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勇很是担心,好在李定国摆手道:“不是他,是好事。”

    刘勇松了口气,王尚礼没内乱就好,有些好奇的问李定国:“王爷,什么好事?”

    “广东来了捷报。”李定国一口气看完急递之后,笑了起来,将勒统武的急递拿给刘勇,“你自己看吧。”

    刘勇急忙接来看,他早年曾在私塾中学过两年,后来参加大西军后也不时请些先生教他,故而公文军报都能看下来。他将身子微微向烛台近了近,借着烛光细细看了起来,看了两页就不禁长出了口气,有些兴奋道:“斩获满州真鞑子首级218颗,另斩尚可喜和耿继茂手下的汉军旗兵856人,广东绿营兵3230余人,另俘虏清军3150名,并有满州兵14人归降,其中还有一佐领,广东这次可真是大捷!”

    “确是大捷,本王现在对那周士相很是佩服。”李定国也在笑,笑得很开郎,一扫心头郁结。

    刘勇想起来了,问道:“这周士相莫不是前些日子郭之奇与王爷说得那个奇秀才?”

    “不是他,还有谁?”

    李定国揉了揉太阳穴,蜀王刘文秀回兵的消息让他去了大半烦燥,这广东的捷报则让他忧虑尽去,也是大为高兴,哪怕广东的大捷对他这边毫无帮助。

    “此人倒是厉害,先前听说他能在尚可眼的眼皮子底下夺回新会,还成功把新会守住,当时末将就觉这他了不起,现在他又在广州附近连败清军两次,还打败了满州八旗兵,当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听说这周士相不过二十几岁,和王爷当年一样,都是少年英雄呢。”刘勇由衷说道。

    “是个人材,本王在他这岁数时可不及他。”李定国的笑容忽然凝住,叹了口气:“只可惜咱们知道得太迟了。”

    刘勇也有些郁闷,“哼”了一声:“这事误在马吉翔之手,若不是他把消息压着,咱们又怎会不知道广东发生了这么大变故。要是当初由王爷领军入粤,只怕这会广东全省已经收复。”

    “这事怪不得马吉翔,是本王考虑的不周,朝廷新移昆明,上下都乱成一团,内阁也好,各部也好,难免误事,把责任都怪在马吉翔头上也不公平。”

    “王爷怎还为马吉翔说好话的。”刘勇不岔。

    李定国摇了摇,没有说什么。

    见晋王不想多说马吉翔,刘勇便只好闭嘴,他接着往下看去,突然愣住,再抬头看李定国时,已是一脸糊涂。

    “周士相立了这么大功劳,怎么皇上只授了他个兴平伯?当年陈邦傅那种小人寸功未有都能授庆国公,李成栋手下那帮人也不过靠着反正之公就封了公、侯一大帮子,就是王尚礼和王自奇也授了国公,张虎一个侍卫都封了伯,现在人周士相替朝廷立了这么大功劳,皇上却只封了个兴平伯,这算怎么回事,这不是叫人家寒心吗?”

    说完眼睛又扫了急递的最后几行,不由又“咦”了一声:“勒统武说皇上原本要授周士相兴平侯,可周士相却持功要胁朝廷和皇上,皇上气不过这才改授兴平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钦差

    六月广东,酷暑难耐。

    两个月了,在这期间不仅太平军没再有什么军事行动,广东各地的明军也同样安静得很,至于清军那边,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奇怪的现象就好像是明清双方在广东约定好停战似的,究其原因,都是心照不宣——大家都怕热。

    当然,最怕热的还是从北方来的清军,汉军旗兵还好些,尚能在城中活动活动,满城里的八旗兵却是动都不敢动,整日就窝在满城,一个个没精打彩的饭都没胃口吃,哪还有什么满州勇士的模样,更休说去骑马打仗了。

    靖南将军哈哈木急得不行,可除了不停跟外城催要降暑的水果和在满城多打水井外,他也无计可施。他是大清朝的靖南将军,又不是南海的龙王,说能呼风就呼风,说能唤雨就唤雨的。

    要知道前些年南下的满州兵一到这个季节可都是早早就回返京师避暑了,否则别说打仗了,光是中暑就能减员一小半。再说了,广东这地方真要好呆的话,早几年前朝廷就会在广州设满城,哪里还会到现在?

    当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八旗上下闹得那么凶,还不是因为广东这地方实在不是他们能呆的么,故而谁也不愿来广东受活罪,这才闹腾开的。

    酷热的天气让哈哈木要为塔音布报仇的心思也淡了下来,兵败之后他向顺治皇帝上了折子请罪,顺治帝却没有因此而怪他。反而特意下旨宽慰了哈哈木,又要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一下,是不是再往广东增派些满州牛录。

    顺治的考虑是广东现在的局面有些复杂。不但二藩未能趁南明孙、李内讧西进广西配合线国安部对明军发起攻势,反而藩下兵力都叫广东明军给牵制住了。又接连吃了败仗,损兵折将,虽说尚可喜和耿继茂还是声称局势并未恶化,太平寇不过是小患,乃是乌合之众,等到天气凉爽下来。二藩自可收拾掉他们。然而顺治帝不是傻子,他虽年轻,但也知道不能学前朝的崇祯帝叫臣下蒙住耳目。虽说大清朝没有东厂和锦衣卫,可顺治帝在广东自有他的耳目存在,所以对于去年以来广东清军和太平寇的一系列战事还是清楚的。

    李率泰那也老实上了折子,承认了广州绿营主力基本被太平寇打光的事实。也明说眼下广州城内兵力空虚。各处兵力都吃紧,形势比之前年李定国来攻时还要恶劣——当初新会这个广州的西南大门可是一直牢牢被清军控制的,现在却是叫明军夺了去。没了新会作屏障,广州面临的危胁实在是大。

    不过让顺治宽心的是,李率泰虽说太平寇能打,但其作战方式似乎是学的当年李自成、张献忠的流寇手段,甚至就是土匪行劲,因为他们每占一处并不想着将此处长久控制。设官安民以为根据之地,反而大行掠夺破坏之事。尔后将所得尽数带回盘踞之香山老巢,使得当地百姓民怨沸腾,对太平寇十分敌视。而且太平军并没有攻打广州城的能力。

    不得民心,便不能持久,不能持久,则旦夕可亡。

    顺治很高兴,若李率泰所奏属实,这太平寇确是不足为虑,他不怕太平寇能打,能打的军队多了去了,当年李自成的兵、张献忠的兵都能打,可现在哪里去了?

    李率泰又说,太平寇似并无野战能力,几次与我大清兵作战,靠得不过是坚城依托和地形之利,加之其流窜方式,使得官军无法将其围堵。

    李率泰奏道若是官军兵力足够,大可将太平寇老巢香山四面合围起来,然后使一路精兵直抵其腹心之地,另使数路扫荡其周边之地区,层层环压之下,太平寇必无路可逃,覆亡乃是必然。然现在广东官军并无足够军力用于围剿太平寇,加之境内其他明军袭扰,勉强只能保证广东精华之地不失,很难对明军及太平寇大举用兵,因为二者牵其一动,发起全身。

    若官军大举用兵太平寇,则势必要抽调各地驻防军力前来会剿,如此就叫他处明军有机可趁;若大举用兵他处明军,则太平寇亦会趁机而动。二者彼此依存,实是棘手。因而李率泰请求朝廷能够再向广东增派援军,以使广东有足够兵力应对此局面。

    顺治反复思量后,决定允李率泰所请,向广东再增派满州八旗兵,结果这次不但诸王公大臣一致反对,就是先前提议在广州设满城的安亲王岳乐也不赞成。

    诸王反对的理由是,满州丁口乃国之根本,现今朝廷已设了西安、江宁、杭州、永登、荆州、潼关、太原、银川、福州、广州等十几处满城,每城少则千余兵,多则数千兵,十几处相加需两万余满州八旗将士驻防,再加上家眷,便是不下十数万之众,这已经占了满州人口的三分之一多。

    而八旗兵入关时也不过就是十万之众,这些年在与明军、闯军、大西军的战事中前后伤亡了一两万人,余下的除却驻防满城的这两万多人,就只剩下不到五万。

    这不到五万的八旗兵还要在关外盛京留一部分以护卫祖宗龙兴之地,余下的则要坐镇京师,还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八旗兵随时支援各处战场,哪里还抽得出兵力南下增援广东!

    提议在广州设满城是岳乐的主意,当初他可没想到广东的战事会打成这样,所以这一回实在是没底气力争。岳乐不吭声,反对的王公大臣们自然占了上风。顺治没办法,便示意苏克萨哈提了个折衷方案——调蒙古兵南下增援广东。

    这个方案倒是得到了满州王公大臣、贝勒爷的同意,可却遭到蒙八旗王公贝勒的反对,两方僵持不下时,老臣宁完我打了个圆场,说现在派兵去广东也不合适,北方人不适应广东的酷热天气,不妨等秋后再议。

    于是,调蒙古兵南下这事便暂时搁置了下来。

    顺治颁旨免去广州府两年钱粮,算是精神上支持一下李率泰,同时也打消了掉李率泰去福建的心思。这节骨眼上,顺治帝不会犯糊涂,临阵换将的事情,前朝崇祯帝能做,他却是不会做的。怎么着也要等广东局面安定下来,才考虑换人的事。

    。。。。。。。。。

    不打仗不代表周士相就能闲得下来,天再热,他也是在香山各乡不断来回奔波。

    永历朝廷委任周士相为广州总兵的旨意和周士相派往昆明报捷的队伍是前后脚来去的,所以双方没能碰上面,因此郭绍和梁双虎到了昆明之后才知道自家大帅已经不再是什么记名潮州总兵,而是实授的广州总兵。不过广州城还在清军手中,这实授不实授的意义也不大。

    周士相这些日子一直在前山寨忙着和佛郎机人洽淡军火买卖的事。

    这几天前山寨的官员听得最多的就是他们大帅周士相骂佛郎机人的话。

    周士相不懂什么英文,也不懂什么西班牙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