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顶点。
借众、乘胜、将计就计
正当齐国走向政局动荡的境况时,姬平向乐毅表示了乘时伐齐的主张,乐毅欣然受命,被拜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杀奔齐国,他在济水之西击溃齐军,乘胜追逐,攻取齐都临淄,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
乐毅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的战绩,与他具体的战略部署的高超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姬平在征求他对伐齐的意见时,他表示说:“齐国地大人众,士卒习战,未可独攻也。王欲伐之,必与天下共图之。今燕之比邻,莫密于赵。王宜首与赵合,则韩必从。而孟尝君相魏,方恨齐,宜无不听。如是,而齐可攻也。”(第九十五回)他向姬平提出了联合三晋一同伐齐的主张,并具体分析了组成这种军事联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事实上,当时齐国势力尚大,虽有许多败亡之征,但单凭燕国力量,还不足以迅速置其于死地。如果联合了赵、韩、魏的力量,就会在兵力上加强自己的优势,并能对齐国形成一种战略包围的态势。乐毅后来进入齐境后,在济西依靠联兵的力量一举击溃齐军,充分显示了他这一主张的正确性。第二,济西一战,齐兵大败而逃,秦及三晋之兵各自收取边城,独乐毅率领燕军,长驱直入,向齐国纵深进兵,燕军势如破竹,直捣临淄,齐闵王田地出逃,乐毅将攻取的所有齐城皆编为燕国郡县,又将齐都的宝物祭器全部收取,载归燕国。可以看到,乐毅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不以略地为战争的目标,他在战略上抓住了乘胜灭齐这一要害。事实上,割取齐国边城只能算是一个局部性的胜利,而齐国整顿恢复后必会前来争夺,尚有得而复失的可能,而灭掉齐国则是一个全局性的胜利,它使燕国收益更大,又消除了对方恢复争夺的可能,是较为高明的战略方针。乐毅以灭齐为用兵目标,显示了极大的军事胆识和勇气,也显示了他比联军其他将领更高超的战略远见。第三,齐国兵败后割地求救于楚,齐闵王田地在莒城封楚将淖齿为相国。淖齿见燕兵势盛,知救齐无望,乃秘密派人私通于乐毅,表明他要杀掉田地,与燕平分齐国,希望燕国能支持他立为齐王。乐毅回报他说:“将军诛无道,以自立功名,桓文之业,不足道也。所请唯命!”(第九十五回)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久淖齿处死了田地,积极着手立王。乐毅在这里抓住机会,以支持立王为条件,诱使淖齿处死田地,这一措施含有以毒攻毒的策略,除掉了齐国的君王,造成敌方群龙无首的境况,同时又瓦解了齐楚联盟,造成齐国孤立无援的境况,这为自己最后灭齐创造了条件。
姬平在朝中听到关于乐毅欲自立为齐王的传闻后,怒笞了传言的太子,派使者至临淄,欲拜乐毅为齐主,乐毅在前线感激涕零,坚辞王号,发誓灭掉齐国,报答姬平。姬平的激励使他更加坚定了灭齐的信念,由于他一系列战略措施的连续成功,灭齐目标的实现已不是遥远的事情了。
燕国政治人物乐毅:治军才华不在其祖乐羊之下(2)
柔化施恩获民心
作为一名军事战略人物,乐毅深知战争中人心向背的至关重要。当年齐国伐燕的后期,因民心不附而被迫撤军的事实也给乐毅以现实的教育。乐毅以灭齐为用兵的目标,他在进军中非常注意对民心的争取,济西败敌后,他率燕军长驱深入,即向所过之地宣谕燕国威德,以争取民众的支持。攻破临淄后,燕军声威大振,乐毅连续采取措施,更加积极地实行对齐民的柔化政策。
乐毅在占领区废除了齐国的暴令,对百姓放宽赋役,又为齐民尊崇的齐桓公、管夷吾立祠设祭,访求逸民加以拥戴,使齐国民众非常高兴。燕军兵至齐国故太傅王躅的家乡画邑,乐毅下令环绕画邑三十里,不许军队进入,又使人持金币聘请王躅,王躅不愿归燕,自缢而死,乐毅闻之,叹息不已,下令将其厚葬,并在其墓碑上题字“齐忠臣王躅之墓”,以示对齐国名臣的敬意。后来,齐国只剩下了莒地与即墨两处地盘,乐毅以兵围攻,三年未克,于是让军队后撤九里,建立军垒,作长久之计,并下令:“城中民有出樵采者,听任之,不许擒拿。其有困乏饥饿者食之,寒者衣之。”(第九十五回)他用这种办法,欲使齐民感恩悦附。乐毅向齐国之民广施恩德,意在消除他们对燕军的敌视情绪,至少争取到他们在战争中的中立,以避免重蹈当年齐国伐燕的覆辙。他对困守即墨两城的齐民采取恩化政策时,实际上是自以为两城在掌握之中,他要在彻底灭齐前,借此向所有齐民作出示范,表明燕军的仁义,以便灭齐后百姓悦附,治理顺利。他在观念上当时已将所有齐民看成了燕国的百姓。
乐毅恩化即墨二城之民,自然是为了在收取齐城前先收齐民之心,后来齐将田单引诱继任的燕将骑劫改变乐毅的柔化政策,借此激愤城中之民的死战之心,这从反面表明了乐毅这一政策在破城之战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乐毅兵进齐境后以半年时间收取七十余城,而在收取最后两城时,敌方群龙无首,几乎不堪一击,但却耗时数年之久,为什么即使在柔化示恩后,也迟迟未见进攻的迹象?应该说,乐毅在灭齐前确是产生了“兔死狗烹”的思想顾虑,姬乐资对他的谗言、姬平对他的封王,表明了君王及其太子对他一定程度上的怀疑,灭齐时自己军权在握,又向世人显示了自己的才能,这一切必使君王在灭齐后对自己感到内心不安,必然要对自己作出能使他们感到满意的处置,乐毅于是对自己灭齐后的个人命运产生了满有根据的顾虑。可以说,他对即墨二城从内心深处就没有攻夺的意愿,他要留下最后的“兔子”,以保持“猎犬”长久的价值。也许,他还想继续观察燕国政局的变化和燕王的为人,以此来决定对齐国二城的最后态度。乐毅在被姬乐资免职后立刻投奔赵国,后来又辞掉燕国的聘用,表明他对燕国君王是存有戒备之心的。
乐毅是战国时才能出众的军事战略人物,他受聘于燕,率兵伐齐,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措施制服敌人,几乎灭掉齐国,从军事上保证了燕国的强盛。他在战争中对占领地的民众采取柔化示恩的方针,有效地配合了战争的进展,显示了军事斗争的多种形式。
燕国政治人物姬丹:忧国急仇的破产
太子丹姬丹,战国末年燕国人。燕昭王姬平将王位四传至姬喜,姬丹是姬喜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燕赵争战之时,姬喜为了联络秦国,遂派姬丹入秦为人质。秦王嬴政大规模兼并赵国时,姬丹料燕国将不免被秦所吞并,在求归不能的情况下逃回燕国,回国后他访求勇士、收买刺客,准备劫持或刺杀嬴政,以为救国之计。前227年他派荆轲以献图为名而入秦行刺,结果刺杀未成,反激怒了秦国,秦国遂即大规模伐燕,姬丹兵败后与父王姬喜退保辽东(今辽宁大凌河以东),秦军以追杀姬丹为名,穷追不舍,姬喜为了缓和局势,假称与姬丹议事,将其灌醉缢杀,并将其首级送予秦军请和。姬丹被杀后四年,燕国被秦所灭。
姬丹在面临国家严重危亡的关头,他忧心如焚、挺身而出,行险以解国难。他是燕末具有一定政治识见和爱国心的人物。
矢志忧国
正当李牧率兵援救邯郸、支撑着岌岌可危的赵国政局时,在秦为质的姬丹已看清了秦国必欲吞赵的企图,他料到秦国吞赵后其祸必及于自己的祖国,于是暗中致书于父王姬喜,让加强国家的防守力量;同时他又让姬喜假称病重,以国家名义召自己回国。姬喜依计而行,派人入秦相告,嬴政回答说:“燕王不死,太子未可归也。欲归太子,除是乌头白,马生角,方可。”(第一百六回)公开加以拒绝。据说姬丹仰天大呼,怨气一道,直冲霄汉,乌黑的头发一时全白,嬴政还是不放他回归,姬丹于是毁变面容,换掉衣裳,扮作受雇仆人混出函谷关,星夜逃回燕国。
据《史记•;刺客列传》载,姬丹先前曾为质于赵,与生于赵国的嬴政少年时很要好,后来嬴政成了秦王,姬丹为质于秦,嬴政对待姬丹很不友好,姬丹对嬴政可以说是集国仇私恨于一身。他逃回燕国后,广散家财,大聚宾客,筹谋报仇之举。当时赵国残余分子赵嘉自立为代王,在北方积极联燕拒秦,姬丹分析当时的形势说:“燕小弱,数困于兵,代王欲与燕合兵拒秦,丹恐举国之众,不当秦之一将。虽附以代王,未见其势之盛也。魏齐素附于秦,而楚又远不相及,诸侯畏秦之强,无肯‘合纵’者。”根据这种形势,他提出主张说:“若得天下之勇士,伪使于秦,诱以重利,秦王贪得,必相近,因乘间劫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曹沫之于齐桓公,则大善矣。倘不从,则刺杀之。彼大将各握重兵,各不相下,君亡国乱、上下猜疑,然后联合楚魏,共立韩赵之后,并力破秦,此乾坤再造之时也!”(第一百六回)春秋前期,鲁将曹沫曾在两国会盟中以剑劫持齐桓公,逼其答应归还鲁国之地。姬丹在无力抗秦的形势下,欲效仿曹沫之举,选勇士入秦劫持嬴政,逼其归还各国失地;或者欲刺杀嬴政,乘秦国之乱恢复各国势力,以抑制秦国。
姬丹的制秦之策含有极大的冒险性和侥幸性,弄不好,不仅空耗精力,反倒引火烧身,他的太傅鞠武建议他表面上和好秦国,而暗地里“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结匈奴”,徐图秦国,姬丹表示说:“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丹心如焚炙,不能须臾安息。”(第一百六回)他怨愤在心,急于复仇,否决了其他的救亡方案,选择了劫持或谋刺嬴政的冒险恐怖手段。
姬丹企图以人身行刺的暗杀手段来挽救国家的危亡,事实上这是难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