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第十回里已经写到了更衣,尤氏对贾珍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换衣裳就是更衣,这更衣之举,从表面上看,是连贾府这样的簪缨大族,也并非惯有的繁文缛礼,贾珍或许是为了掩饰秦可卿这一古怪举动的隐秘动机,所以当着下人说:〃……何必脱脱换换的……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
依我看来,秦可卿生理上固然确实有病,但并非什么大症候,她主要是心理有病,患了焦虑症,而究其实,又是政治病,她是在焦急地等待着家族的人派间谍来与她联络,以求胜败的迹象,说不定那更衣之举,就是一种联络的方式。但在常走的大夫群里,她脱脱换换虽勤,却一无所获,故焦虑愈深,病情也愈奇愈重,就在这种情况下,忽然贾家世交冯紫英那里冒出来一个〃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的张友士,友士,我疑即〃有事〃的谐音(曾同周汝昌先生当面讨论过,他说早有此想),他哪里是个什么业余医生,即便是,那也是个障眼的身份,他分明是负有传递信息使命的间谍,为秦氏家族背景所派,因而,他那诊病的过程,我以为其实是黑话连篇,他开出的那个药方,应有有识之士从这个角度加以破译。最惊心动魄的是,他带来的是一个绝坏的消息:〃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书中写道:〃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他聪明在哪里?就是破译出了张〃有事〃的黑话,懂得秦氏一族在权力斗争中,最终只能有一冬的挣扎,到过年的春分时,便再无蹦跶的余地了,也正因为如此,秦氏便决心一死了之,但她究竟死在何时?为何要〃淫丧〃?又为何要丧在天香楼中?那丫环宝珠又为何〃甘心愿为义女〃,后来离府守灵,三缄其口?因写成的〃解扣子〃文字均被删却,便成了一桩千古疑案。
第二部分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第17节 ”友士”药方藏深意
M兄:
《红楼梦》第十回有点怪,尤其后半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是文不对题的因为书里写的那位由冯紫英荐来的给秦可卿诊病的张友士先生,根本就不是〃太医〃,不仅不是〃太医〃,他甚至也并非以行医为业的人,书里用贾珍的话交代,他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兼懂医理而已,而他从外地来到京城,也绝非要入〃太医院〃当〃太医〃,而是〃给他儿子来捐官〃的。但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在这半个回目上都保持一致,颇令人深思。
《红楼启示录》专有〃张先生与秦可卿〃一段,认为〃张先生看病一节平平〃,这是没有读懂或至少未经深思的轻率之言。至于认为贾珍、贾蓉等对张友士的尊重,只是作者〃流露出来的一些观念习俗〃,〃在医艺上,人们尊敬业余的却不尊敬专业的〃,〃反映了一种轻视技艺,更加轻视以技艺为职业为谋生手段的观点〃云云,则更是对这半回文字的误读。这半回中还列出了张友士为秦可卿开出的一道〃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是一个完整的药方,为全书中所仅见。难道曹雪芹在书中插入这样一个药方,仅仅是为了显示一下他个人学识的渊博,或如《红楼启示录》所说,仅仅是一种〃富有游戏性〃的即兴笔墨吗?清人洪秋蕃说:〃《红楼梦》是天下古今有一无二之书,立意新,布局巧,词藻美,头绪清,起结奇,穿插妙,描摹肖,铺序工,见事真,言情挚,命名切,用笔周,妙处殆不可枚举……如拜年贺节,庆寿理丧,问卜延医,斗酒聚赌,失物见妖,遭火被盗……琴棋书画,医卜星命,抉理甚精,视举悉当……诗词联额,酒令灯谜,以及带叙旁文,点演戏曲,无不暗含正意,一笔双关。〃是呀,如果曹雪芹连写什么场合什么人点了什么戏都刻意于〃暗含正意,一笔双关〃,他又怎么可能在第十回中录下了好大一个药方子而并无深意呢?
据我梳理爬剔,这实际上是一回十分紧张的文字。有着皇族血统的秦可卿,因等待至关紧要的其家族在权力斗争中决一雌雄的最终消息,焦虑到不思饮食、月经失调、神经衰弱的程度,这自然也牵动着贾珍、尤氏、贾蓉乃至那边府里贾母、凤姐的心弦;终于在这一天,冯紫英带话,那边派来的传信人到了张友士的〃友士〃就是〃有事〃的谐音,他〃有事相告〃;〃冯紫英〃我疑心是〃逢梓音〃的谐音,〃梓〃即〃桑梓〃也就是家乡,甲戌本《石头记》第七回有一回前诗,明言〃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秦可卿的家族背景那时已蛰伏于江南,张友士或许原来就是京城太医院的太医,甚或就是秦可卿的接生者,随秦氏一族的蛰伏势力而长期留居江南,现在〃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不过是一个表面的托词,这一点或许后来删去的〃淫丧〃一节中有交代,所以回目中称〃张太医〃就一点也不奇怪,而他诊病时所说的一番话,特别是最后他告诉贾蓉:〃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全是传递绝密消息的黑话,所以〃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
真是一个大悲剧张友士带来的不仅不是一个胜利的消息,甚而还是一个只有一冬时间作最后挣扎并必须忍痛善后的最坏的消息。现在需要我们认真破译的是他开的那个药方子,兄能动一番脑筋并有以教我吗?因为关于秦可卿这些情节的描写,实际上已深深地违背了〃毫不干涉时世〃的自设规戒,所以曹雪芹后来不仅听从脂砚斋的建议删去了〃大揭秘〃的几叶文字,也一定将原有的隐喻谐比再尽可能地模糊化,并打了〃补丁〃。然而张友士的药方子毕竟还是留下来了。默默地一遍遍被抄录被印刷被阅读,而并不为人们所惊觉所重视。
依拙见,药方子的头十个大字,实际上是一道让秦可卿自尽的命令,那十个字可分两句读:〃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也就是告诉秦可卿为家族本身及贾府利益计,令她就在从小所熟悉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天香楼〃中〃归身〃即自尽。所以秦可卿死时向凤姐托梦有〃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的话。〃人参白术〃是谁呢?我们都知道〃参〃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倘〃白术〃可理解作〃半数〃的谐音,则正合十四,而康熙的十四个儿子争位的恶斗一直继续到四子雍正登基之后……打住打住,读至此你一定要斥我〃牵强附会〃的吧,但《红楼启示录》中断言写张友士诊病仅仅是表现一点〃职业特点〃的〃认识价值〃,就不牵强附会吗?一笑。
1992年8月19日
第二部分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第18节 可人曲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一回,写在冯紫英家中,贾宝玉、冯紫英、薛蟠及锦香院的妓女云儿一起发令饮酒唱曲,各人所说的〃女儿悲、愁、喜、乐〃四句及所唱曲文,不但契合各人性格,生动贴切,而且暗含着许多对书中人物与情节发展的提示,人们已写过不知多少篇文章,分析这一描写,特别是对贾宝玉的《红豆曲》,还有关于薛蟠的那些细节,都已形成滥觞;可是,冯紫英在那一场合所唱的《可人曲》,却鲜为人注意。
冯紫英不消说是〃逢知音〃的谐音。他是谁的知音?笼统而言,好说他是贾府的知音;再具体点呢?是贾宝玉的知音吗?也许算得上,但算得上也还不是主要的;依我看,他首先是贾珍的知音!
冯紫英第一次引起读者注意,是在第十回。宁国府的秦可卿忽然得了怪病,贾珍尤氏都焦心不已,在此关键时刻,冯紫英来到宁国府,〃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这位张友士,正文中明说他不过是〃兼医理〃的〃业余大夫〃罢了,可这一回的回目,各种脂批本均作〃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是〃题不对文〃吗?就这一回而言,似乎是,但就全书而言,我想在那八十回后的佚稿中,这位张友士很可能还要出现。那时他的真实身份和面目,肯定要大曝光,依我看,他的真实身份,确一度是京城太医院的太医,但后来因故到了江南,秦可卿〃家住江南姓本秦〃(第七回甲戌本回前诗透露),他与秦氏的真实父母有很深的关系,他的〃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不过是掩护的手段,实际是来向秦氏通风报信,他鬼鬼祟祟所为,皆系政治活动他自己说了:〃……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所以当日不能去宁国府,可见行动之诡秘匆忙。这样的一个人到了京城,不住别家住冯家,而他到达的消息不由别人向贾珍传递而由冯紫英亲自上门传递,可见冯紫英是贾珍的铁哥儿们。
秦氏家族终于没有成事,〃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秦可卿也只好〃画梁春尽落香尘〃,在送殡的行列中,也有〃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大家都知道卫若兰在书中是一不可忽略的角色,他有〃射圃〃等重头戏,并很可能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语有关与史湘云曾一度结为夫妻;我猜测韩奇、陈也俊也都是后面还会出现的人物;在目前所存的八十回书中,以上几位王孙公子中有戏的只是冯紫英一人。但关于冯公子的戏,论家一般都忽略不计。
秦氏死后,睡入了〃原系义忠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的那〃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的〃叫作什么樯木〃打制的棺材中,读者或许以为这些关于棺材的语码出现一次也就罢了,谁知到第二十六回,忽然写到薛蟠把贾宝玉骗出来吃喝,酒酣耳热之际,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这下面的描写实堪注意:薛蟠见冯〃面上有些青伤〃,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