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渔剧代表作是《笠翁十种曲》,包括传奇十种:《怜香伴》(又名《美
人香》)、《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玉搔头》、(又名《万
年欢》)、《比目鱼》、《奈何天》(又名《奇福记》)、《凰求凤》、(又
名《鸳鸯赚》)、《慎鸾交》、《巧团圆》(又名《梦中楼》)。
李渔作品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写于杭州的《怜香伴》、《风筝
误》、《意中缘》、《蜃中楼》四剧。均为才子佳人题材《怜香伴》写秀才
范介夫之妻崔云笺对少女曹语花於尼庵一见而相怜爱,想方设法将曹推荐给
丈夫做妾,妻妾相处欢洽事。《意中缘》演才女杨云友、林天素分别嫁与才
子董其昌、陈继儒为妾事。历史上杨、林与陈、董只有笔墨交往,并无姻缘
事。李渔认为,才女才子配合,方是士大夫理想生活,故捏合成戏。《蜃中
楼》将《柳毅传书》、《张生煮海》两故事牵合,以柳事为主、张事为副。
说洞庭龙女与东海龙女是堂姊妹,游蜃楼而遇柳、张二生,遂订百年之好。
后洞庭龙女错配泾河,坚执不从,饱受磨难。张羽代柳传书,始得成姻。张
羽亦煮海而得与东海龙女成婚。《风筝误》写韩世勋、戚友光春日放风筝,
飘落詹府,而引起才子韩世勋与美女詹爱娟、花花公子戚友先与丑女詹淑娟
两姻缘情事。
以上四剧剧情轻松愉快。如李渔在《风筝误》传奇之末说:“传奇原为
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阙。”“惟我填词不买愁,一夫不笑是吾忧”。因此,
这些剧都有一种喜剧风格。《风筝误》还被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
典喜剧集》。
李渔第二阶段剧本是《玉搔头》、《比目鱼》、《奈何天》、《凰求凤》,
写于他寓居金陵的前期。其中,《比目鱼》是一出很生动的爱情戏。家道中
衰的宦门子弟谭楚玉,爱慕女伶刘藐姑,便不顾刘的出身卑贱而自卖身入戏
班,“不但把功名富贵丢在一边,连终身的名节也不顾”。但刘藐姑之母贪
恋金钱,将女儿许给一富豪为妾。刘藐姑决心以死相抗,她借演《荆钗记》
“抱石投江”一出戏之机,在淋漓地倾吐了满腔怨愤之后,真个跳入滔滔江
中,谭楚玉亦随之殉情而死。后来二人被隐居的官吏慕容介救起并帮助成婚。
婚后不久谭又在慕容资助下赴考,得官后平贼安民,建立了功勋;又在慕容
点化下功成身退,解组归山,与妻刘藐姑偕隐桃源。《比目鱼》的积极意义
在于,它表明,合理的爱情婚姻应是男女双方才貌相当、情感相投,而不是
门第的高低和金钱的多寡,客观上暴露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
度的弊端。但由于李渔维护封建纲常的立场,又使他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强加
上“义夫节妇”的头衔。这种人物形象本身内蕴的思想与作者给予解释的矛
盾,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这个剧被收入郭汉城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
悲喜剧集》。
《玉搔头》、《奈何天》、《凰求凤》思想远不及《比目鱼》。《玉搔
头》写明武宗微行大同,托名威武将军,与妓女刘倩倩之间的情事;中又贯
以王守仁、许进辅佐武宗平宸濠事;《奈何天》写一不知书、多财富的奇丑
男子阙里侯,连娶三美妇,均因其丑而逃避净室,题扁额曰“奈何天”。后
阙里侯力行善事,感动神明,变为美男,终于全家和谐。“奈何天”有人生
有命无可奈何之意。此戏说教意图明显,作者在第二十三出借阙里侯第三妇
之口说:“你们看戏的里面,凡是有才有貌的佳人,嫁不着好丈夫的都请来
看样。就作才思极高,不过象邹小姐的了;就作容貌极美,不过象何小姐罢
了;就作才貌兼全,也不过象我吴氏罢了。都嫁了这样男人,任你使乖弄巧,
也不曾飞得上天,钻得入地,可见红颜薄命四个字是妇人跳不出的关头,况
且你们的丈夫,就生得极丑,也丑不到此人的地步。大家象我一般,都安心
乐意过了一世罢。”显而易见,这番议论意在要妇女屈从于命运安排的“妇
道”。《凰求凤》写才高貌美的书生吕哉生被众女追逐——许仙俦、曹婉淑、
乔梦兰三美争一夫,格调不高,劝人止淫止妒之意甚明。
李渔第三期作品为《慎鸾交》、《巧团圆》,写于寓居金陵的后期。《慎
鸾交》写吴中妓女王又嫱、邓惠娟择婿从良事。秀才华秀与王又嫱于择交慎
重,不轻易相许,但一旦订交后终不负心;秀才侯隽与邓惠娟一见便信誓旦
旦,而终却背弃。剧中华秀是李渔理想中的风流与道学合一的形象。他在第
二出华秀第一次上场时,就让华秀讲了这个道理:“我看世上有才有德之人,
判然分作两种:崇尚风流者,力排道学;宗依道学者,酷诋风流。据我看来,
名教之中不无乐地,闲情之内也尽有天机。毕竟要使道学、风流合而为一,
方才算得个学士文人。”这话实际上是说:读书人寻花问柳,自是名士风流,
只要做得适当,就能既保住正人君子的美名,又可享受倚香偎翠的艳福。这
真是为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人创造的绝妙的行为依据!《巧团圆》一
名《梦中楼》。写姚继自幼失亲,后几经周折巧获团圆事。“奇缘奇会,情
节幻甚”。
纵观李渔十种曲,或美化士大夫风流韵事,(如《意中缘》);或努力
将文人狎妓与道学名教统一(如《慎鸾交》《玉搔头》);或鼓吹、歌颂封
建的婚姻道德(《奈何天》《怜香伴》《凰求凤》),思想都很平庸。即或
《比目鱼》之类的有积极意义的动人的爱情戏,也不免被作者落后的思想所
笼罩。所以,虽然李渔剧作语言通俗生动、结构比较洗炼,艺术成就较高,
但总的说来并不引人入胜。
第三节 李渔的剧论
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
人们将此两部称为《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作于李渔晚年,结晶着他
一生创作及舞台指导的实践经验,因此许多都是“折肱之语”,发语中肯,
论证深透,至今仍不乏指导意义。
李渔论剧,比较全面,涉及到编剧、导演、舞台演出、观众心理等许多
方面。说它体大思精,也未尝不可。他的词曲部,分结构、词采、音律、宾
白、科诨、格局六部分;《演习部》分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部
分。其中每部分又各有分论,就某一侧面详加阐发。下面仅撮其要点作一介
绍。
1。结构第一。李渔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他认为,戏
曲不同于诗词古文,它是专为登场搬演故事的,所以,就要特别讲究结构。
如同建房,“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
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论剧重结构,乃李渔首创。由
于我国戏剧为戏曲形式,所以,人们从来都首先看重音律。虽然李渔之前也
有人注意到结构,但从未如此强调。
在怎样组织结构上,李渔认为,应“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
“脱窠臼”、“密针线”、“审虚实”。等。其中“立主脑”、“减头绪”,
是说要突出主要矛盾,删除与情节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繁芜枝节及“旁见侧出
之情”。此说颇有针对性,对明代以来一些传奇越写越长,枝蔓杂芜现象很
有纠正作用。“审虚实”讲艺术虚构问题;“戒讽刺”说不用戏剧作人身攻
击;“脱窠臼”指情节及其安排上新颖不落俗套;“密针线”指情节结构上
要前后照应,不出破绽等等,都是与结构结合起来阐述的。有不少精彩之论。
2。戏剧语言“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贵浅显”、
“戒浮泛”是说戏剧语言应通俗和个性化;“重机趣”意为戏剧语言之间要
有内部联系,要有人情味,趣味性,全剧要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忌填塞,
要少用事用典。李渔认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
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
不贵深”,所以,戏剧语言应“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但他同时强调,“浅”不是粗俗,而是“意深词浅”,作者应富有文学修养,
广泛读书,“无论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古文? 。道家、佛氏、九流、百工之
书? 。孩童所习之《千字文》《百家姓》无一不在所用之中。”但“至于形
之笔端,落于纸上,则宜洗濯殆尽”。即要将民众的生活语言与各种书本文
字融汇贯通,“于浅处见才”,既通俗,又有文学色彩。而且,要“语求肖
似”,“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
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阐议颇精,几近今人之论。
3。提高说白地位,使与曲词等同。李渔说:“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
我国古典戏剧为戏曲形式,故一向重曲词而轻说白。如徐渭说:“唱为主,
白为宾,故曰宾白”。而李渔认为:“曲之有白,? 。犹经文之于传注;? 。
如栋梁之于榱桷;? 。如肢体之于血脉”。“常有因得一句好白而引起无限
曲情,又有因填一首好词而生出无穷话柄者,是文与文自相触发? 。”所以,
李渔认为,不仅戏中宾白数量可增加,而且同曲文一样,要认真推敲,“声
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简”,“字分南北”、“文贵洁净”,
“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李渔此说亦为创见,对我国
戏剧形式的发展,大有裨益。
4。格外重视戏剧的审美特性,立论紧密联系演出。李渔说:“填词之设,
专为登场”。为此,他撰演习部,专谈登场之道。《词曲部》中诸论,也都
密切联系舞台演出立论。如在结构上,他主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