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可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现世生活的享乐;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和画家乔托。但丁在长诗《神曲》中描写现实生活和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乔托的壁画虽然是以宗教为题材,却力求表现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多彩的现实世界,因此他被人尊为近代绘画的奠基者。《哀悼基督》是乔托的名作。
意大利早期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诗文并茂,热心提倡古典学术的研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而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并讽刺了教会贵族的糜烂生活,赞扬市民群众,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到了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达·芬奇多才多艺,不但是个艺术家,还是个科学家。而米开朗琪罗在建筑、雕刻、绘画、诗歌等方面都有不少杰作。他的雕像以豪放、刚健、雄伟的形体美为特征。他创作的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屋顶壁画,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至于拉斐尔,他的作品秀美、典雅,如他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等作品,几乎达到了构图和形象完美的极致。
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还有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分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强调,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玩弄权术,不论采用什么手段。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第二部分这个蠢货想颠覆整个天文学
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站在洪荒漠野上,抬头凝望着天上的日月星辰,产生了无穷的遐想。有人说,天是由站在地上的擎天神扛在肩上的。“盖天说”由此形成了。他们认为地是平的,天是圆的,中间隆起,四周下垂,就像盖在地上的一个半球形的大帐篷。
后来,人们在观察中发现,“盖天说”无法解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到了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地心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而地球之外有9个天层,各个天层自己都不会运动,是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人类居住的地球,巍然不动地居于宇宙中心。
作为古希腊的最后一位天文学家,托勒密全面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恰好迎合了基督教义。《圣经》上讲:宇宙和地球都是上帝耶和华创造的,地球不动位居宇宙中心,圣地耶路撒冷位居大地中央,人类是神的骄子,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神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于是,托勒密的“地心说”成了圣经,天文学成了宗教的奴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哥白尼时代。
哥白尼,1473年出生在波兰托伦小城的一个商人家庭。18岁的时候,舅父把他送进了克拉科夫大学,在那里,思想敏锐的哥白尼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钻研了数学,并广泛涉猎古代天文学书籍,潜心研究过“地心说”,做了许多笔记和计算,并开始用仪器观测天象。
后来,哥白尼来到意大利,在学术气氛十分活跃的帕多瓦大学学习。该校的天文学教授诺法拉对“地心说”表示怀疑,认为宇宙结构可以通过更简单的图式表现出来。
在老师的思想熏陶下,哥白尼也想到,会不会是地球及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呢?回到波兰后,哥白尼继续进行长期的天象观测和研究,更进一步认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他觉得,行星的顺行逆行,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同造成的假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太阳在绕地球转,实际上则是地球和其他行星一起,在绕太阳旋转。这一点就像我们坐在船上,明明是船在走,但却感觉到是岸在往后移一样。
哥白尼夜以继日地观测着,计算着,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哥白尼曾把他的“日心说”主要观点写成一篇《浅说》,抄赠给一些朋友。他的观点立即引起了欧洲各国的重视,可他不敢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发表,害怕由此招致教会的迫害。
但是,哥白尼曾经说过:“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在探索真理的强烈冲动下,他还是在踌躇中开始了《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写作。这部6卷本的科学巨著几经周折,终于艰难地面世了。此刻,哥白尼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在临终前一个小时才看到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著作,他用颤抖的手摩挲着书页,溘然长逝。
《天体运行论》明确地提出所有的行星都是以太阳为中心并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的。书中写道:“地球是动的。”“地球除了旋转外,还有某些运动,还在游荡,它其实是一颗行星。”“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太阳就这样高踞于王位之上,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样的众行星。”
《天体运行论》虽然也存在缺点,但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描绘出了太阳系结构的真实图景,揭示了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本质,把颠倒了1000多年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从而引起了中世纪宇宙观的彻底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中的顽固分子恨恨地说:“这个蠢货想颠覆整个天文学!”
第二部分乌托邦
人类总是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对美好未来充满期望。柏拉图曾经构想了一个“理想国”,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则为人类设想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于1478年2月7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法官家庭。1492年,14岁的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在此他学习了希腊文,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其中,柏拉图的著作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那里,莫尔结识了一批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特别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爱拉斯谟对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但老莫尔认为儿子从事古典研究和创作没什么前途,便逼他改学法学。聪明的莫尔很快成了法律专家,并在担任律师期间主持公道,因而得到了“头等律师”的名声。1504年,26岁的莫尔被选为下议院议员。同年,因抵制亨利七世索取巨额补助费而得罪了国王,莫尔辞去公职。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莫尔重返政界。1510年,莫尔担任了伦敦司法长官。1517年,他担任王室圈地调查委员会委员。1518年,莫尔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官和王室请愿法庭法官。1521年,莫尔出任副财务大臣,并受封为爵士。1523年,他当选为下议院议长。1525年,他被任命为兰卡斯特公国的首相。1529年成为英国大法官,成为英王之下最显要的人物。
然而,由于莫尔在国务活动中坚持己见,英王对他甚为不满。在处理亨利八世与宫女安娜·宝琳的婚事上,莫尔不愿违背自己的信念,于1532年5月10日辞去了大法官。然而在其后两年,亨利八世还是迫使议院通过了“继承法案”和“至尊法案”。莫尔因拒绝承认这些法案而激怒了亨利八世,被关进伦敦塔,并于1535年7月7日被送上断头台,罪名是“叛国”。在刑场上,这位大法官视死如归,在刽子手的斧头落下之前,他小心地把自己的大胡子从砧板上挪开,并带着讽刺的语气轻声说道:“这也要被砍掉,可惜啦,它可从来没有犯过叛国罪。”
莫尔的代表作是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Concerning the Bset State of a Commonwealth and the New Island of Utopia)。全书以游记体小说的表现形式,通过一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葡萄牙水手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在全书第一部分,莫尔借拉斐尔之口对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予以辛辣的嘲讽,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广大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深刻的揭露。莫尔揭露和抨击了“圈地运动”导致的“羊吃人”现象,他写道:“你们的绵羊,曾经是那样容易满足,据说现在开始变得贪婪而凶蛮,甚至要将人吃掉。”“羊吃人”现象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在批判英国弊政时,莫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私有制,他称,“除非彻底废除私有制,财富的平均分配才能公正,人类的生活才能真正幸福”。他在世界历史上首次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
在第二部分,莫尔通过介绍“乌托邦”岛上的情况,描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方面,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所有产品公共管理,按需分配。乌托邦人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都按计划调节。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公共食堂可口的饭菜和公共医院优质的服务。在乌托邦没有贷币,不存在商品流通,人们视金银如粪土。乌托邦人都要参加劳动。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除从事农业外,每个乌托邦人还要学习一门手艺,选择一些如毛织、瓦工、冶炼等必要的职业。
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是民主,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通过全岛大会和议事会选举官员,实行当家作主。在科学文化方面,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要求工作、睡眠和就餐之外的时间尽量用于学术探讨。在社会生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