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逐渐地,他变成了沉默的煤。但是,他的心没有死,他依然贮存着巨大
的能量,依然渴望燃烧。“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就是他如火如雷的呐
喊,他希望烧尽黑暗,迎来光明。这就是煤的形成的历史,是完全符合自然
规律的。但就是在这个形象中赋予了深沉的社会内容,诗人为分离着的事物
寻找着了形象的联系。于是煤就成为沧桑忧患的象征,就成为不甘沉沦和屈
辱的精神的象征,就成为自强不息的人格的象征。

艾青一出生就受到歧视,被父母所弃,青年时代被捕入狱,以后失业,
流浪。。长期过着一种漂泊而清苦的生活,然而他的心却始终是火热的,在
祖国多灾多难的年代,他始终是位出色的号手,为了唤醒民众而奋斗。诗人
本身就是一块煤。如果我们再回望1937 年的中华民族,此时,已到了生死存
亡的危急关头,黑暗包围了她,岩石压迫着她,侵略者屠杀着她。她还有生
的希望吗?《煤的对话》就以对话的形式回答了这个问题。诗人是在唤醒我
们的民族起来抗争,他在对民族寄以厚望,憧憬着这个苦难民族的光明的未
来。

煤的象征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我要燃烧!”任何人,
任何民族,都不可缺少这种精神。

(邵子华)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 年3 月

上海人生信念的象征

——《盼望》导读

《盼望》是一首精致凝练的抒情短诗。它构思新颖,剪裁精心,表达简
洁,意蕴深刻。与一般写海员的诗不同,《盼望》略去了人们常见的海轮鸣
笛升旗,螺旋桨搅动海水,船首犁开浪花等种种场景的描写,而仅仅选择了
海轮起锚开航和返航抛锚的两个瞬间。这首诗基本上就是由这两个瞬间所产
生的意象构成的:“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和“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前一个是视觉意象,后一个是听觉意象。因为轮船起
锚远航时,前甲板的水手要察看铁锚出水的情况,并用水龙头冲去锚链上的
泥沙;而抛锚时,水手只要松动起锚机铰盘,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
铁锚便沉入水底。由此可见,诗人观察的细致,剪裁安排的精心。浪花色彩
洁白,铁链声响脆爽,生动鲜明,颇具审美价值。结尾两句:“一个盼望出
发,一个盼望到达”,分别是对这两个意象的画龙点睛之笔。虽然点睛,却
仍然是含蓄的,而且和前面的两段构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意象整体,这个意象
整体,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可贵的生活经验。

诗中的两个海员,本应是生活中的海员的完整形象,“盼望出发”和“盼
望到达”是不同航程的不同目的,但都是海员执著的理想。“出发”是为了
“到达”,“到达”之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出发”。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
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生活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出发”和“到达”
中前进的,人生也正是在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追求的进程中发展的。起锚之
后,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喜欢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表
现出的是何等的勇气!抛锚之时,穿过了惊涛骇浪,胜利到达目的地,“最
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则掩饰不住战胜风浪的
欣慰和自豪。这里,虽然诗人只选取了“出发”和“到达”两个镜头,摄取
了两个有包孕的片刻,而省略了对浪峰波谷的海洋生活的正面描写和叙述,
但是,都充分显示了对这种搏击风浪生活的泰然而安详的自恃和自信,并且
正因为这样的摄取和省略而加浓了诗意。

诗中的海员,是诗人的化身,也是生活中强者的象征。面对生活的海洋,
在人生的航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海员,都会遇到恶风险浪。能够以自恃和


自信来对待生活海洋中风浪的人,不管是出发还是到达,他都会对未来充满
坚定的信念,他都能以乐观坦荡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对待风浪的袭击
和生活中的磨难。

艾青说:“我只是设法把我感受得最深的,用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且他的诗能做到物与意、情与理、实与虚的巧妙结合。1979 年的春天,艾
青率领诗人访问团到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参观访问,从海南岛的三亚、海口经
过广州到达上海。诗人们访问了码头、海轮,与海港工人、远洋船员进行了
座谈、采访,熟悉了海洋上的生活,结交了不少朋友。当诗歌访问团到达上
海后,《解放日报》发表了艾青的组诗,《盼望》就是其中的一首。诗人从
现实生活出发,从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的关注中,敏锐地捕捉住人们瞬间的
愿望,并把它推进升华为一种超越生活对象本身的更广阔、更深刻的思想感
情,并把对它的描述向着象征的层次推移,构成高于生活现象自身的带有一
定象征的意象。言此物而非此物,读者在“象征的森林”里感受、生发、联
想,从而获得丰富强烈的审美效果。艾青的这种艺术力量是他丰富多变的生
活历程的结晶,也是年龄增长而逐渐加深的美学趋向。曾经有一个时期,罪
恶的黑手死扼住他的喉咙,使他不能歌唱,甚至不能喘息。但是,在他经受
了长期严酷的考验之后,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依然在他坦荡的胸膛里跳动,
他依然是那么坦然,那么自信,那么热恋着生活。他的“盼望”依然葱笼。
他对世事,对艺术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观照,达到了大巧之朴、浓厚之淡
的胜境,于平淡中显示出对生活的朴实而执著的追求。《盼望》这首诗就是
他这种崇高的人品诗品的结晶。读着这样的诗,我们会从心底升腾起一种温
馨和力量,从而对生活的未来充满希望之情。

(邵子华)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一九四二年

春天在哪里?

——《春》导读

穆旦的诗作《春》,普遍的观点认为是一首情诗。但因其诗意更为含蓄
朦胧,不如其《诗八首》那样比较容易捕捉到诗人理性思索的要旨,因而这
首诗更多地呈现出多义性。

如果说“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是一种思春情绪的表露,那么诗人把
虚幻的爱的追求渲染得“多么美丽”;而“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20 岁的紧闭的身体”,则是抒发自己正值青春年华的骚动。但是,青
春已“被点燃”,“却无处归依”,依然沉溺在爱情的烦恼里。如此,则这
只是受爱情深深煎熬的诗人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宣泄。

但是,在此前曾经写过《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控诉》、《赞美》
等诗的穆旦,已经在呼唤“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他还笑着春
天的笑容——/当叛逆者穿过落叶之中”,“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那么,
这首《春》里,是不是也在传达着同样的信息呢?

《春》,诗意含蓄朦胧,但意境和色彩却显得十分明朗。“绿色的火焰”,
“反抗着土地”,“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
新的组合。”一扫由于受到很深的爱情折磨所带来的忧郁,而流露出追求春
天来临的热烈渴望。我们不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未来黎明的渴望、对明天光
明的企求吗?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这种渴望和企求,
不正是广大群众的心声吗?

穆旦属于内向型的诗人,十分重视内心的开掘,从内向外放射,寻找客
观对应物,蕴藉凝重,避免了概念化的弊病和无节制的放任感情的浪漫状态。
从艺术表现上把抒情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穆旦的诗意象丽密,热烈而又冷漠,厚重深沉,又朦胧晦涩,难以化开。
但很值得玩味。

(欧秀岚)

诗八首

穆旦



你的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的,我的。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的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理智的爱情永恒

——《诗八首》导读

穆旦晚年曾在一封信中这样评介自己的诗作:我写的东西自己觉得不够
诗意,即传统的诗意很少。这在我心中有时产生了怀疑。有时觉得抽象而枯
燥;有时又觉得这正是我所要的。要排除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
诗意,给诗以严肃而清晰的形象感觉。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回顾,其实正道
出了他早期诗作的奥秘。

诗人从1937 年到1948 年写的诗,大致有两类:一类写自我感情;一类
写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前一类诗,写忧郁的青春,也写憧憬着的色彩缤纷的
希望,但往往呈现出理性的色彩。

著名的《诗八首》是爱情组诗。但绝不像浪漫主义诗人把它写得那么浓
烈,也不如象征主义诗人把它写得那么冷漠。确有渴望,但诗人似乎在极力
压抑自己;确在追求,但诗人似乎更多的是理智的思考。这首诗留给我们的
不再是那枝节的精美,而是它的哲学高度,个人爱情经历与宇宙万物的关联。

在《诗八首》之一中,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