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明的故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许多科学家们未能注意或未经确定的诸多力量在发生作用。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从生物出现以来就在进行的自然选择,因为这是关于生物的一项根本事实。    
    过去的许多科学家思考过生物起源的问题,而他们的见解也很有趣味。可是关于生物是如何起源的,现在的人们也没有明确的知识和使人信服的推测。但几乎所有的权威学者都一致认为,生物大概是发源自某处温煦的阳光照晒下的浅浅的微咸的水下软泥或沙地之上,然后,随着海水潮汐又播撒到海岸和大海的深处。    
    在初期的世界上,潮流的运动相当强烈。在海岸边上,有着众多的生命存在。但它们往往被波浪打到岸上晒干,或者被冲进大海深处,因为缺乏空气、阳光而死去。这种生存环境促使生物向着生根固定的方向发展,也促使某些个体形成外壳以免被迅速晒干。从很早很早的时期,生物体是依靠对味道的敏感而寻找食物的;同时,早期生物对光线的敏感也使得它们离开黑暗的深海与洞穴,或者从过度明亮而充满危险的浅滩上逃离出去。    
    早期生物身上的甲壳,与其说是为了抵御外敌,还不如说是为了防止干燥。但牙齿与爪子则在极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第三部分:鱼类时代早期的鱼类

    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早期海蝎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类动物都是生物界的霸王。之后——许多地质学家认为是在5亿年以前的志留纪,地球上出现了更强大,并且具备眼、齿、游泳能力的新型生物。这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是最早的鱼类。    
    在泥盆纪时期,鱼类大量增加,这从当时的岩层化石中可以看出。由于这一时期鱼类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所以在岩石记录上这一时期被称为鱼类时代。如今,这些鱼类中的绝大部分都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根据地质学家的描述,这些远古的鱼类与今日的鲨鱼相似。它们在水中横冲直撞,有时跃入空中,有时在海藻间穿行,它们互相追逐,弱肉强食,给大海里增添了不少生机。若以今日的标准来看,这些鱼类并不算巨大,长度达到八九十厘米以上的就已经很少了。当然,也有例外,有一种古代鱼类长达6米。    
    我们无法从地质学上获知任何关于这些鱼类的始祖的知识。这些鱼类与在他们以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动物学家虽然对它们的祖先做了很有趣的考察,不过大多是通过对它们现存亲属的卵的进化及其他一些资料的考察来作出结论的。很明显,脊椎动物的祖先是软体动物,极有可能就是在嘴巴周围或附近首先长出牙齿般硬物的小型的水生动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覆盖了上下颚,并且从嘴边开始长满了布满全身的齿状鳞。当地质学的记录之中出现这一类齿状鳞的时候,鱼类也就从过去隐晦的黑暗里跃现到光明之中,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出现在地质记录之中。壳凝固以后,地球表面就渐渐冷却下去了。事实上,在经过数次严寒冷却之后,地壳内部的温度才不再对地表的温度发生影响。即便是在无生代,也到处都有冰雪肆虐的冰河时代的痕迹。在鱼类时代的末期,出现了广阔的浅滩及海湾,各种生物经过这些地区逐渐转移到陆地上来。无可置疑,在这之前,这个时代里大量出现的生物都已经经历了数千万年的进化和发展。如今,这些生物终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无疑,植物先于动物登上陆地,不过,其间相隔的时间可能很短。植物登陆所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一个经久耐用的“支架”,以便在有浮力的水退后支撑叶子使其朝向日光;第二个问题是解决从位于植物组织下面的湿地获取水分的困难,因为此时水已经不再在就近之处。这两个问题,因木质组织的发达而告解决,木质组织不仅成为支架,并且也承担起输送水分的任务。岩石记录证明了这一点。人们所发现的这一时代的化石中突然充满了多种多样的木质湿地植物,它们体积很大,其中多数为寄生于树木上的苔状植物、木质蕨类,以及巨型木贼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有很多动物从水里爬了出来,比如有蜈蚣,也有最早的原生昆虫,还有古代的鲎鱼和海蝎的近亲动物——它们成为最早的蜘蛛和陆地蝎。不久,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地球早期的昆虫中,有些体积极其庞大。有一种古代蜻蜓,翅膀张开以后居然有70厘米。    
    这些新型的动物运用种种不同方法使自己适应直接呼吸空气。在动物登陆之前,所有动物都是依靠呼吸溶在水中的空气而存活的。如今的动物们已经发展出种种补充自己所需要的水分的能力。时至今天,如果人类的肺脏完全干燥,便会立即窒息而死,因为只有当人的肺脏表面保持湿润时,空气才能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动物获得这种适应呼吸游离空气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某一器官的进化,使其覆盖住原有的鳃,以防止水分蒸发;二是在自己身体内部进化出由液体分泌物保持湿润的管状器官,或者是其他新的呼吸器官。脊椎动物的始祖——鱼类用以呼吸的鳃无法在陆地上呼吸,动物的呼吸器官因此而产生了分化,其中之一是鱼鳔,另一种是后来才进化成的深藏于动物体内的肺。两栖动物,比如蛙或蝾螈等,在水中生活时用鳃呼吸,但在长期的进化中,在它们的咽喉附近产生了一个囊状物——即肺脏,从而承担了它们在陆地上时的呼吸任务。继而,它们的鳃开始萎缩退化,鳃裂孔也消失了,但有一个鳃裂孔演变为耳及鼓膜的通道。这种动物此后虽然只能在空气中生活,不过为了产卵、繁殖,它们还是必需回到水边去。    
    


第四部分:沼泽与爬行动物时代早期的爬行动物

    沼泽时期,所有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都属于两栖类。这些动物几乎都与现在的蝾螈长得很相像,不过其中有些动物的躯体要大得多。它们虽然已经属于陆栖动物了,但仍然必需居住在湿润的沼泽地带或其附近地区。另外,这一时代的大型树木就其习性而言,毫无例外地都带有两栖的特点。当时的树木必需把胞子掉落在水中才能发芽、生长,而不像今天的树木,只要将种子掉落地面上靠雨露的滋润即能发芽。    
    为了在空气中生存,生物产生了复杂而令人惊异的适应性,比较解剖学是专门研究这方面学问的科学。一切生物,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最早都是水栖生物。虽然它们已经经过了千千万万年的进化,但都还或多或少的保留着某些水栖生物的痕迹。比如,虽然包含人类在内的一切脊椎动物要比鱼类高级得多,但在其发育过程中,通常是在处于卵的阶段或者在出生以前,均具有鳃裂孔的阶段。再比如,鱼类的眼睛裸露在水中从而保持了湿润,而更高等的动物则靠分泌水分的眼帘和泪腺保持眼睛不致干燥。还有,因为在空气中音响的振动较弱,所以高级动物进化出了耳膜。其实,不仅如此,生物进化到今天,其所有器官都有类似的变形与适应。    
    石炭纪两栖类时代,也就是生物待在沼地、海湾等低洼地的时代。生物的分布领域已经扩大了,然而丘陵和高地则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生物虽已学会了呼吸空气,而其生存的根据地则仍在水中,并且为了繁殖,所有这一时代的生物都必需回归到水中。动植物的一切根本形态在那寒冷的时代里已经萌生,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里,它们还不够繁荣而已。    
    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过去了,无数次的地壳运动,地球轨道的变化,轨道倾斜的增减等因素交互作用,造成了长期且范围极广的温暖状态。后世的科学家猜测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两亿年之久,并称之为中生代,以与以前的古生代、无生代(共计14亿年),以及介乎其末尾与现代之间的新生代区别。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这是因为这一时期里爬行动物盛行,从而有此称谓。大约距今8千万年前,中生代始告结束。    
    在今天的地球上,爬行动物已经很少了,而且分布地区也很有限。然而,与那些曾在石炭纪时代统治世界的两栖类动物的后代相比,当今世上的爬行动物还是要多得多。现在最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蛇、海龟、龟、鳄鱼、蜥蜴等,它们毫无例外地都需要终年温暖,寒冷是它们最大的敌人。据此推断,中生代的一切爬行动物可能都具有这一特点。它们是生活在温室植物中的温室动物,经受不了霜雪的严寒。不过,此时的地球上至少已经出现了真正能够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中生存的动植物了,它们与曾经制造地球上的生物全盛期的沼泽动植物迥然不同。    
    中生代时期,现在我们所知的一切种类的爬行动物,如大海龟、龟、巨鳄,以及众多的蜥蜴、蛇等,其数目比今日要多得多。此外,还有很多今日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的奇异动物。其中之一被称为恐龙的动物有着极其繁多的品种。当时植物生存的领域已扩展到平坦的低地,芦苇、羊齿丛是最常见的低地植物。很多草食性爬行动物都以这些植物的嫩芽为食,它们的躯体之大,在中生代达到了颠峰。地球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比它们更大的陆栖动物,也许只有海里的鲸鱼可与它们相提并论。例如,有一种被称为梁龙的恐龙,从鼻尖到尾端长达26米;巨龙则更大,足足有30米长。即便如此,还是有以这些巨型怪兽为食的肉食恐龙,它们的体格与它们的猎物差不多。其中之一是霸王龙,在许多著作里都被描写成凶猛而可怕的、空前绝后的爬行动物。    
    当这些巨无霸动物在中生代的丛林里觅食和相互追逐的时候,另外一种如今已绝种的爬行动物正用它们那发达的蝙蝠状的前肢在追捕昆虫。它们最初只能跳跃,后来终于能够利用风与空气,在林木枝桠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