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之战的惨败(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致使国家的局面不可收拾。蔺相如确是一名外交强手,但够不上一个政治全才。
赵国政治人物廉颇:赵国长城—忠心报国的善战将军(1)
廉颇,战国中后期的赵国名将,以善于用兵而闻名于诸侯,惠文王赵何执政时,他在赵何渑池之会期间辅太子守国,其后与蔺相如同为朝中高级官员,位为上卿。孝成王赵丹执政时,秦国吞并韩国的上党之地(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之地),赵国派廉颇率二十万军队援韩,与秦军相拒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廉颇坚壁固守三年之久,后来赵丹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派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致遭大败。事后赵丹又重用廉颇,在秦军乘胜围攻邯郸时,廉颇用心设防,屡有小胜,终于保卫了廉颇邯郸。魏无忌窃符救赵之后,赵国的危局有所缓和,廉颇不久被任为相国,封信平君,其后他率兵击败了燕国的军事挑衅,乘胜进军,逼使燕王答应和解条件。悼襄王赵偃继位后,廉颇受命伐魏,因受到奸臣郭开的诬陷,遂奔逃魏国为客将,居于大梁(今河南开封)。秦王嬴政开始大规模兼并列国时,赵偃一度想召廉颇用之,但郭开暗做手脚,廉颇终未见用于赵。后来,他被楚国召去,用为将军,感兵弱不能逞其志,忧郁而死。
廉颇相继辅佐赵何、赵丹、赵偃三代君主,他以自己的武略和战功抗击外敌,威慑列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从总体上说,他是赵国历史上少有的将才。
抓敌要害搞突袭
廉颇早年率兵伐齐,攻取阳晋(今山东郓城县西)等地,又数挫入境之秦兵,故在诸侯中以英勇善战而著称,被赵何任为上卿,与蔺相如同辅国政,迫使秦国将军事战略目标移指他国。后来,秦国派大将王龁攻取韩国的上党之地,上党守将反降赵国,赵丹任廉颇为上将,率兵二十万援救上党。赵军与秦军在长平相遇,廉颇闻上党已陷,而赵军前哨有失,立即调整作战部署,他令军队依山列营,根据秦军的作战特点和列营的地理状况,他下了两道命令,其一是让赵军坚壁勿战,传令“出战者,虽胜亦斩!”把全军的军事行动严格控制在了自己以守为攻的战略意图之内。其二他令军士掘地数丈,修下大池,注满涧水。秦军在赵营以西五里处安寨,连续数次挑战,由于廉颇约柬甚严,终究得不到战机。秦将王陵献计说:“秦赵之军,共取汲山下流涧之水,赵垒在涧水之南,而秦垒居其西,水势自西而流入东南,若绝断此涧,使水不东流,赵人无汲,不过数日兵必乱,乱而击之,无不胜矣。”(第九十八回)王龁采纳了这一建议,截断涧水以困赵兵,谁知廉颇早已备下日用之水,秦兵困赵军数月,没有任何效果,终于无可奈何。
廉颇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看到了秦军吞并上党后余勇正盛、士气高涨的特点,为了避敌锐气,他采取了坚壁不战的策略。由于秦军远离本土,又以争夺地盘为目的,因而急于决战,廉颇的策略是真正看准敌人要害而制定的方针,他利用时间的推延来消耗敌人,以期扭转战局,这是当时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佳方针。廉颇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察度营地的地理状况,料到敌人必会以断水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坚守之策,因而蓄水为备,粉碎了敌人的计谋,保障了自己军事计划的实施,如果不是赵丹后来听信流言,前线易帅,这次战役究竟会鹿死谁手,实在未可逆料。
长平之战示意图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丹深深感到了廉颇军事计策的正确和用兵的高明,派人向廉颇致谢道歉,起用他守御邯郸。当时秦国乘长平之胜围攻邯郸,欲一鼓灭亡赵国,形势万分严峻,廉颇在城中率军队严密守防,他以家财招募死士,不时让他们在夜间缒城而下,往砍秦营,使秦兵屡有小败,无法得手。廉颇在危急情况下采取应急手段,他看到当时要大规模地杀伤秦军是不可能的,遂采取零星的突袭战术,在总体防御中夹杂零星的进攻,以求减杀敌军的气焰。两军相持日久,秦军不能得胜,后来魏无忌窃符救赵,秦军终于退归。廉颇的突袭战术有效地挫伤了敌军,争取了求援的时间,在一定意义上解救了赵国的危局。
赵国在与秦国的争战中受到严重消耗,尤其是长平一战,四十万人丧生,损失惨重,北邻燕国见有隙可乘,遂以三十万大军分三路攻赵,满望踏平赵土,大拓燕疆。时任相国的廉颇对赵丹提议说:“燕谓我丧败之余,士伍不充,若大赉国中,使民十五岁以上者,悉持兵佐战,军声一振,燕气自夺。”(第一百一回)他还分析了燕将栗腹等人的才略及个性特点,认为战胜燕军是极有把握的。这次战争中,廉颇率兵至鄗(今河北柏乡县北),亲自迎战燕国大将栗腹,他将丁壮之卒尽藏山后,以老弱列营示敌,继而出军挑战。栗腹见之,不以为意,命副将分兵一半继续攻城,自己率兵一举击败赵之援兵,追杀数里后,突然山后喊声大震,廉颇亲率精锐伏兵杀出,栗腹被俘,此路燕军闻讯全降。廉颇长驱直入,于燕地包围了燕王,直到对方答应了赵国的全部条件方才撤兵。在这次军事争战中,廉颇首先从战略上分析了战胜燕国的可能性,他从敌我双方的特点人手,想法弥补自己兵源不足的弱点,把胜利建立在了较牢靠的基础之上。其次,他在具体的战役中针对燕将轻敌的心理特点,故意以弱示敌,引诱燕军,在运动中以精锐伏击敌军,出奇制胜。再次,廉颇在初战取胜后乘胜追击,不给敌人以喘息休整的机会,直逼燕境,迅速扩大战果,造成敌人全局被动的局势。当时燕军在总体上数倍于赵军,如初战取胜后不是直捣燕国,将战果迅速扩大,很难取得对燕的最后胜利。另外,廉颇在对燕争战中见好而止,迅速收场,是因为他明白,赵国的战略危险仍然来自秦国,在适当条件下迅速终止对燕战争,可以避免本国的军事消耗,有利于防御秦国的战略准备工作,同时能改善与燕国的关系,防止两败俱伤,为秦所乘。廉颇在战略战术上的这些分析考虑均是很有谋略的。
廉颇是一位善战的将军,在军事争战的领域,他一是胆勇非常,面对秦国兼并的汹汹气势,他毫不畏惧,长平之战前他坚壁固守,表现了大勇下的沉着;邯郸保卫战中他临危不惧,弱中求胜;抗燕之战中他以战略上的弱势迎战燕军,初胜后又直逼燕境,表现了极大的胆勇。另一方面,廉颇在军事领域又很有武略与计谋。当年赵何与蔺相如前赴秦王的渑池之会,廉颇辅太子守国,分别前廉颇对赵何说:“王入虎狼之秦,其事诚不可测!今与王约:度往来道路,与夫会遇之礼毕,为期不过三十日耳。若过期不归,臣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人之望。”(第九十六回)当时秦国在会盟间劫持赵何是极有可能的事情,廉颇的设想是粉碎劫持阴谋的有效计策。一旦事故发生,赵国另立君王,则表明秦国所劫者非宝,不具有要挟赵国的价值,必然促使秦国将赵何弃而舍之,这是保护赵何及赵国利益的策略手段。几次军事行动,同样显示了廉颇高超的谋略,他是战国之世富有阵战经验、有勇有谋的军事将领。
清人王士祯写了《会盟台二首》,其中一首评价廉颇配合蔺相如的渑池会盟之功,诗云:
秦声赵瑟会西河,御史前书较熟多。
临诀数圆关大计,论功终欲首廉颇。
赵国政治人物廉颇:赵国长城—忠心报国的善战将军(2)
性格鲁莽成为树敌隐患
作为一员武将,廉颇具有行事莽撞的个性特点。当初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两次挫败秦王嬴稷,极大地维护了赵国利益,被赵何提任为上相,位居廉颇之上,廉颇闻之发怒道:“吾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且彼乃宦者舍人,出身微贱,吾岂甘为之下乎?今见相如,必击杀之!”(第九十六回)他见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竟愤不能忍,几次寻衅挑斗,一时闹得将相失和,危及朝政。
赵偃为君时,朝中大夫郭开因谄佞颇受信任,廉颇对郭开很是嫉恨,常在其侍宴时面叱之,闹得关系非常紧张,廉颇受命伐魏,郭开向赵偃进言道:“廉颇已老,不任事,伐魏久而无功。”赵偃遂派大将乐乘前去代替廉颇,廉颇发怒道:“吾自为赵将,于今四十余年,未有挫失,乐乘何人,而能代我?”(第一百二回)遂指挥军队攻击乐乘,乐乘奔回赵国,廉颇亦惧而奔魏。乐乘也算赵国一时的名臣,他受命代替廉颇为将,尽管有不妥之处,但责任完全不在乐乘本人,廉颇凭一时心气之忿,转怒于乐乘,不顾军事大局,挥军与同僚较量拼杀,也是一种不计后果的莽撞行为。他和郭开相互衔恨,搞得关系紧张,是他在政治斗争中缺乏策略的具体表现。
廉颇为赵国立有战功,他为此而享受到了很高的荣誉。正因为这一点,他非常看重自己的功名,愿意不惜一切地去维护它。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他以为自己的功名由此受到了莫大的挑战和压抑,乐乘代替自己为将,他将此看成是对自己一生功名的否定,狭隘的政治视野既使他不能充分估计别人的才能,也使他不能完全看清政治利害的全局,他喜欢凭自己一时的感情用事,因而在军事活动以外的政治领域,常显得幼稚和鲁莽。
廉颇的鲁莽与他的刚直之性密切相关,作为一介武夫,他情感直泄、胸无所藏、敢作敢为,他临事思想回旋少,故常有莽撞失误之处,然而,他若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会以少有的诚恳态度表示悔过和改正。他和蔺相如的矛盾当时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当知道蔺相如一再忍让他,是为国家的大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