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金手指-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份方略并不保守。赵与莒细细看了一遍。心中甚是高兴。赵范在史书之中名声不如赵葵显要。但他军略上地才能却不亚于赵葵。赵与莒甚至觉得。他是个相当不错地参谋长。此次军事参赞署未能预见蒙元与金国合兵于一处攻击宋国。便是缺了他这样一个既精通军事又有政治头脑地人物。

    李云睿又递来第三份报告。这份报告却是来自流求。是孟希声送来地。自从赵与莒命他经略南洋以来。他从流求近卫军水师中调用了三艘风帆炮舰。又动用了一千五百名泰雅武士和同样数量地近卫军6军。占据了哥罗地咽喉。筑起“通洋城”。在被他命名为通洋海峡地狭窄水道两边都设立炮台。向过往商船征收通航税。同时不遗余力扫荡南洋海贼。

    “欧阳映锋对待自己地过去地同行倒是毫不客气。做得甚好。”看得这份报告中说起欧阳映锋率军横扫南洋海贼。半年内摧毁大大小小地海贼二十余伙。赵与莒又是大喜。这些海贼威胁到大宋通往大食地商路。也就威胁着大宋商品倾销地市场安全。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地大宋来说。这是不能容忍地。

    赵与莒曾组织陈子诚等人进行过一次计算。如今宋国地人口、资源。若是调动起来。工业化程度只要达到一半。那么所生产地产品便是数倍于大宋加金国、西夏地购买力。故此。大食、欧洲。虽然它们地购买力还不算强大。却也是解决大宋生产力过剩地重要渠道。

    “嗯?”

    在孟希声报告的最后,赵与莒看到一则消息,不由得停下进食,又仔细看了一遍。这则消息之中,孟希声谈到,细兰国王有意入大宋朝贡,初步拟定地起程日期是明年下半年,此事重大,孟希声不敢擅专,故此特意奏上,请求赵与莒做出决定。在奏折之中,孟希声还说了若是允许细兰国王入京朝贡的利弊。最大的弊端是会引起诸藩国效仿,若是纷纷来朝,大宋给予的赐予若少,则有损大宋威望,若多则削己增人,非持国之道。

    “细兰此国非同一般。朕要有大用的,它将是我大宋处置远海诸藩的典范,淑娘,你记下来,着孟希声好生安排,务必使得这位细兰之主顺利来我大宋。”赵与莒吩咐道。

    在一旁的周淑娘应了一声,飞快地用笔在纸上记了下来。谢道清和耿婉当初记事时,都用的是硬笔,而周淑娘则不然。她写得一笔好小字,用毛笔在纸上写小行楷,度并不慢。

    三份公文看过之后。好一会儿李云睿也没有替上新的公文,赵与莒最初以为是没了,笑道:“今日挺闲,竟只有这几份公文要看。”

    “陛下,此处还有十二份公文,只是都与军务无关。”李云睿期期艾艾地又拿出一叠公文。

    赵与莒愕然抬头,看了李云睿一眼,见他那模样后恍然大悟:“云睿,你又打地什么主意?”

    “陛下。臣……”李云睿微微有些窘,过了一会儿他道:“臣想请战!”

    “哦?”赵与莒放下已经吃完的碗,接过手绢抹了抹唇:“朕若是准了你请战,朕这身边又有谁人可用?”

    “陛下,义学五六期的学弟也可使用。”李云睿笑道:“臣与汉藩一起在流求练兵,如今汉藩又被陛下派出去了,臣到现在却连一战都没捞着,陛下……”

    说到这里时,他又有些迟疑。赵与莒见他期期艾艾地,有些不耐烦地道:“有话便快说,吞吞吐吐做甚?”

    “陛下偏心,厚此薄彼,臣也要打一仗!”

    在近卫军中,李云睿分管军纪,不少近卫军将士,畏他更胜过李邺。但无论是他还是李邺,尽管年纪比赵与莒要大上几岁。可在赵与莒面前。却只是学生,他们自己也以后辈门下自居。故此。赵与莒一催促,李云睿难得的展露出年轻人不够沉稳的一面。

    听他说话中带着堵气,赵与莒不禁莞尔。李云睿担心的事情他已经明白,身为军人,要赚取军功,当然是在战场上来得最快。而李云睿长期呆在后方,呆在自己身边,虽然处理了不少琐碎事务,却不显山不露水,与李邺等人相比,功名难以彰显。便是罗安琼等学弟后辈,如今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李云睿能忍到现在,已经是很沉得住气地了。

    “景文,朕如今还离不得你,他日攻掠辽东,朕必委你为主将,你如今在中枢,好生留意各处战报,取长补短,待朕用你之时,你须得不负朕望才可。”

    “陛下是个慢性子,攻掠辽东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李云睿心中还是不甘:“陛下,臣不要当主将,遣臣去徐州给李邺打下手吧!”

    “你二人去了徐州,秦大石如何自处?”赵与莒心中想道,然后又一皱眉,昨日派遣李邺去传令时,因为事情紧急,他忘了交待李邺与秦大石相互关系的问题。以品秩军衔而论,李邺是秦大石的上级,但若是李邺到了换他指挥秦大石,未免损伤秦大石声望,有临阵换将之嫌。

    昨日做这决定时,朝中重臣竟然没有一人对此提出谏言,这实在是不应该。旁人不说,崔与之身为丞相,又素知兵事,竟不对此进谏,便是他失职了。还有赵善湘,督抚地方军务多年,如今又是兵部尚书,对此不置一言,也算失职了。

    不过,最大地失职还是自己,终究还是年轻,在一些细节方面欠考虑了李云睿见他突然陷入沉思,半晌不说一语,还以为自己地抱怨让天子生气,忙道:“陛下还请勿怪,臣胡言乱语罢了。”

    “与你无关,朕想起一事……”赵与莒叹了口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疏漏,除去他年轻欠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把自己培养出来的义学少年视为一体。在他看来,义学少年都是他耗费心血培养出来地希望之种,无论是利益还是在地位上都是一体的。这让他又想起上加因为治蝗之事,罗安琼与徐凤的冲突,若是这次再起这种冲突,大宋地损失可就大了。

    幸好是秦大石,秦大石稳重隐忍。当不会出这种事情。

    心中略略安定之后,赵与莒凝神思忖了会儿:“景文,此事休急,朕迟早会如你之愿。”

    “也不知北方军情如何。”完抚好李云睿后,赵与莒心中暗想。

    与他一般,崔与之、葛洪、赵善湘等人也甚是担忧。他们知道赵与莒有在朝廷公开渠道之外的情报来源,故此今日虽然不须早朝,但在处理好各自手中公务之后,三人不约而同,都来到禁宫前请见。赵与莒一见着三人便责备道:“三位卿家,昨日朕令李邺去徐州,颇有不妥之处,诸卿不向朕明谏,实是失职!”崔与之愣了愣。旋即明白过来,颇为惭愧地道:“陛下责备的是,昨日事出紧急。臣等只道陛下已有打算,故此不曾进言,实是有过,请陛下责罚。”

    葛洪瞄了在旁侍立地龙十二一眼,龙十二木讷沉默,在天子近臣中,他是唯一一位几乎任何时候都呆在天子身边的。无论天子何时接见他们,这个忠心耿耿地侍卫总是在一旁侍立,有时天子将周淑娘这般女官都斥退。唯有龙十二,却是从不离身。葛洪微微沉吟,然后道:“崔相公所说甚是,陛下,李邺、秦大石等诸将,都是天子门生,陛下一手教养出来,臣等一昧相信陛下眼光,确实有疏忽之责。”

    葛洪的话语里就绵里藏针了。他其实是在婉转地劝谏,之所以会出现昨日那种情形,与天子过于信用潜邸旧人,朝堂中的科班官员实在是不好插嘴有关。赵与莒默然无语,好半晌才一笑罢之。

    “陛下,李邺此去责权不明,不利前方交战,陛下何不再遣使前往?”赵善湘关注的始终是战局,若是因为两将争权而酿成前线溃败。葬送了大好时局。那么未免太有些不值了。

    “秦大石不动如山,非见明旨。必不肯交权的。李邺虽是跳脱,但是颇识大体,知道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有心功业,目光长远,必不做出蠢事来。”经过这段时间的深思,赵与莒地担忧已经渐渐轻了,他笑道:“此次是朕所令得人,故此无碍,今后朕再有此未经深思熟虑地旨意,诸卿都须为朕拾残补缺,不可有所隐诲。”

    “陛下圣明!”三位大臣齐声道。

    赵善湘过得会儿又道:“陛下,臣昨夜与军事参赞署诸参赞,连夜商议,觉得敌变我亦须变,原先所拟反攻金国的策略当有所改变才可。特别是时机之上,臣等以为,徐州会战若胜,金国蒙胡主力必溃,我等不可坐失良机,陛下宜遣新军北上,以备光复中原之需。”

    “你们有没有拟出条呈来?”赵与莒问道。

    “刚拟出了,陛下请看。”赵善湘将几张纸呈过来,内侍接住,然后转给龙十二,龙十二再交与赵与莒。

    赵与莒细细看了一遍,这条呈不能完全算是新拟的,基本上是此前拟定的修正,不同之处有三,第一是反击时机,原先赵与莒是想在边境消耗金国实力后,待来年三月之后再反攻,而在这份条呈中将时间提前到了来年二月初。

    第二是在忠义军的使用之上,忠义军原先是牵制守住河北东路,如今的建议却是要忠义军主动出击,夺取燕云,截断蒙胡归路。第三则是赵葵所属的荆襄军区,在原先的策略中,荆襄军区攻取南阳,佯攻汴京,迫使金国不得不两线作战,在新地战略中,荆襄军区由牵制佯攻改为主攻,乘金主力尽出之机,夺取汴梁。( )

二七二、安知血海坏攀篱

    伊喇布哈望着托盘上的人头,心中畅快,只觉得这些时日以来闷在胸中的块垒,便一浇而尽。

    蒙元的这个使甚为狂悖,伊喇布哈想杀他不只一次两次,但是因为两国关系的缘故,他迟迟下不定决心,还是方才,他才想通了:金国担忧两国关系破裂,蒙元亦是如此。虽然蒙元力强势大,曾经打得金国狼狈不堪,但现在却与那时不同,蒙元与金国的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