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雁斋书灯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雍正年间,就有“四方文人学士,独思慕先君子《书影》,欲期一见而
不可得”(周在延《书影·序》)。于是到1725 年,由周在延重刻该书于南
京“食旧庵”。而乾隆间所毁的,即此重刻本的《书影》。但重刻本也并未
毁尽,中华书局在1958 年9 月就据以重排出版过;至1981 年3 月,上海古
籍出版社又据以校订重印,并在《出版说明》中评价道:“因它有更多的评
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述文人轶事的篇什,而且所涉之广,又遍及小
说、戏曲、音乐、绘画诸方面,不惟可资多识,并且提供了许多文学、史学
研究上的资料,所以一向为学人所重,每资引证。”

(1997 年7 月1 日下午改定)


《黄丕烈评传》

关于黄丕烈,过去的学人历来承认他为清代的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
学派”的奠基人。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专家王绍曾教授认为,黄丕烈是“当
之无愧的一代版本学大师,在乾嘉以后的将近两百年中产生着深远影响”,
“直到近现代,在版本学研究领域中,只要谈到版本,就离不开黄丕烈。”
(参见王绍曾《如何正确评价黄丕烈在版本学上的贡献》,载台北《中国文
哲研究集刊》第9 期,1996 年9 月)

由于黄丕烈( 1763—1825)毕生对藏书热烈的爱好和精到的研讨,他为
藏书所写的题跋深受后代的重视。本世纪30 年代间编撰的《续修四库提要·尧
圃藏书题识十卷》称:“实事求是,搜亡剔隐,一言一句,鉴别古人所未到
而笔诸书,既非如直斋之解题,又非如敏求之骨董,能于书目中别开一派。
虽文笔颇多芜累,而溺古佞宋之趣,时流露于行间,宜其题记藏印之书,至
今为人珍重也。”因而在黄氏去世以后,渐成“黄跋”之学,为人乐道。

自晚清以来,治“黄跋”之学者不绝如缕。先后有《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6 卷(潘祖荫等编,潘氏滂喜斋1882 年刻本)、《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2
卷(缪荃孙辑,江标灵鹣阁丛书1896 年刻本)、《士礼居藏书题跋补录》(李
文■编,冷雪庵1929 年刊本)和《荛圃藏书题识》10 卷(缪荃孙、章钰、
吴昌绶编,金陵书局1919 年刻本)、《荛圃藏书题识续录》4 卷、杂著1 卷,
以及《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3 卷(王大隆编,王氏学礼斋1933 年刻本)、
《荛圃书跋》等行世。至今尚有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研究员沈燮元先生搜前人
所未及,进行着艰苦而细致的辑佚整理工作。至于服膺并继承了“黄跋”的
写作风格和文体特色的人士,近现代藏书界更是所在多有。

黄丕烈其人其事,在《清史稿》列传卷72 中专有记载,称其“好刻古籍”、
“尤精校勘之学”,并“有功来学”。但对其生平事迹,及其平生在古典文
献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研究,并进而结撰为专著者,自清及今却并不多见。
知见的仅有清人江标所撰、复旦大学中文系王大隆教授补撰的《黄丕烈年谱》
(中华书局1988 年版,王绍曾教授对此撰有《读点校本〈黄丕烈年谱〉》一
文,刊于《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26 期)和封思毅先生所著的《士礼
居黄氏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年版)两种。

顷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姚伯岳副教授撰写的《黄丕烈评传》,作为南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第172 种传记即将问世。该
书共10 章,约20 余万字,是该套丛书中惟一的一部以文献版本学成就而入
选的传主。这样,《黄丕烈评传》的撰成,实际上也就可能成为一部集百余
年来研究黄氏思想学术之大成的重要专著之一。

本书著者是我80 年代初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就学时的同窗。他在
1984 年本科毕业后,即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后来所作学位论文,便是关于黄
丕烈的版本目录学成就的研究。因而,就作者而言,本书可谓适得其选。就
知识结构而言,著者多年来在北京大学所开设的《版本学》等课程,在北京
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帮助著录古籍版本的实际知见,均有助于作者写好此书。

《黄丕烈评传》每章的章名均采自传主自己的诗句,或与传主关系密切
的成句,并一一交待其出处,颇能揭橥传主的志趣。著作者首先以4 章的篇
幅,来谈传主的生平成就、精神境界、生活趣尚,以及师友交游情况。姚氏
善于从清人文集笔记和黄氏题跋作品中的零碎处和细微处,来串联和勾稽黄


丕烈其人其事的历史面貌,并进而揭示其精神风采和学术造诣。

本书著者写得较为出色的部分,是第5 章开始的对传主版本学见解和版
本方法、藏书思想和藏书活动、校书活动和校勘思想、抄书和刻书思想、编
目活动和目录学思想的论述。作者成功地叙述了黄丕烈是怎样来处理古籍版
本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的,如何搜集,如何对校,如何修缮,
如何鉴赏,如何题跋,如何刊印,几乎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实例
来加以说明。如:“书籍贵有源流”、“力主死校”等节,都具体而微地表
现出黄氏高妙的文献技能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珍惜民族文
化遗产的思想感情。因此,著者在最后一章《“真个苏杭见闻广,艺林嘉话
遍天涯”——黄丕烈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中,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观点和
结论:

应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藏书家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这个群落大概因其职业
的关系,在思想上往往呈现一定的保守性,甚至不为当时人所理解。但由于其保存了人类
文明的精华,从长远观点来看,藏书家的这种保守性又具有了相当的积极意义,使得后人
在感念之余,意识到当初藏书家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蕴含了一种异于常人的巨大热情和清
醒冷静的科学精神。所以说,藏书家的思想,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千万个藏书家中的一分子,黄丕烈最大的特点在于严守家法,并予
以发扬光大。也就是说,是乾嘉时代崇汉复古的特殊风气造就了黄丕烈这样的人,而黄丕
烈反过来又对这种风气的盛行和传承,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各种理论一言以
蔽之,不外乎是考据学思想方法在藏书活动及有关学术研究上的翻版。一切为存古服务,
求古是为了存古书之形,求真是为了存古书之义,他的收藏古书、校勘古书、刊行古书,
都是为了保存古书,使之能以其原来的面貌长久流传。而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客观结果,就
是更多并且更真实地保存了我们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黄丕烈的可纪念性,即在于此。
《黄丕烈评传》也还存在若干宏观方面的不足,作为本书开篇部分的《乾

嘉学风的日夕浸润》一章,对于“乾嘉学术”这样一个历史大环境和文化大
背景的论述,以及苏州这个“藏书之乡”本身的文化磁性力的研讨,尚感不
足。末章中,著作者对于传主身后影响的叙述,虽然下了功夫,但也不是没
有可重笔增补的东西的。如现代上海藏书家、言言斋主人周越然在其《书书
书》一书中专有《黄氏五跋》一篇,谈其所经手收藏的“黄丕烈手跋之书,
共计五本”,他认为“黄荛圃之著名,半为校刻,半为题跋”,“余终好黄
氏之跋语,终以其言多趣味,近人情,且百读不厌也”。篇末并交待出他所
知道的黄氏遗书的五个流向。而以收藏“顾校黄钞”著称的清末民初常熟藏
书家丁祖荫(字初我,1871—1930),以及自陈“清朝的藏书家,我最佩服
的是两个人,一是吾乡丁丙,一是黄丕烈”的台湾历史文学作家高阳等诸如
此类的书人书事,均还不无可供《黄丕烈评传》增订之处。

读罢这部《黄丕烈评传》,感到著作者在书中还是发挥出了多年知识结
构和学术积累之所长,对于传主的生平、经历、业绩、贡献和影响各个方面,
都作出了比较恰如其分的评介,作者对于这位二百余年前的人物的文化感觉
和学术品位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全书行文颇为流畅,表述和阐论的结合
也颇为恰当,允是一部较为出色的清代学人评传。

(1997年7月 3日改定)


《书装书话》

自从辽宁教育出版社于1995 年春陆续上市《书趣文丛》以来,一个任谁
也没有料到的“书话热”悄悄地升温了。但如不是情有独钟的读书爱好者,
面对近年来这样集束式推出的“书话”作品,摸摸阮囊,是会有所犹豫的。
但由北京姜德明先生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正、续编是必须要及时购下的,
否则“悔之晚矣”。

近来有幸先期读到江苏出版界两位前辈洪帆、黎东先生合著的《书装书
话》(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出版)一书,深感在书话这个题目下还大有文
章可做。所谓“书装书话”,顾名思义,就是谈图书装帧艺术的书。谈图书
装帧艺术的书,这《书装书话》不是第一本,记得在书市上曾经瞻仰过大开
本的一部山西人民出版社印行的精美异常的关于中外图书装帧设计的书,美
轮美奂,可叹书价之高,使我只有“临渊羡鱼”的遗憾,而丝毫激发不出“退
而结网”的勇气。检视雁斋所藏此类图书,惟有余秉南先生编著的,也是大
16 开本的《世界书籍艺术流派》(花城出版社,1987 年版,98 页,全一册,
平装本,定价14 元)一书,在填补着我该类藏书中的“空白”。

而《书装书话》的结集出版,将填补我国书话家族中的另一个空白,这
是因为这部书是专门谈论图书装帧艺术的“色、香、味”的随笔集。这个“色、
香、味”的说法,可不是我的创造,而是江苏另一位资深出版家高斯先生在
读罢《书装书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