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说当时的蒙古能拿刀砍人的人至少有几十万,努尔哈赤那点人去进攻根本不够看,但因为当时的蒙古诸部并不团结,见死不救和落井下石的多了去了,所以努尔哈赤有信心在火中取栗。要说清楚当时的蒙古人为什么不团结,就得说说当时的大致情况。
当明朝建立并将蒙古人被赶到长城以北之后,按一般人的理解蒙古是变成了不足为虑的一盘散沙,但其实此时的蒙古内部还是有个政权的,有人把他们称为北元政权。这个政权虽然没有将所有蒙古人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凝聚力和向心力,传到天启年间北元的宗主就是统率插汉部的林丹汗。
林丹汗很年轻,正因为年轻所以没有什么搞管理的经验,本来他自己就带领了由多个大小部落组成的插汗部,周围的喀尔喀部、科尔沁部、喀喇沁部等比较大的部落都听从他的命令,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听从的。就算是当年把插汉部挤走的土默特部,私下里也承认插汉部的正宗宗主地位。
当年插汉部打不过土默特部的俺答汗被迫迁移到辽东,与已经归顺明朝多年的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和泰宁卫经过多次交锋,最后跟喀尔喀部一起吞并掉了福余卫和泰宁卫这两部,三卫中剩下的朵颜部见势不妙南移到长城边上寻求明朝军队的保护才得以存身。
在福余卫和泰宁卫被灭这个事情上明朝的君臣做得有些不地道,兀良哈三卫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跟自己的侄子建文帝争皇帝位的时候,为明朝北方的稳定是做了贡献的,现在有了困难被人逐步吞噬,大明朝廷居然睁只眼闭只眼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不过这其间大明朝廷也不容易,嘉靖和万历两祖孙统治大明近百年,除了关心自己外没见过他们关心过谁,不喜欢见官员也不喜欢见儿子,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关心的人,要他去关心千里之外的蒙古人,估计也不太现实。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另外的蒙古人吞并了福余卫和泰宁卫这两部后,发现这两部原来可以跟明朝互市换东西,大喜之下就冒充这两部继续跟明朝定期做生意。有可能认不清人也有可能怕麻烦,明朝官员居然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照常互市不误,估计其想法就是你们到底是谁我不想管也管不了,只要你听话别捣乱就可以。事实上也是如此,新来的喀尔喀各部和插汗部也确实很老实,就算有摩擦也是因为分东西分得少了或者说分得不公平才闹点事,推翻大明统治的想法那是一点也没有。
忠心的人不在了,换来了一批老实但不忠心的人,在大明官员的眼里这两批人没有区别,但事实上其区别很大。当年土默特的俺答汗很头疼的一件事就是每当他率部攻击明朝时,兀良哈三卫的人马就要从侧面袭击他,最后他接受大明给他的顺义王的封号,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影响。有这么三个忠心耿耿的部落在替大明防守边陲,大明才能做到在昏庸至极的嘉靖和万历统治下也能保证边防平安。
人世间很多事都是这样,有些东西当你失去了你才会感觉到他的宝贵,但当你觉察到失去的人或物的宝贵时,他已经不会再回来。
草原民族的特性就是狼性十足,群居、吃肉、穿皮毛,看准了就是一击,一击不中就远走。如果草原上的民族不吃肉或者少吃肉,肚子里装满了大米和面粉时,狼性就会退化,打起仗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远的如兀良哈三卫,近的如插汉部和喀尔喀部。
插汉部的林丹汗很年轻,本来年轻不是错,但因为他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使他慢慢地失去了诸部的支持,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凄惨地老死异乡,这件错事就是他在错误的时间有了不合时宜的信仰。
万历四十六年,西藏红教的沙尔巴呼图克图来到了林丹汗的帐篷里,给他表演了几样魔术和小杂技,林丹汗看得目瞪口呆不知其理。这个沙尔巴呼图克图很会察言观色,一见自己的几样小手段把林丹汗唬住了立即开始推销自己的红教。按说林丹汗时年二十六岁而不是六岁小孩子,不应该这么容易上当受骗,但可能因为他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心思比较憨直神经比较粗犷,立即就信了并信得比较彻底。
作为他个人他信什么都有他的自由,但作为北元朝廷的宗主他信什么之前就应该问问身边的人,他没有问不是他不知道而是没用心去多考虑,一时冲动就信进去了。当时藏传佛教在蒙古诸部已经很有影响力,但蒙古诸部头领们信的都是黄教,大家都信黄教你做为宗主去信红教是个什么意思?跟大家划清界限还是不再信任大家了?
按理说都是藏传佛教应该没有什么分别,就像中土佛教分为密宗、显宗、净土宗等派别一样,藏传佛教也分为红教、黄教、白教、花教等不同门派。中土佛教的分类主要是在如何愚弄老百姓、或者说是如何普渡众生方面的分工不同,即便在同一个菩萨身上也有不同分工,就比如说观音菩萨就有什么鱼篮观音、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不同形态对应不同工作。老百姓搞不懂也没有关系,什么都可以求他他都能知道并能跨行业帮助你,在分工方面分得再细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反观藏传佛教就不一样,黄教和红教在实际运用上就有着迥然不同的应用对象,它们主要的区别不在颜色上而在于内容上。红教讲的是很古老、很原始的教义、教规,很多都是从天竺传来的具有原汁原味的吐蕃旧密咒,传承形式上多为民间的父子相传和师徒相传,内容上更是多姿多彩门类众多。细分起来有逻辑学、声律学、戏剧学、修辞学、工艺学等十门学科,让人怀疑这些东西上面是不是有古西腊柏拉图学派的基因。
黄教就很严格,它要求必须要有严格的戒律,僧人就要有个僧人样,不能一边学佛还一边娶老婆生儿子,否则你就不是僧人不能学佛。这就有点不近人情了,中土佛教也不准和尚们娶妻生子,但允许在家的居士学佛,传宗接代和修炼自身两不误。按说黄教这么严喜欢的人就不多,但黄教能得到蒙古贵族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个转世之说,只要你生前有钱有地位,死了后在地下捞个转轮王、智慧王之类的那是轻而易举的事,这如何不让这些贵族向往?
正是因为信仰的不同才使得周围的部众开始跟林丹汗离心离德渐行渐远,慢慢地隔阂越来越大很多事也不商量了。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加上林丹汗接着又犯了个错误,使努尔哈赤找到了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这个错误就是对部众见死不救。
116 衰败之路(下)
努尔哈赤的发展壮大就意味着其他人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这个其他人就是指努尔哈赤周边的蒙古人。这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是不一样的,农耕民族的房子和土地除了遇到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般不会变化,是谁的地一目了然。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哪里草长的茂盛就把牛羊往哪里赶,很多时候赶着赶着一不小心就赶到别人地界上去了。假如草多牲畜少大家还没什么。问题是就这一点草,我家的牛羊都不够吃你再把马牵过来啃我就有意见了。
草原上的人一般都有点脾气,既然有意见就用刀子说话吧,所以当努尔哈赤逐渐壮大的时候,蒙古人不干了开始了行动。万历十二年,蒙古科尔沁部九路大军联合起来要教训一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女真人,当时努尔哈赤只有三十来岁,经验不丰富力量不雄厚家底不富足,本来难以承受九路大军的含怒一击,但他很神奇地打败了蒙古联军。至于说是不是当时的明军总兵李成梁出手帮助了努尔哈赤,大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大家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插汉部没出手。
那时林丹汗没掌权所以怪不到他身上,但是在万历四十七年,科尔沁与喀尔喀部联合进攻努尔哈赤时林丹汗也在坐山观虎斗,也可能正在潜心学习红教要义无暇顾及,但正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支援使得蒙古人的这次进攻失败了,而且可以说败得很惨。这一战使东蒙古的很多首领被努尔哈赤俘虏,这些俘虏中包括喀尔喀部的头领宰赛。
你是头领别人是小弟,小弟受了委屈你不闻不问,小弟气不过拿刀子跟人拼命应该是你笼络人心的最好机会,但你连个应景的支援也没有,这就让林丹汗的诸多小弟心寒了。当然,说林丹汗完全不管也不是真的,他还是写了封抗议书发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给了他一点面子象征性地放了些人回去,同时也写了封强硬的回复信件给他,林丹汗看了回信也就不了了之,这让努尔哈赤更看清了插汉部外强中干的本质。喀尔喀部的大头领宰赛没有直接放回,而是给了上万头牲畜的赎金才得以回来。
这一战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是经过这一战后东蒙古诸部都认识到林丹汗这个老大靠不住,小弟都不信任你了你这个老大也就快玩完了。二是经过这一战后大家觉得努尔哈赤靠得住,被努尔哈赤抓了的人只要同意结盟的都能放回。三是这一战后女真人和东蒙古诸部开始联姻,联姻后东蒙古诸部和女真人的关系就越来越近了,一方渐行渐远一方慢慢靠近,林丹汗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
林丹汗也不傻,他立即派人把东蒙古诸部大骂一通,意思是你们不该跟努尔哈赤结盟和联姻。如果这时候林丹汗能够尽起兵马给受了委屈的小弟们报仇雪恨,那么东蒙古诸部还是会回心转意重新回到他的身边的,毕竟都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代。但他只是骂而没有行动,这就让在外面受了委屈还要回来受气的人想不通了。
不结盟就回不来,你做为老大不来救援还不允许别人自救,难道是要大家都死在那里让你一个人活得逍遥?至于说不联姻的说法就更可气了,女儿都被抢到别人床上去了,过几个月估计娃娃都要生下来了,同意联姻好歹还能捞个女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