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纪战争-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的政治演说家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接任。他曾在利沃夫政府中担任军事部长。他所领导的政府的目标是再次参加反抗德国的战争,将敌人永远赶出俄国领土。他不断亲临前线,为士兵作充满激情的演讲,并得到他的同党以及民主立宪党成员对他的全力支持,但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部分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社会民主工党首先在彼得格勒,随后在其他一些主要城市建立“工人士兵协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和平。1905年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时期的前两位领袖,正在被流放的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和列夫·达维多维奇·布尤施泰因(托洛茨基)同意加入该协会或苏维埃。他们二人是于1905年发动政变被沙皇处以死刑后逃亡的。列宁在意大利住过较长时间,后逃到瑞士,托洛茨基在美国。在二人中,列宁在党内占有较高地位。他乘专列回到彼得格勒,在那里,列宁开始了他的政治活动,为报纸写文章,在工厂举行大会,积极参加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苏维埃会议。社会民主工党分为两派:孟什维克(少数派)和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列宁属其中)。列宁提倡暴力革命。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如下:立刻结束战争,解散杜马,由苏维埃选出的代表代替;土地和银行国有化;解散军队,由“人民民兵”来代替。1917年11月7日,列宁组织了对冬宫的进攻(按东正教日历为10月25日)。冬宫是政府所在地。巡洋舰“阿芙乐尔”号在冬宫附近停泊,苏维埃水兵几次开火,迫使站岗哨兵投降后进入冬宫。克伦斯基逃跑,列宁召开了全俄工人士兵会议,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停火”  1918  1918年2月10日,苏维埃俄国新任外交部长托洛茨基宣布,俄国认为战争已结束,开始遣散军队。但事实上,虽然托洛茨基宣布战争已结束,德国仍然在俄国革命开始时其停火的地方继续作战,此时,俄国为了使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免遭外敌入侵,不得不向敌人做出让步。3月3日,苏维埃共和国签署了布列斯特条约。这个新建立的国家接受了德国的所有条件: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红军撤离芬兰、乌克兰和爱沙尼亚。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以胜利者的身份签署了条约。德国高级指挥官现在可以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西线,它仍然有200个师、35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增派援兵前协约国拥有的军队数量。德国计划并实施了4次春季攻势。第一次是3月21日对皮卡第大区的进攻,旨在孤立英国远征部队,将其逐到海边。但这一计划遭到失败,其结果是德国损失惨重,并有9万名战俘落在敌人手中。第二次是4月9日在利斯河发动的进攻,这一次德国人比较成功,缓慢地进入了法国领土。第三次是在5月27日在苏瓦松和兰斯间发动的进攻,德国占领了历史名城舍曼代达姆岭,穿过埃纳河,到达马尔纳,在那里受阻。第四次进攻是在6月9日,德国人没能到达他们的目标贡比涅,这预示着德国的失败,在这里签署了停战协定。最后一次是7月15日德国部队对马尔纳和香槟地区的夏季攻击,但7月18日,战争期间被任命为协约国总司令的费迪南多·福煦元帅发动反击。由于美国连续快速地提供部队和设备支援而且大量使用坦克,使福煦能够发动连续反击。9月,他迫使德国退回到锡格弗莱德线,这是德国的最后防线。德军在那里停留了3天,没有发动反攻,直到11月11日(11月11日,在贡比涅签署停战协定)。22年后,也是贡比涅,希特勒洗雪这一天德国遭受的耻辱,迫使法国签字,向那里的德军投降。11月10日,停战协定签署的前一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国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几天前,11月4日,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议。随着查尔斯一世于11月11日逃往瑞典,奥匈帝国不复存在,奥地利也处于一片不满与混乱中。匈牙利利用这一机会宣布自己为独立国家。所有这些,标志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900多万人丧失了生命,其中大多数不到30岁。德国损失最严重,200万人死亡;俄国次之,170万人,法国130万人,奥匈帝国120万人,意大利68万人。还有千百万名士兵返回家园时肢体残废,或被芥子气毒瞎双眼,或受肺病的折磨,或患有精神病症,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已崩溃,他们的家庭只得到极少的战争补偿。在欧洲,建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纪念碑,纪念那些死去的人。凡尔登(法国)、雷丁帕格拉(意大利)、加利波利(土耳其)等一些地方建立了宏大的陵墓,但这些并没有对后代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第二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3)

  凡尔赛条约  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召开了和平会议。32个胜利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战败国被排除在外。在“受审”国中,由布罗克道夫率领的德国代表团被拒之门外,只能向内传递书面纸条。在那些“法官”中,号称有“四大人物”,他们是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法国的乔治·克列孟梭,英国的大卫·劳埃德·乔治和意大利的维托里奥·奥兰多,尽管意大利在会议讨论中没有表决权。首先,会议正式指控德国引发了战争:“协约国和与之联合的各国政府宣布,所有因德国及其同盟国的入侵而被迫参战的国家所遭受的一切损失和灾难,均由德国及其同盟国负责——德国也承认这一点。”要对战败国进行审判,并要求其作出赔偿,这一前提十分必要。胜利者们希望,这些赔偿能使德国至少42年保持贫穷——这一时期是允许德国分期赔偿战争欠款的时期。赔偿数量是个天文数字:2690亿马克用黄金支付,按下列方式分配:法国52%,英国22%,意大利10%,比利时和其他参战协约国各占8%。此外,德国还需上交所有1600吨以上的船只,上交所有煤矿开采的煤、农场饲养的牧群、被宰杀的动物以及所有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将在法国、大不列颠、日本(虽然日本没有站在协约国一边,但也对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一些贡献)之间分配。意大利曾被承诺将德国的殖民地分给它一些,这一次两手空空。此外,德国还将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波兹南、东普鲁士、梅梅尔(克莱佩达)、西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以及比利时边境的一些地区,这样,德国将失去13%的领土、10%的人口。此外,德国还要放弃但泽(宣布为开放城市),并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不得设防。部队被解散,军事力量削减到不超过10万人,被称为“国民保卫队”,不允许拥有坦克、潜艇或大口径大炮,永远不许由“总参谋长”指挥。几年后,阿道夫·希特勒完全不理会这次会议的所有条约。  虽然和平会议的准则是以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条”为基础的,但德国被迫签署的条款与其说是公正,倒不如说是报复。其中一条(永远也没有实施,但在二战结束后成功地被拿出来重新使用)提到,德国皇帝和他的将军们应当送交审判战争罪犯的国际法庭。威尔逊的和平主义呼吁一度得到采纳,在日内瓦建立了国联。国联成员国将永远不再采取战争手段解决分歧。建立国际劳动组织,委托其为劳工争取社会平等权利,创造人道主义的工作条件。很显然,世界范围内的工人革命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反思。1919年6月28日,萨拉热窝暗杀事件5年后,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接下来签署了其他四项国际条约,解决凡尔赛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后一项条约是1923年7月24日在洛桑签订的。在这些条约中,有一项要求奥地利——现在的奥地利共和国进行赔偿。奥地利军队将被限定在3万人,不得与德国联合(这说明了为什么1938年希特勒违抗凡尔赛条约,称德国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为“联合”)。意大利从奥地利获得的比预想得多(不仅获得了意大利的特伦特省,还获得了讲德语的南蒂罗尔州),但还不及重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得到的多;意大利不许瓜分伊斯的利亚及其首府阜姆。奥匈帝国将斯洛伐克归还布拉格,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斯尼亚归还南斯拉夫,将特兰西瓦尼亚归还罗马尼亚。因此,胜利国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和更令人关注的俄罗斯周围(芬兰、波罗的海各共和国和强大的波兰)建立了一系列缓冲国。奥斯曼帝国是四大帝国(土耳其、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中的最后一个被废除的国家,1922年,土耳其成立共和国,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任领袖。土耳其失去了大量领土,但没有交给有权掌握它的人(例如交给与协约国并肩作战,拿起武器反抗土耳其的阿拉伯人)。土耳其领土在大不列颠和法国之间分配。最后,罗登和多德卡尼斯群岛被分给意大利;塞浦路斯和埃及分给大不列颠;爱琴岛和土麦那分给希腊。遭到奥斯曼军队屠杀的亚美尼亚人民最终获得独立。


第二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波兰战争

  由于18世纪末产生的分裂,致使波兰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相残杀。波兰被三次分割,剩余部分被对其实行统治的三个帝国瓜分:沙皇、奥匈帝国和普鲁士。  其结果是,奥匈军队征召波兰南部(加利西亚)的加利西亚人;德国军队征召波兹南地区的年轻人;沙皇军队征召东部地区的波兰人。后来,这些身穿三种不同服装的年轻入伍者,在波兰志愿者从侧翼的掩护下,拿起武器,对抗古老的德国统治者。一支队伍是由移居伦敦的波兰人组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