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和正音谱》)。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演述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主要是根据《史记·赵世家》以及刘向的《新序》、《说苑》所记载的历史故事敷演而成。
《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孤儿。公孙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该剧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托孤、救孤、抚孤和复孤,既表现了屠岸贾的凶残与奸诈,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与自我牺牲,构成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简单化的,此外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300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道义根据。包括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所携赵氏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他腮脸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矮矮怎舒伸”,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使命的行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而剧中程婴的行为,基本的出发点是报答赵朔的平日优遇之恩,这也很容易为统治者所用,以激励臣民为王朝尽忠守节。宋代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立庙、加封爵号,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这些特点,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有较大的影响。
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它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幕孔子的伦理”。这部剧作确实歌颂了中国的传统道德,但应该注意到,它吸引人的地方还有剧中人物在道德完成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譬如:屠岸贾让程婴棒打公孙杵臼一慕,写得惊心动魄,程婴与公孙两人的自我牺牲,那种前赴后继的复仇精神,屠岸贾的阴险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屠岸贾云'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程婴云)元帅,小人行杖便了。(做拿杖子打科)(屠岸贾云)程婴,我见你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那细棍子,敢怕打得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程婴云者)我就拿大棍子打者。(屠岸贾云)住者!你头里只拣着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得个死无招对。(程婴云)着我那细棍子又不是,拿大棍子又不是,好着我两下做人难也。(屠岸贾云)程婴,这只拿中等棍子打。公孙杵臼老匹夫,你可知道行杖的就是程婴么?
虽然并未过多直接描写程婴的心理活动,但是从俩人的对话中看出程婴极为复杂、难堪的心绪,还有屠岸贾的奸诈和步步紧逼。而公孙杵臼的沉默则显示出他对为救孤而自我牺牲的计划的忠诚。从这些细节处使人物的人格力量与形象特色凸显了出来。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加工,作了很多改动,使得故事在结构上显得精巧紧凑。在这些改动中,至关重要的两处是把他人的婴儿变成程婴自己的儿子,另一处是让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纳为义子。这种改动使得剧中的3个主要人物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的关系之间充满了张力。在这样的情势下,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戏剧效果特别强烈。
第五部分万仞崛起———明代文学
情乎?欲乎?———汤显祖的《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皆非情之至也。……人生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格耳!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业,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叹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王思任《评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题引所道的这种能够生死、死生的至情,读来就叫人叹绝。而这个美丽、绝叹的情爱故事就是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晰细展现了,怎不叫人对之心向神往?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五载;二十六年眼见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并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受到了反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等人反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汤显祖作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牡丹亭》全剧共55场,杜丽娘游园伤春、梦书生折柳伤情,竟至一病不起,死后魂魄不散,寻觅梦中情郎不止。3年后,真等到书生柳梦梅来掘棺复生,共结情缘。情节跌宕起伏,情思缜密。
《牡丹亭》开篇即写情,情在汤显祖的笔下竟能生而死,死而复生。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牡丹亭》中的“情”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深究过。其实,与其说她表现的纯洁的爱情,不如说是火一般的青春欲望。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始终与性相连,他们俩的感情一直是在性关系的牵引下愈往愈深,以至成为汤显祖所认为的至情。杜与柳的接触是性爱的接触。因此,他们彼此虽没有太多的了解或理解,一切言语却似乎都是多余的。杜丽娘的闺中幽情,是独处深闺的春愁而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的情人的思恋。杜丽娘一梦而死生以之,这个梦,是她青春欲望骚动的折射;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一见钟情,达到如痴如醉的状态。这个梦,多少是她欲望被唤起的象征,欲望虽被唤起却未能得到继续满足以致意欲阑珊,已而致病。使丽娘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正是这种欲望的力量。柳梦梅拾美人像,后与画中美人共会云雨情。虽可以说杜丽娘的美貌让柳梦梅动情,这画像却也似明清时盛行的春画一幅。杜丽娘的魂魄夜夜来与柳梦梅相会,夜间相会俩人交流的方式大抵就是床上之事了。在《牡丹亭》中对性场面的描写似乎也无太多忌讳,却因情渗于其中而更显得充满了融融的暖意与暗昧。而情与欲在中国的传统性文化中基本上是合一的。我们从“三言”、“二拍”等大部分明清小说中可以得到佐证。汤显祖的至情说恰是情欲相和的至情了。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被描写成一个有着强烈性欲望的女性却丝毫没有贬斥与牵强之意,反而突现了她因情欲而演绎翻生覆死的故事的动人之处。而在西方社会,长久以来忽视女性的欲望。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受到高度称赞与推崇的女性似乎是无性的。但丁在《神曲》和其他大部分诗作中所写到的贝阿特丽丝,但丁视她为毕生真正的恋人,但他一生从未与她说过一句话,更不用说什么亲昵行为。在但丁的心目中,贝阿特丽丝就像她在《神曲》中出现的形象那样,是个女神,一尊纯粹的精神偶像,但她绝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却在情欲的召唤下由生入死、因死复生,似乎情欲对女性来说却有发现生命价值、重塑生命的作用。
在《牡丹亭》中的第23出的《冥判》,以十分轻松活泼的调侃笔调,写了酷好男风的李猴儿在阴间受到了喜剧性的发落。“你是个好南风的李猴,着你做蜜蜂儿去,屁窟儿里拖着一个针。”将断袖之癖写得轻松自然,丝毫没有故意加重笔墨与特意对待的痕迹,似乎不过是与其他事儿同样合情合理的。这个屁窟儿带针的蜜蜂恰是对断袖者云雨方式的形象比喻,作者却要遂了其心愿让其下辈子能带着那枚针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无拘碍,显示了作者对同性恋者极其宽容的态度,也折射出晚明南风盛行的状况,当时很多人认为狎玩娈童是名士风流倜傥,洒脱不羁的表现。
第五部分兴亡梦,儿女情 ———孔尚任
至叙事的文学(谓叙事传、史书、戏曲等,非谓散文也),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元人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