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权欲名利之心有着极深的思想根基,因而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涯。他在魏守西河时,闻新君初立,立即起身回朝,自以为功大,满望拜相,及听说田文已被任为相国,遂忿然不悦,找到田文当面问道:“将三军之众,使士卒闻鼓而忘死,为国立功,子孰与起?”“治百官,亲万民,使府库充实,子孰与起?”……“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犯,韩赵宾服,子孰与起?”田文均回答说,自己赶不上吴起,吴起问道:“此三者,子皆出我之下,而位加吾上,何也?”经过田文一再的说服,他最后仍表示说:“然此位终当属我。”吴起从不掩饰自己的权力欲望,为了满足这一欲望,他能够亲手杀掉自己相处多年的妻子,这种为了功名权力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表明了他品格之低劣,极大地降低了他在社会上的名声。    
    吴起还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初任鲁国大夫时,俸禄开始稍有宽裕,便买下婢妾,以供自己娱乐。他的这一特点被齐国加以利用,齐国在与吴起交战中失败,齐将田和被迫乞和,他购求到两个美女,派人将美女与许多黄金带到鲁国,送与吴起,吴起见而受之,并不推辞。齐使出了鲁城,故意将其事泄漏于人,于是沸沸扬扬,到处传说吴起受贿通齐之事。鲁君闻说后,结合他先前杀妻求将的残忍行为作了一番应有的推测揣度,断定吴起居心难测,因而对其作出了削职究罪的决定。    
    吴起的人生目标是在政治领域建功立业,获取高官厚禄,但他的行为和手段与社会的道德观念严重抵牾,他在鲁受贿,在魏论功争权,这些行为直接触犯各集团用人的政治标准,他两次弃官而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在政治领域中的必然结局。    
    儒家学说在春秋末期的产生有着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自孔丘系统阐发后,在战国之世已具广泛的市场,是当时的所谓“显学”,它要求人们崇尚礼教,其社会影响是较大的,但吴起的行为恰好与礼教的要求格格不入。他辞母游学,拜曾参为师,学习非常刻苦,曾参有次问他为何不回家看望老母,吴起照实回答说:“起曾有誓词在前:‘不为卿相,不入卫城。’”曾参见他不守孝道,已心恶其为人。后来母亲死去,他闻讯后哭号一阵,旋即收泪照常读书,曾参发怒道:“吴起不奔母丧,忘本之人!”遂与之断绝师徒关系,不许相见。吴起虽然刻苦好学,但他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做人的行为准则,不合于礼教,非但不能成为真正的儒士,反倒有损儒门声誉,这是曾参逐徒的根本原因。    
    吴起杀妻求将,贪财好色,这些行为均悖于礼教,吴起就是这样一个行为无拘、我行我素的人物,他不为礼教约束,不怕社会舆论,敢冒天下之不韪。然而,吴起并不是有意反对礼教,或要向礼教挑战,而是他不拘规范,不守礼教,他要不拘手段地追求个人的人生目标及生活享受,而无视这一过程的道德审判。他的行为既然不能为礼教所容,不能为社会的道德规范所容,他本人因而也就不能为社会完全相容。


魏国政治人物吴起(上):视德行如粪土(2)

    独特的治军观    
    吴起在鲁国受命为将后,完全采取了一种新的治军方法,他在军中与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普通士兵同甘苦。行军中见有的士兵负荷过重,便主动帮助分担,碰到有病疽的士兵,他亲自为其调药,甚至以口吮其脓血。与齐军对垒后,齐将田和暗中派人观察吴起的所为,但见吴起正与军中最下等的士兵席地而坐,分餐同食,田和听到如此回报,笑着说:“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起举动如此,安能用众?”遂对吴起产生轻视之意。    
    其实,吴起的治军方法在当时反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治军观,这种治军观独特出众,以至于不能被田和所理解。吴起治军观的要害是恩化士卒,以便能掌握其心,他一反常规治军中“威加士卒、以用其力”的传统方法,把很大的精力投入施恩行为,以人心的征服为治军的主要方面。在后来的军事战场上,士卒深感吴起之恩,个个摩拳擦掌,愿为死战,实际效果也证实了这种治军方法的优越性。应该说,在当时等级观念尚严重存在着的东周社会,吴起的治军观首创了一条治军的新思路,开辟了将帅用兵的新方法,随着等级观念的逐步淡化,这一治军方法的优越性愈益显示出来,终于被更多的军事将帅所接受。    
    吴起治军观的形成与他的贫贱出身有关,同时得益于他不拘常规的思维方式,它的优越性及其军事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单纯用这一方式,或者将其强调过头,难免发生士不畏将、军纪难申之弊,如果在施恩的治军方法中能佐之以示威,划清范围,恩威兼济,则不失为治理军队的更上之策。    
    吴起在鲁求将时表示说:“齐寇已深,今日不是某夸口自荐,若用某为将,必使齐兵只轮不返。”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有极高的自信。吴起率军到达前线,两军相持,齐将田和派下属张丑以讲和为名,特至鲁军窥探消息,吴起将精锐之士藏于后军,以老弱士卒相示,待客之礼甚为恭谨,张丑问起他杀妻求将之事,他惊恐回答说:“某虽不肖,曾受学于圣门,安敢为此不情之事?吾妻自因病亡,与军旅之命适会其时,君之所闻,殆非其实。”张丑提出两军结盟通好之事,吴起喜形回答说:“某书生,岂敢与田氏战乎?若获结成,此乃某之至愿也。”他将张丑留于军中,欢饮三日,从未谈及兵事,临别时又再三致意,以求和好。张丑离去后,吴起暗调兵将,分三路尾随张丑之后。田和听得张丑回报,以为鲁国兵弱无用,将无战志,全不准备,不料外面鼓声大震,鲁兵突然杀至,三路夹攻,齐兵大败而逃。    
    看来,吴起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他能对军事战术的熟练运用之上的,他能根据具体的战场情况采取随机应变的战术策略,出奇制胜。这一次,张丑来鲁营讲和,入侵国与防御国无故讲和,这一般是不可能的事情,吴起对对方的真实来意是有正确估计的,他将计就计,以假示敌,设下圈套,让张丑充当虚假情报的传递人,他藏精示弱、举止惊恐、自称书生,旨在麻痹齐军。当假情报传给敌军,对方还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其真伪和采取对策,处于全无准备的状态时,他集中全部兵力突袭夹攻,打了敌人个措手不及。    
    不拘成规、随事成策是吴起治军和战术上的一大特色,他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制胜的手段,在各种具体的特殊情况下确有应变之才。他后来在楚国变法,支持他的楚悼王死后,政敌们乘丧作乱,一齐持弓欲射杀他,他奔入王寝,抱王尸而伏,众箭射来,伤及王尸,吴起大叫道:“某死不足惜,诸臣衔恨于王,戮及王尸,大逆不道,岂能逃楚国之法哉!”(本部分引文均自第八十六回)言罢而亡。不久,楚国太子继承王位,追究射尸之罪,将追杀吴起的大臣全部捉拿斩首,灭七十余家。吴起在危难时刻的机智,也足以反映他在具体事情上随机应变的才能。这种机变能力被用于军事上,自然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据说,吴起在魏为西河守的两年间,运用出奇战术,陆续攻取了秦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洛阴(今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城,并一直攻到郑(今陕西华县),战果相当辉煌。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兵家,他思维灵活,不拘常规,有独特的治军方法和战术,然而,不拘常规的思维特点使他在道德伦理领域变得不守礼教、贪权好色、性格残忍。他才能高超、品行低劣,是一个才高无行的政治人物。    
    翟璜当年向魏斯推荐吴起时表示说:“臣所举者,取其能为君成一日之功,若素行不足计也。”(第八十五回)翟璜之言反映出他对吴起的基本估计,也表明了对吴起可以利用的明确态度,对于这类人物,高明的领导人既不是信而重用,也不是弃而不用,而是在防范中利用。


魏国政治人物庞涓:妒火烧身的无义之徒(1)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曾在隐士鬼谷先生门下学习兵法三年有余。魏斯当年网罗的一大批贤臣相继去世后,他嗣位的孙子——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罃厚币招贤,庞涓闻讯,即辞别老师,下山应聘,被惠王拜为元帅,兼军师之职,他训武练兵,御敌略地。不久,他的同学孙膑下山相投,庞涓知孙膑之能,怕其夺宠分权,遂设计相害,将孙膑处以刖刑,逼使孙膑秘密逃至齐国。前354年,庞涓率魏军进攻赵都邯郸,被齐军乘虚围魏以救赵,只得班师回朝,在桂陵被孙膑安排的齐军击败。前342年,庞涓率兵进攻韩国,次年又被齐军调遣回魏,在马陵被齐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庞涓自刎而死。    
    庞涓是魏国由强转弱时期的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他窃位擅权、心胸狭窄、妒能误国,魏国的衰落与他的政治品行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真才实货,只好虚浮自夸    
    庞涓攻习兵法数年,确实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他喜欢把自己所掌握到的有限的知识显示给别人,惟恐他人不知。他下山受聘,惠王魏罃问其所学,庞涓回答说:“臣学于鬼谷先生之门,用兵之道,颇得其精。”遂把胸中所学尽数倾倒。魏罃向他大体介绍了本国地理上和军事上的不利形势,庞涓表示说:“大王不用微臣则已,如用微臣为将,管教战必胜,攻必取,可以兼并天下,何忧六国哉?”魏罃疑而相问:“先生大言,得无难战乎?”庞涓当即回答说:“臣自揣所长,实可操六国于掌中,若委任不效,甘当伏罪。”魏罃遂委之于元帅之职。    
    庞涓口出大言,把自己吹嘘成一个军事上无所不能的人物,借以迷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