秃子指着唐王府大骂:“好你个唐王,这等不识抬举,你不做天子,我家大帅便做天子!”

    (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册凭谁作

    广西大捷,清宁南靖寇将军罗托、固山额真伊尔德、阿尔津、广西提督線国安、总兵刘芳名、汉军都统王胜以下大小将校48人身死,五省经略帐下左标提督李本深、右标提督张勇、广西巡抚程维新、桂林知府冯谨、总兵高第、汉军镶黄旗下贴职闲散白广恩等人尽降,此战阵斩满蒙汉清兵上万,俘虏清兵万余,取得太平军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野战大胜。

    广西发来具体战报后,周士相激动之余亲自赋诗一首,名《大捷》。

    “大厦危颓洛邑亡,天南尚有孝忠乡。

    旌旗一举山河动,战鼓齐鸣四海扬;

    子弟争先不畏死,三军奋起未愁伤。

    千秋史册凭谁作,碧血书成万世芳!”

    诗作成后,桂永智当场就惊叹大帅果是文武双全,此七律有唐人出塞诗之风,必定留传千秋万代。

    兵部官董常清再三品读,心中却给大帅这诗判了个中等,毕竟大帅只是个秀才,能做这等诗作已是难得。当然,心里对桂永智的溜须拍马不以为然,嘴上却是跟着欣赏连连的。做人嘛,可要圆滑一些,难得广西大捷,大帅心情大好赋诗一首,这又不是诗会,一定要分出个优劣,做属下的没道理泼冷水,真这么做了,可是大大的浑人。

    驻肇庆的第八镇将、镇国将军朱统和肇庆知府,原凌海将军陈奇策的幕僚胡德玉等人对于周士相这首七律也是一个个赞赏有加,朱统是发自内心的赞赏,他虽是宗室,可实际也是不通文墨,对于文人向来是敬仰的很,对于能写诗的更是佩服的不得了,所以在他眼里,哪怕这诗写的狗屁不通,可只要能把一个个字拼起来就是大本事了,因为这件事他这个镇国将军可做不了。凡是自个做不了的事,别人能做到的,朱统对此的态度一律是佩服有加。

    胡德玉是老官油子,对于马上就成为齐王的周大帅诗作,那自是发自“肺腑”的夸赞,并且还当场厚着脸皮向大帅讨这诗作亲笔,看模样似是打定主意要将这大帅亲笔当传家宝传下去了。

    对于这帮人或真心或假意的马屁,周士相却是嘿嘿一笑,若不是实在不好意思,把后世太祖的诗作随便借来一些,包管这些家伙真也好,假也好,都要惊掉下巴的。便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或“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都是千年未有之好句。可惜,自己无太祖之雄才,放眼千古,太祖之才,举世无双,于国之助,天地难寻。

    打了大胜仗,心情又大好,周士相便大手一挥,生平首幅墨宝便落在胡德玉手中,把桂永智等人眼红的不得了。董常清巴巴的看着胡德玉把大帅那不算好看的墨宝收起,眼珠子转来转去,可到嘴的话还没说,胡德玉便眼珠一翻,神情动作明白无误告诉他——先下手者为强,你省省吧。

    正值相劝唐王监国却得报大捷,自是佳音,文武皆贺,都道广西大捷正是上苍送于大明之福音,此大捷也正是上苍要请唐王监国之意,也是唐王顺天应人的最好证明。

    捷报快马飞传文村,唐王得此大捷奏报后也是欢喜异常,难得命夫人去村中屠户家割了八两猪肉,一顿竟是吃了两碗米饭,喜得唐王夫人差点落泪。须知自广州大难以后,唐王可是许久不进荤腥,前些年文村军民艰难之时,更是接连数月以糠米瓜皮果腹,导致唐王身体严重营养不良,落下不少病。这两年形势变好之后,才难得吃上大米,进些荤菜,饶是如此,唐王也不肯吃多,往往三五日才命人割上三四两肉,每尝一筷都回味许久。

    此时聚集在文村的两广官员及随从近千人,这些人中大半都是清朝降官,见着唐王夫人自个往屠户处买肉,都是惊诧,再想自己这些年所为,一个个均是万分惭愧,对唐王油然而生敬意。一时间,文村上空满是对唐王的赞不绝口声,劝进之风更烈,甚至有人提出索性拥唐王登基为帝,自此改元,以示新气象。这提议竟是得到不少官员赞同。

    因潮惠两府灾情严重,广东巡抚宋襄公已于日前回广州部署指挥救灾具体事项,所以留在文村的广东地方最高官员是由刚刚从香山知县提为布政使司左参政的廖瑞祥和广州知府王章钧;广西方面,巡抚邵九公分身无暇,便派左布政使张自昌和南宁知府谢君为代表前来;湖广方面则以偏沅巡抚袁廓宇为首。这些人中除了廖瑞祥是因写了“反诗”被拿入大牢待死的死囚犯出身,其余诸官无一不是降官,导致大明建国两百余年来首次出现罕见一幕——一帮降官拥立大明的藩王。

    广东、广西、湖广三省太平军实际控制区域的地方官员都派人前来,周士相从肇庆动身前往文村时,夔东方面的代表,忠贞营监军太监潘应龙、永历朝廷任命的总督川楚部院大臣洪育鳌和荆国公王光兴、皖国公刘体纯、歧侯贺珍已经先行出发前往文村。

    潘应龙和洪育鳌执意先去文村拜见唐王的目的是他们二人都是由永历朝廷委任,而现在他们参与太平军劝进唐王监国是为了大局着想,但这不代表他二人就此和永历分道扬镳,亦或走上了反对永历的道路。即便洪育鳌是隆武帝信重,一手简拔出来,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永历朝廷任命的部院大臣,哪怕他再对唐王亲近,名义上总得避讳些什么,以免落人口实,所以从湖广出发这一路,包括见周士相,洪部院的表现都很低调,一般都是由潘应龙代表他二人说话。

    此次先行往文村见唐王,潘洪二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唐王监国以后对于弃国出逃在缅邦的永历皇帝如何处置,将来中兴以后,又如何对待永历皇帝。这件事情十分重要,重要到他们都不能从别人口中听到唐王的态度,而必须亲自往文村和唐王面谈。

    王光兴早在李来亨、刘体纯他们召开应城大会前就秘密向周士相上了投效书,这一次他和刘体纯、贺珍一起前来广东,一来是自己这个永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