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能充分相信并依靠这类人物,就能形成敌方无法比拟的现实的智力优势。第二,晋阳由赵氏经营多年,赵氏家臣尹铎向当地百姓数十年施宽恤之恩,百姓愿为效死,赵氏在这里的群众基础是相当巩固的。第三,当年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时,城墙高固,公宫之墙垣均以箭杆之料筑造,获蒿等物足以造箭,而堂室之柱皆以精铜为料,卸而用之,铸兵器有余,早年的备战措施在此时正好发挥巨大的作用。赵无恤在防御战中曾感叹说:“甚哉,治国之需贤臣也!得董安于而器用备,得尹铎而民心归,天祚赵氏,其未艾乎?”表达了他对自己优势的肯定和对御敌成功的信心。
赵无恤对智瑶本人也是早有所了解的,还在赵鞅为卿时,赵无恤以世子身份代替父亲随智瑶从征,智瑶以酒灌无恤,无恤不能饮,智瑶乘醉发怒,以酒器投无恤之面,面伤出血,赵氏将士欲教训智瑶,无恤劝说:“此小耻,吾姑忍之。”(第八十三回)班师回国后,智瑶反在赵鞅跟前说无恤的坏话,要让赵鞅废掉无恤,无恤知道智瑶的为人,了解他贪利、自傲和愚鲁的性格特点。无恤敢于严词拒绝智瑶之请,就是料定他成不了气候。
赵无恤在敌强我弱的政治局面下,能够深刻分析政局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能充分看到敌我之间的优劣对比,他不为敌人表面的气势所吓倒,勇敢地与其起而抗争,表现了政治人物应有的无畏气概。
大智
赵无恤在少年之时就表现出了他的过人之才,当时赵鞅已立他的嫡长子赵伯鲁为世子,有个名叫姑布的人,以善于识才著称,他向赵鞅竭力荐举无恤,无恤是赵鞅的婢妾所生,赵鞅为了赵氏的兴盛,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全部叫来,逐一考察其学问,无恤有问必答,条理分明,引起了赵鞅的重视。据《史记•;赵世家》载,赵鞅不久又对几个儿子说:我将宝符藏在了常山,先找到者有赏。几个儿子跑到常山上到处寻找,什么也没有得到,无恤回来却说他已找到宝符了,赵鞅要他交出,无恤回答说:从常山之上,居高临下,可以夺取代国。赵鞅叹服无恤之才智,遂废掉伯鲁,而以无恤为世子。
在被智瑶围困于晋阳的关键时刻,赵无恤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智,他以智瑶与韩魏之间的矛盾为依据,根据政治局面的演变趋势,派张孟谈暗使韩魏营寨,陈说利害,密结同盟,准备击垮智瑶。从表面看来,智瑶有军事上的优势,智瑶本人也为此洋洋自得,而赵无恤根据对政局的分析,试图在四卿中建立政治阵营的新组合,他要建立一种暗中的优势,这种优势为智瑶所不知晓,必然能造成军事上出其不意的成功。等韩魏被张孟谈说服,与赵氏结成密盟后,智瑶失败的趋势已在所难免。
赵无恤策划的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在于他能妥善处理防御与进攻的关系,退守晋阳,是战役上的防御,但他为了进攻而防御,在防御中准备进攻,在防御中积极实现进攻。与韩魏的密盟结成后,他将公开的防御迅速地转入暗中的进攻。公开的防御,既是进攻的准备过程,又是进攻的配合手段。这样,赵无恤把守与攻密切地结合了起来,当敌人还陶醉于胜利前的喜悦之中时,就猝然将其击垮毁灭。
赵国政治人物赵无恤:大勇之下无畏强敌(2)
赵无恤在军事斗争中密结同盟,瓦解敌军,将敌人用以进攻自己的力量暗中化解为自己摧毁敌人的力量。同时,智瑶曾决晋水以灌晋阳,以晋水作为进攻的重要手段,赵无恤在晋阳深感这一手段的厉害,他在反攻中即以其人之水,反灌其人之军,暗约韩魏决堤放水,将敌人进攻自己的手段顺手用作置敌于死地的手段,使智氏军队全部被歼。
基于对政局的全面把握,赵无恤在困守晋阳的危急时刻将瓦解敌军的策略和转守为攻的方式相结合,终于实现了对敌斗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自己稳定于政治舞台的基础。
以“礼”固江山
彻底战胜了智瑶集团后,赵氏的势力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瓜分晋室仅成了一个时间问题,赵氏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局势,巩固人心,赵无恤在这时及时进行了一次论功行赏。赵氏集团的人物一致认定张孟谈为首功,但出乎意料,无恤却以高赫为首功,张孟谈心中不服,向无恤说:“高赫在围城之中,不闻划一策,效一功,而乃居首功,受上赏,臣窃不解。”无恤回答说:“吾在厄困中,众俱慌错,唯高赫举动敬谨,不失君臣之礼。夫功在一时,礼垂万世,受上赏不亦宜乎?”孟谈愧服而退。
攻灭智氏后,赵氏集团的政治重心由军事斗争暂时转入了巩固政治成果的活动,赵无恤对此有深切的体察,他的这次奖赏完全是配合这次转变而对部下实施的教育手段。为了巩固政治成果,稳定局势,就需要把遵从礼仪提到高度,赵无恤的奖赏就是贯穿了尊礼者重于立功者的原则,他认为立功有一时的偶然性,而要求臣下尊礼奉上,则是保持万世平安的长久之策,通过奖赏,他要引导部下遵守礼仪规范,信守君臣之礼,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奖赏高赫的行为也是赵无恤领导方针的一次转变,在部下的立功与尊礼行为中,他在巩固政权的时期更注重于后者,这是赵无恤政治重心转变时期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抉择。高赫在军事斗争的时期没有立下大功,但可贵之处在于一种精神。历史的和眼光的局限使他看大了礼的适应期限,他希望他的所有部下,不论能力大小,都树立起守礼的精神,这样就能长久地巩固自己的政权。
智瑶被擒斩后,赵无恤为泄怨仇,漆其头颅为便溲之器,智瑶之臣豫让闻之,潜入赵府谋刺无恤,不幸被抓获,赵府之人要求斩杀豫让,无恤劝阻说:“智瑶身死无后,而豫让欲为之报仇,真义士也!”下令放豫让回家,豫让临行前表示自己以后还要谋刺寻仇,身边人认为纵之必有后患,力主杀之勿赦,无恤劝阻说:“吾已许之,可失信乎?今后但谨避之可耳。”(第八十四回)后来豫让漆身吞炭,毁形变体,再图谋刺,被抓获后,他要求在自己自裁前用剑击砍赵无恤之衣袍,以寓报仇之意,无恤怜其志,遂脱下锦袍让其击砍,以成其志。
赵无恤对忠于智瑶的豫让抓而赦之,宽大处理,以及后来成其报仇之志,绝不单是出于对俘虏的优待或对失败者的怜悯,和对高赫的奖赏一样,这一措施同样是对部下的教育手段。豫让的突出特点是忠于故主,他以极大的代价为故主报仇,虽失败而不易其志,而这正是赵无恤要对部下所提倡的一种精神,通过赦豫让,他要告诉部下,忠诚守节的人能得到任何人的理解与同情,他们总会有好的结果。
奖高赫与赦豫让,是赵无恤从不同角度对部下实施的现实教育,两项措施分别告诉部下,君主在世时要守礼,尽君臣之分;君主死去后要守节,成君臣之义。他把传统的礼仪观念的根本内容通过活生生的实际教给了部下。
对传统的礼仪观念,赵无恤绝不仅仅是当作一种手段去使用,而是出于他的衷心信奉。他当年是以非嫡子的身份被立为世子的,他的兄长伯鲁为此被废掉,因为这层原因,他生前坚持废掉自己的儿子,立伯鲁的后裔赵浣为世子,后由赵浣继承了他的卿位。赵无恤在选嗣问题上的态度表明,他对礼仪观念的信奉是发自内心的。
赵无恤是赵国实际上的创国之君,在晋末四卿的政治争斗中,他能把握政局,同强敌相对抗,又善于采取积极的对敌策略,迅速击垮强敌,表现了创国君主的大勇大智。军事斗争取胜后,他立即将尊礼提到一定高度来对待,采取多种方式对部下进行忠诚守礼的现实教育,谋求政治成果的巩固,表现了富有作为的政治人物应有的精明。
赵国政治人物赵雍:中兴国势凭胆识,祸乱丧生因舐犊(1)
赵武灵王赵雍,战国中期赵国国君,称赵武灵王,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赵无恤初创赵国,二传至赵籍,被周王承认为诸侯,又六传到了赵雍。这一历史阶段内,魏国由强盛刚转入衰落,秦国在西部迅速崛起,已具兼并之志,苏秦、张仪的纵横策略分别被列国实施,天下一派动荡不安的局势。赵雍有感于战国前期赵国的积弱,决心在动荡的环境中振兴赵国,遂在军事、政治、民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整套革新措施,以极大的胆识倡导胡服骑射,并在生前禅位让子,全力治军,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今山西岚县一带),国势大盛。赵雍的革新给国家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他不久又怜悯失位的长子,欲分国于他。赵雍对此事的态度游移不定,致酿内讧,在二子的权力争夺中,他被围困于沙丘宫(地点在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饿死。
赵雍是赵国极有作为的君主,他乱世中奋起,处弱图强,在许多领域进行了破俗逆世的革新,表现了很高的胆识。
胡服骑射:勇于民俗改革
战国之世以军事争战为主要特征,赵国同样被卷入了军事争战的漩涡,同时,赵国与匈奴、林胡、楼烦接壤,这些游牧部族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在战场上轻便灵活,很有优势,赵雍为了彻底改变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造就一个威服海内的强赵,决定实行“胡服骑射”,命令国人改穿传统的宽袍大袖为胡人的短装服饰,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并大力发展骑兵,训练士兵马上射箭的技术,改变传统的车战。经过一番改革和训练,赵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由此取得了对外战争的一系列胜利,拓地数百里,甚至一度产生自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突袭咸阳,并吞秦国之志。
赵雍的胡服骑射,是着眼于军事并侧重于军事的民俗改革。当时中原诸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