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把皇帝与朝廷分得很开的思想传承下,对皇帝不讲条件的忠诚有时候又意味着这种忠诚仅仅是针对皇帝的位置,而不是针对当皇帝这个人。像“土木堡事变”中的明英宗,在他被俘虏以后不久,明朝朝廷就立他的兄弟为皇帝,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死的明英宗比活着的明英宗更好。在这些称臣而不称奴才的官员眼里,有时候皇帝也就是个符号。
在官员们的心中,既然是为朝廷做事其本身就应该被朝廷所认可,皇帝只是在某些时候能代表朝廷,比如说接待外番使节、调动军队抵抗侵略等事。大多数时候能够代表朝廷的都是朝中的官员,比如说吏部管人事,户部管财政,这时候皇帝最好不要横插一杠子。
一个普通官员,很多人也明白对自己点头哈腰的人只不过是有求于自己屁股下面的位子,并不意味着自己有多聪明多伟大多了不起。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受尊重,要看他不在其位时人们对他的态度,很多人都明白这一点只不过很多人都不想承认这一点,他们更愿意相信手下人奉承自己是因为自己英明神武绝顶聪明。
天启非常清楚这一点,正是因为知道他才迫切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政治秩序,他把这个需要寄希望于刘宗周和他手下的圣学院,但目前来说还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见刘宗周的想法始终停留在要回到以前的廷推上,天启也没有办法想了想说:“以前的东西它既然存在就肯定有存在的理由,如果不出意外朕肯定不会别出心裁要改变它。大明立国两百多年来朝中的大臣通过廷推出来的很多,在这些人中不乏严嵩那样的佞臣,还有很多能臣也不是廷推推出来的,从这个道理上说廷推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刘宗周说:“这天下的事物十全十美的很少,皇上既然希望官员的使用制度尽善尽美,臣回去后尽心去做就是。”
天启说:“不用太急,朕的意思是不要试图去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也不要脱离实际去凭空想象,就在廷推制度上下工夫尽量去完善这个制度。首先要明确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廷推制度逐渐变得漏洞少、效果好、而且公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刘大人给他们解释的原因朕认为并不是缓兵之计,而是今后需要明确下来的东西。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廷推,特殊情况下朕要直接任命大家不得有异议。”
刘宗周说:“既然皇上决定完善制度而不是要臣重开炉灶,那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只不过皇上说的特殊情况指什么?臣对他们说因为辽东在打仗所以是特殊情况,皇上还有其它所指吗?”
天启说:“所谓特殊情况应该指战争、民变、自然灾害等情况吧?而且还包括现在,就是在你们还没有完善好廷推制度前都算特殊情况。现在蒙古人没有来闹事了,女真人听说也向北用兵去了,只要圣学院把廷推制度完善了朕也就不再干预文官的推选,刘大人回去跟他们说说让他们加油。还有,乔应甲他们不是埋怨朕不公平吗?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想办法,总不能一个人提出问题让别人伤脑筋而他自己在一边看热闹。”
见天启作了让步,不再要求重新定制度而是只要求完善旧制度,刘宗周和高攀龙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见刘宗周和高攀龙等人热衷于廷推制度,如果不是知道这制度早就存在,天启真会认为他们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毒害。天启知道徐光启的博学院里有一帮外国人,在帮助博学院做事的同时私下里也在偷偷传教,让人们相信耶酥不要信大明的神佛。他们的宣传就是主在心中不用信木塑泥胎,天下只有一个主其他的都是异端,信主不需要花钱敬香蜡添灯油省钱实惠。他们的说辞打动了很多人包括徐光启,据说徐光启已经信了教还改了个外国名。
天启没有管那些,只要他们能带来新思想新技术不会造反就可以,但还要注意的就是他们的某些诋毁皇权的思想。廷推制度是土生土长的带点**萌芽的思想产物,在现在完善这一制度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愿不要成为一个怪胎,不要到时候还没有用手中的集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人,手下的大臣都纷纷起来要求**就麻烦了。
就在天启感慨时,刘宗周的死脑筋精神又发作了,他说道:“皇上,既然官员使用制度的辩论不举行了,那皇上能不能说说在商人股份问题上,为什么没等圣学院讨论出来就直接实行了呢?”
165 动静之间
刘宗周的意思很明确。天启下旨让他们圣学院研究讨论契约精神,具体所指就是针对钱庄和路商局中的商人股份问题。既然让圣学院研究讨论,那么为什么又不等结果就直接宣布按天启的想法实施了呢?是不是对圣学院的能力和忠诚持怀疑态度?
看来是躲不过去了,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作个解释。本来天启可以拉下脸斥责刘宗周两句,或者就直接说自己一忙就忘了这回事,但无论怎么样做都会让刘宗周失望。对这种既忠心又有能力的人,天启还是要尽量笼络住的,尽管这种人好像不怎么会察言观色拍马屁。
天启仔细想了想当时的考虑,然后慢慢地说:“刘大人,看一样事情不能光看他的表面,而是要看他的实质。在圣学院成立时朕就跟刘大人商讨过一个问题,就是不一定正确的东西先不能公开,更不用说直接实施了。刘大人开始也对朕的这个观点表示了赞同,不知道刘大人是否还记得?”
刘宗周点头说:“臣当然记得,臣还记得皇上说过不一定正确的东西一旦轻率公开,必然会被接受,因为百姓们的辨别能力是很弱的。一旦某一天发现这不一定正确的东西是错的,那么就算花再多的时间和银子都难以挽回影响。”
天启点了点头说:“刘大人记忆力很好,不能判定正确于否的东西不能公开,那么能不能实施呢?朕认为还是不能。任何事物只要他存在就有他存在的理由,不一定正确的东西直接实施会让已经存在的事物受到影响甚至被替代。一方是不一定正确,另一方有他存在的理由,用不一定正确的事物去替代有存在理由的事物,这是冒险的举动。这时候最应该的行为是停下来让事物恢复现存状态,这时候静比动好,不知道刘大人是否同意朕的说法?”
刘宗周说:“尽管皇上说得比较绕,但臣能明白且赞同皇上说的静比动好的观点。”
天启这时候心情一松,说道:“这不就得了?朕直接下旨让三家大户去宣讲,看是一动其实是一静。刘大人想想看,当时政务院包括信王和叶向高叶大人在内的几位大臣,他们都说要趁机回收这写商家大户手中的股份,他们的想法就是要动要改变。而此时的股份都在几家大户手中,朕的旨意只是阻止他们要动的想法让事情静下来,朕这样做符合静比动好不冒险的说法,刘大人认可吗?”
刘宗周想了想说:“皇上动与静的说法很有新意,臣明白了也放心了,看来并不是臣等的能力和忠诚受到皇上的怀疑,这件事是臣妄自猜度了。不过臣对皇上让商人保留手中股份的想法感到有点不理解,眼见钱庄、路商局都开始赢利了,皇上不但不想着把这些寄生虫逐步驱除,反而要给他们世袭罔替的待遇,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都爬在大明身上吸血,这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天启郁闷了,一开始就知道解释一个问题会带来第二个乃至第三个问题,只是心存侥幸以为不会这样,谁知道刘宗周自然而然地把话转了过来。不知道现在解释了会不会还要牵扯其他问题,先一步一步走吧,反正对这样的死脑筋你不说通他就老惦记着。
天启想了想说:“关于契约精神已经讲过就不多说了,前一阵听说商家大户们因为此事闹得人心惶惶的,朕这样做是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还有开始也说过他们手上的股份带给朝廷的好处比他们自己得到的好处要多。现在朕只说说为什么要他们继续在钱庄和路商局存在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手上有很多银子,不把他们手上的银子拿来用上朕不踏实;二是朝廷今后还需要大批的银子去做大量的事。”
高攀龙这时候说:“是啊,这些人手中有大批的银子,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就算他们不买放在那儿也吓人,还不如给他们找点地方安排了用上大家省心,这样朝廷也免得随时要对他们加以防范。这就像治水一样堵不如疏,水在河里容易成水患,浇在久旱的庄稼地里就是恰到好处。不过朝廷今后的事务就离不开这些商人了吗?难道就不能凭借朝廷自己的力量去做事?”
天启看了看高攀龙心想:“这前半句还是帮我在说话,后半句就像是在捣乱了,你到底是帮谁啊?”
想了想然后说:“朝廷凭自己的力量去做事也能做得了,量入为出就是了,只不过这样一来会很慢,因为朝廷现在的财力还很弱,据说还比不上某些老财主有钱。让商家大户参与进来会加快进度,还能铺得开铺得深,而且风险共担对朝廷来说是有益无害。你们想想看,军务方面要打造水师还要组建可以跟女真人野战不落下风的骑兵。政务方面要疏通运河,要推广耐旱的粮食作物,还要修通往各省各州县的大路,以及增加官员收入,哪样都需要大量的银子。”
高攀龙说:“现在不是所有的驿路都是通的吗?皇上怎么想着还要修路?”
天启摇了摇头说:“现在的路根本不能叫路,听说大坑小坑随处可见,路面积水垮塌数不胜数,人们都说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朕的意思是要全部修成干干净净的路,让人在上面走觉得很平顺,马车在上面行不感到颠簸。到时候高大人空了想去几大名山游一游,也不怕抖得骨头疼。不但如此,朕还准备修几条专行快马和马车的高速路,专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