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尔波夫:
确实,我一直被人认为是个硬手。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我认定一个目标值得去争取时,我会不惜一切地尽全力去拼搏争夺,大家也都知道没有什么可以使我放弃我的进取。
第三篇 间接接敌战术两败俱伤
库阿特雷:
当双方都采取同一种间接接敌战术时,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卡尔波夫:
那样就有一种很大的可能,即所有的计划都进展不顺。
这就是在1978年当我和科尔奇诺依商量在哪个国家进行下次世界冠军赛时出现的情况。那时候,想举办比赛的候选城市必须先行向“国际棋联”呈交规划书,随后由“国际棋联”将这些不同的候选城市信息正式通知参加决赛的双方棋手,并附有决赛选手签署各自选择意见的回执。他们签署自己意见的形式也很简单:即将自己想选的城市按正常顺序排号,首选城市排号为1,次选城市排号为2,并依此类推,最后按双方的选择相加以后确定哪个城市被选中。
我记得当时有7个国家入围竞选,其中有3个在提出付给冠军的奖金数目上很不像样:有法国、意大利和第三个我记不清是哪国了。另四个入围竞选的国家是奥地利、德国、荷兰和菲律宾,可我不想去荷兰和奥地利比赛,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棋联和科尔奇诺依非常亲密。而菲律宾呢,自从1975年按菲舍尔的指定在那里赛过一场以后,我也没有想再回到那里的意思了,此外我知道科尔奇诺依也不想去菲律宾。我最想去比赛的国家是德国,这也因为我曾经和德国国际象棋棋联关系很好,所以最后我将德国排在第一号,第二号位置空着没选,把菲律宾放在了第三号。而科尔奇诺依呢,他自然选了奥地利为第一号,荷兰为第二号,菲律宾却也放在了第三号。
到了提名揭晓时,国际棋联主席拆开我们俩回执的封套一看,发现惟一一个被我们双方共同提名的国家名字是菲律宾,所以他就宣布决定将在马尼拉举行下届冠军争夺赛,而这个国家其实不是我们俩任何一个人想选择的地方。
库阿特雷:
那么,是你们俩都输了!
卡尔波夫:
正是!而且我们俩紧接着又投入了另一次间接战术行动,这次行动又重新使我们陷入窘境。首先,我和科尔奇诺依通过委托人互相商讨怎么样才能修正那个既不合他意、也不合我意的赛地选择。最后是奥地利棋联会同德国棋联搞出个联合提议,即将比赛在奥、德两国各进行一半,而且将奖金提高,从原来的75万美元提高到100万美元。
德国棋联主席给我打了电话,并告诉我说科尔奇诺依已同意以他的名义发起新倡议,但他不愿意自己首先出面向国际棋联提交此项提议。于是我给国际棋联主席写信,告知由科尔奇诺依支持的奥、德联合提议,从现在起也是我个人的希望。此后科尔奇诺依犯了个错误,他很疏忽地也给国际棋联写了封信,说这个由卡尔波夫发起的倡议也得到他本人的支持。
可当国际棋联主席把我们的信互相一比较就发了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喊起来:“到底是你们俩谁发起倡议要改变我已做出的决定……这肯定是串通好了的……”他不再等我们俩做出反应,就和菲律宾的马科斯总统联系上,并获得总统对赛事的公开表态支持,然后他再通知我们:不论想做任何变动都已为时过晚了。
结果是我们自己搬起了石头,砸在了自己的脚上。
第三篇 间接接敌战术孰优孰劣
库阿特雷:
很显然,间接接敌战术方式比直接接敌方式更难实施。
费黎宗:
确实如此,因为此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反过来利用对手的力量,甚或是颠覆他,再或是反过来说,即利用对手的弱点。但若想为己方利益而了解对手的强项及弱点,就不仅要了解对手行动的所有细枝末节,而且要努力深入了解对手的战略意图。
此外,间接接敌行动也以扰乱对手的意图为目的;或至少,此种方式因其一般施用于他人而自然很受人重视,这正好与不根据对手反应而独立实施的直接接敌行动不同。
由此可知,间接接敌虽比直接接敌更有效,但其运作却相对迟缓。因此,如不考虑时间因素、对手可能的反应,甚或是对手的心理因素,就不能采用这种策略。和直接接敌方式一样,它虽也同是产生于某种冲动,但此中的真正动力是来自对方的冲动。
战术起源
库阿特雷:
间接接敌战术方式是否也从日本人那里有所借鉴呢?
费黎宗:
尽管大部分的日本武术门派都是建立在这种和对手对阵时使用的间接接敌战术理论之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其他的借鉴之源的。除了我们前边引述的贺瑞斯与古里亚斯兄弟们的例子外,大卫对巨人歌利亚之战,以及赫尔南·科尔特斯(Hern噉 Cort巗)的攻占墨西哥之战,都提供了间接接敌战术的著名范例。同理,商界的公司之间的并购也可说是这种战术的典型运用,虽然在此种情况下采取该种战术的条件必须是能调动对手企业的财源。因此有一种灵巧的方式可以增强手中现有的财力,这就是到你已瞄准了很久的企业主的钱箱里去捞钱,这正是所谓“财政工程”的开展之处。此种方法很接近于一种间接接敌行动,因为它正是为了己方利益去利用对手一方的财源。
但的确,间接接敌战术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了根本的借鉴。在日本,武术 ① 教头们一直认为武术的基本原则,应根据对手的具体特性来实施。根据所谓的单边原则,对手是进攻或反攻的主要靶子,要做的事就是制服他;而根据双边原则,对手不单纯被认做靶子,他也被认为是工具,是提高武艺的机会,并因此大大丰富了战斗的方法与艺术。如:柔道就是建立在柔与刚的对立统一之上的。这种技术主张保持充满内“”的躯体,即内在的精力保持旺盛并尽量放松的身体状态。尽量少地消耗体力,则利用对手的力量损害其自身的时刻终会到来。单边与双边两种行动原则绝不仅仅使用于特殊的战斗范围内,它们也常被日本战略家们使用在军事行动的斗智上,从封建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如此。
第三篇 间接接敌战术被推则顺拉,被拉则顺推
库阿特雷:
对,在柔道课上,老师会教给你“对方推你时你就拉他”,以及“对方若拉你时你就顺势推他”。
费黎宗:
是的,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 ① 大师确是惯爱说:“对方推你时你就顺势拉他,对方拉你时你就顺势推他。”在第一种情况中,当你的对手使用武力向你发起攻击时,你首先应避其锋芒,然后逐步消除其攻击的力量,最后再进行反击。照此步骤进行时,你的对手就会丧失快速反应,因为他在与你方的第一接触中锋芒已消。在第二种情况中,当你的对手试图将你吸引到他那边去时,你也以同样的步骤来对付他:即从躲避、挫其锐气到逐步消除其力量。你只需因势利导而不要硬性抵抗,如果这种导势行动进行得好,你就可全面动摇对手。
在合气道(a昸ido)中 ② 直接接敌的行动原则与此略有区别,它是这样阐述的:“推你连身转,拉你扑身入。”首先是顺应自然地将对方的进攻柔化,清除其威力;然后再借力打力,伺机反攻,这样做可以使双方力量对比中出现某种失衡,从而为随后的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柔道与合气道的原则之间的细微差别很微妙。在两种道术中,都是要借用对手的力量并尽量用到极致,这可能是借用对手的战略甚或是其谋略以此来巩固己方力量。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原则中隐蔽着的顺应策略:因为假如想借用对手的力量,显然要使己方适应对手的方法和行为。亚洲人常用的一句俗话说明了这种顺应策略,叫做“假虎之势”。
卡尔波夫:
“被推则顺拉,被拉则顺推”这一原则在象棋中的实施,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国际象棋史上,我觉得有一些名局正是运用了这种战术。例如我想到塔尔与科尔奇诺依的一些对局。塔尔特别喜欢用计,他的棋下起来进攻性很强,弃起子来也是轻而易举;而科尔奇诺依则正好相反,他常常善于使用我们称之为的“有毒的卒子”,而且他也可以长时间地坚持防守却在最后一分钟掉转局势。
库阿特雷:
确实,塔尔与科尔奇诺依的风格如此不同,很能说明他们所使用的接敌方式的差别。
卡尔波夫:
塔尔与科尔奇诺依对阵过的棋局特别有意思,他们拼杀起来没有二话,一个人是不停地弃子,另一个不停地吃。事实上塔尔总扮演进攻者的角色,而科尔奇诺依则有点像彼得罗辛那样更喜欢防守;一个是因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偏好直接接敌方式,另一个是待敌失误而后动,故而偏好间接接敌战术,他们俩真是风格互补的一对。
也就是说,他们确实都有点变成自己风格的俘虏了,因为他们谁都不管对方脑子里想些什么,而只一心欣赏自己的方案。所以就像协调好了似的,塔尔说:“我要进攻了!”科尔奇诺依回答:“来吧!我等着你……我的防守已各就各位……反正我会打退你的进攻的。”塔尔继续说:“你想跟我玩防守吗?好吧,我让你防不
住……”简直有些漫画式了。就这样,塔尔总是高高兴兴去攻击科尔奇诺依的国王(但他不太喜欢科尔奇诺依将他的军);而这对科尔奇诺依正合适,他就喜欢塔尔来攻,因为他确信在自己的防守面前进攻者会撞断牙齿的。
当然,这两个人的行为有点滑稽。习惯上,棋手们都得就对手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