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东海黄公,赤刀粤视(手里拿着刀,口里念着南方人的符咒),冀厌(希望降伏)白虎,卒不能救。挟
邪作蛊,于是不售(说黄公单想用符咒去降伏白虎是行不通的)。”
①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即降伏)之。
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俗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民族矛盾的尖锐复杂和互相交织,以及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和给广大人民造成
的灾难苦痛等等,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种混乱的局面,对我国
民间的文艺,特别是戏剧艺术的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
另一方面,在这段历史时期,又给我国各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创造了
条件。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徙中原,与汉族人民杂居,既促进了相互的融合
了解,又使南北文艺得以交流。在戏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和
中原民间歌舞、角抵等相结合,创造出不少比《东海黄公》更具戏剧性质的,
歌舞结合的,有故事影子和滑稽表演的小型歌舞戏。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型歌舞戏。
代面 代面,或称大面,是一种有化装、有动作、有歌舞的舞曲。代面
出于北齐,主要表演兰陵王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却饶有趣味:兰陵王高长
恭,是北齐文襄王的四儿子。他勇猛善战,胆气过人。但因容貌俊美而缺少
威严,往往不能威慑住敌人。于是,他用木头刻了一付狞厉可怕的面具,每
逢打仗时,他身穿紫色战袍,腰束金带,手持战鞭,头戴假面具,所向披靡,
勇冠三军。齐人因此作《兰陵王入阵曲》,摹拟他上阵指挥、击刺的姿态和
动作。
单从故事情节上看,《兰陵王》并不比《东海黄公》有多大的进步。但
他那付精巧的假面具,“既能表现出高长恭的内心,又能比较集中体现出当
时尚武的社会气氛和英雄概念”(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推而广
之,后世各种戏剧的脸谱,“不戴头套而涂面,也不妨说是起源于‘大面’
的”(赵景深《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歌舞戏中的主角,再也不
是过去的神仙猛兽,而是历史人物也开始步入戏剧的行列,为戏剧的发展开
辟了新的路子。
踏摇娘 踏摇娘,又称“谈容娘”或“苏中郎”。起于北齐,也有人认
为是起于隋末的。故事写北齐有一苏姓的男人,从未做过官,却自称为“郎
中”。他嗜酒如命,长着一个十分难看的酒糟鼻子。每次喝得烂醉回家后,
总是殴打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被打以后,便踏着舞步,向邻里哭诉。乡亲
们听她哭诉后十分同情地唱道:“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
踏摇娘的表演,最初是男扮女装。扮妻子的演员徐徐入场,边走边唱,
以诉说心中的苦痛。唱时还要不断地摇动身子。每唱完一段,有人合唱帮腔。
扮丈夫的上场后,两人作斗殴的表演。丈夫虽然很凶残,但却醉步踉跄,丑
态百出,从而形成一种滑稽表演与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在形式上,踏摇娘采用“且步且歌”,即载歌载舞;还兼有“和声伴唱”,
说白、表情、歌舞。演员有男有女,甚至戏外人都可以上场。对演员的化装
也有特殊的要求。如扮丈夫者,必须“著绯、戴帽、面正赤”。就是要穿红
色衣服,戴帽,脸要涂抹成红色,以表示醉态。对苏郎中的形象也有了简单
的刻画,主要是突出一个“丑”:一只难看的酒糟鼻子,突出他外表上的丑;
从未做过官却冒充郎中,说明他思想上的丑;经常酗酒并殴打自己的妻子,
表示他行为上的丑。
拨头 拨头,一名钵头。这个节目由西域传入。主要写一个胡人被猛虎
咬死后,他的儿子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哭哭啼啼地上山寻找父亲的尸
体。他边走边唱,终于找到了那只猛虎,并将它杀死,为其父报了仇。
拨头和《东海黄公》在故事情节上基本相同,又都是人虎相斗,只是结
局不一样。另外,拨头不仅加进了歌舞,而且在服饰、人物表情和动作等方
面都有了规定,显然比《东海黄公》在由歌舞向戏剧发展的道路上,又迈进
了一步。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戏剧方面虽无太大的发展,但有一点是值得
注意的。就是少数民族的歌舞和汉族的民间歌舞、角抵结合后,又循着《东
海黄公》的路子,产生出“代面”、“踏摇娘”、“拨头”等等带故事性、
带表情的歌舞。这些歌舞,几乎都带有悲喜剧的风格,而且在形式上也“已
介于歌舞和戏曲之间。说是戏曲,还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说是歌舞,却
又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人物”。(张庚《中国戏曲》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
曲?曲艺》卷)这是初期戏剧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情况。
第四节 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参军戏
唐代的参军戏 唐代由于国家统一,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十分繁荣,
因而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诗歌、散文、音乐、绘画、
建筑、雕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单就戏剧而论,代面、拨头、
踏摇娘、参军戏等,虽都本于前代,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以及演技等诸
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参军戏最为流行。
“参军”,本是曹操创建的官职名称。东晋、十六国时,后赵有个参军
叫周延,在作馆陶地方县令时,因贪污几百匹黄绢被缉捕下狱。为了警戒其
它官员,后赵统治者让俳优在宴会上扮演周延,身着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黄
绢单衣,别的伶优一见便问:你做的是什么官呀!怎么跑到我们这儿来了?
扮演周延的演员立即回答道:我本馆陶县令。边说边故意抖抖身上的黄绢单
衣,就为这个(指黄绢),只得到你们中间来了。于是引得赴宴官员的一阵
轰笑和嘲弄。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①。参军戏是以滑稽诙谐,笑谑
讽刺为主。在演出形式上,基本上是两个角色有趣的问答,很有点类似现在
的某些化装相声。两个角色的职能也相对稳定:一个是被嘲弄者叫“参军”;
另一个是戏弄者叫“苍鹘”。不少戏曲史家都指出:参军戏中的“参军”,
相当于后代戏剧中的净;“苍鹘”类似丑。这样,随着参军戏的产生,我国
戏剧的“角色”行当也开始出现。后来戏剧中的“净、丑”两个角色,可能
就是从参军戏中演变而来的。净、丑两个角色的“插科打诨”,逗乐取笑表
演,和参军戏也不无关系。
参军戏又是一种以科白为主的讽刺喜剧。科,指动作;白,指说白。这
种形式的戏在唐代已十分盛行。据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诗人元稹在浙
东时,有善演参军戏的女艺人刘采春由淮甸入浙,因“善弄参军,歌声彻云”,
元稹十分欣赏。并赠以诗云:“新妆巧样画双蛾,幔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
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皴文靴。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
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刘采春只要一唱《望夫歌》这支曲子,闺
秀少妇及过往行人,莫不为之感动而悲泣。唐代薛能在《女姬》诗中也写道:
“楼台重迭满天云,殷殷呜鼍世上闻。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
从以上诗句不难看出,唐代的参军戏,不仅有弦管鼓乐伴奏,具有一定程度
的载歌载舞表演形式;而且出现了不少专演参军戏的著名演员和流动戏班。
同时还出现了专写参军戏的剧作家陆鸿渐等。
① 原文见《太平御览》卷569“俳优”。
到晚唐、五代时期,参军戏发展到由多人参加演出,情节也渐趋复杂。
不仅流行于宫廷之中,而且也盛行于城市、农村,很受群众的欢迎。由此看
来,唐代的参军戏已向戏剧的形成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对后世戏剧发生了
深远的影响。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元杂剧、南戏中的一些插科打诨、滑稽
表演,都可以从“参军戏”中见到它的痕迹。
除参军戏外,唐代还有各种歌舞戏。如“大曲舞”,就是一种规模较大
的音乐舞曲;由宫廷或贵族官僚养起来的梨园弟子的演出也很兴盛,对戏剧
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章 中国戏剧的形成
第一节 古代戏剧的演出舞台(剧场)——勾栏
瓦舍、勾栏和歌舞戏 经过晚唐、五代的混乱局面,至宋复归于一统。
从宋开国到南渡以前的一百余年,中原一带较少受干戈离乱之苦,经济得到
较快的恢复与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
层的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日益增长的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在北宋都城
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出现了群众游艺娱乐场所瓦舍。这种瓦舍遍布卞京的
东西南北。最大的瓦舍有“大小勾栏棚”五十余座,有的可容纳观众数千人。
所谓“勾栏棚”,就是在每个瓦舍里栏出一些可供演出的圈子。在这些勾栏
中,分别演出不同的节目。诸如讲史、说书、角抵、歌舞戏、诸宫调、合生、
武术杂技,以及影子戏、傀儡戏、说笑话、滑稽表演、装神弄鬼等等。不论
风雨寒暑,日日如是。观众以广大市民为主,也有贵家子弟、官僚幕客、军
校士卒等等。
金人挥戈南下,很快攻破汴京。宋王朝被迫南徙,建都临安(今浙江杭
州市)。中原衣冠贵族、富商巨贾也随之南渡。在江南富饶的经济和优美的
自然条件下,没过多久,南宋的统治者就把二帝(徽、钦二帝)被掳之辱,
国破家亡之痛,赔款称姪之耻,忘得一干二净,陶醉在偏安享乐的小天地中。
难怪诗人林升要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去讽刺当时的统治者纸醉金迷的生活了。
在临安,瓦舍勾栏也十分兴盛。“城内城外,合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