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理体制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存在的现实,要消除存在于各行政区域之间的无形壁垒,真正做到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应该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华民的理由是,一方面,基于国家的利益,中央政府要求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国际的压力——全球自由化贸易体系和自由资本流动的机制,必然要求进入中国市场的自由选择权;此外,中国的企业家也在发展,要求市场畅通流动以实现一体化的力量会越来越大。(记者杨瑞法丁琳)
第一部分 激活之长三角趋势第4节 [焦点]浙江新观察(1)
温州经济怯步——“温州模式”即将没落?
温州,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奇迹,一个被海内外媒体不间断追逐的沿海山城,曾让多少人为之喝彩、为之鼓吹。而当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先发地的“温州模式”大红大紫的烟尘慢慢消退时,最近,温州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这次关注对温州却不是利好的消息……
这次诱发人们关注温州的不是温州飞速发展的奇迹,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温州老板神奇的创业故事,而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不断下滑。
2003年上半年温州GDP增长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二的位置,七八月更是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一位;工业产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四项经济指标上半年也排倒数第一。
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温州模式”25年后将消失。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温州怎么了?
1.
产业缺失,温州无缘重化工业提速
2003年,我国经济越过了拐点,开始了新一轮的飞速发展。这一次,发达地区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工业化时期。
在浙江,以宁波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和以杭州为代表的IT等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让人注目,也使这两地的发展速度持续高涨。“轻工消费品为主的结构,是导致温州工业与全省出现反差的主要原因”。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向记者坦言。分析浙江省的工业运行轨迹不难发现,2003年来在重化工业高增长的带动下,全省工业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轨道,而占温州工业比重近四成的电气机械、服装鞋帽、皮革毛皮羽绒等行业产值增长却明显放慢。
温州除了轻工业,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几乎是零。当然这次以重化工业为龙头的经济腾飞,温州只能与其失之交臂了。由于产业的结构性缺失,导致温州因没有重化工业提速的支撑而显得发展速度在省内相对缓慢。
2.
资本与企业外流,本土“血阻”
近几年,温州在省外的投资行为迅猛高涨,其资金数量之多,投资行为之众,扩张领域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山东在温州招商,一周就达136亿;在东北,目前已有76亿温州资本投放;一个月内,浙江老板在苏州投资就达35亿元人民币。由温州的一些民企组建的“温州财团”,以1000亿的资本在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攻城略地”。自1995年以来,温州一地已有千亿民资流向外省市。
为何温州民资大量外流呢?
在温州地区听到民企抱怨最多的是土地太少、太贵;人才太少、太难招。这是温州民资与民企外流的最初动因。“土地是这儿的稀缺资源,温州人均耕地仅有3分多一点。”温州市政策研究室研究者一语中的。
相关资料显示,工业用地的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在温州越来越尖锐。如在瑞安,2002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在1万亩左右,但用地指标只有1500亩。温州的郊县甚至镇上的土地现在每亩价格很多都达到了25万左右,价格远远超过上海郊区及苏南的地价。无奈之中,温州不少中小企业主纷纷把目光投向既有土地资源又有优惠政策的外省。
人才匮乏是制约温州民企特别是大企业发展、导致企业外迁的另一重要原因。浙江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高校总体质量都远不如上海、江苏,而外地及海外的人才大多受制于温州高得惊人的房价以及偏于一隅的位置,大多不敢来、不愿来,从而导致温州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短缺。
其次,进入21世纪,众多温州民企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进入第二轮的快速扩张期。一向善赚全国钱的温州人,在二次创业中,兴起了新一轮的对外投资的热潮。不少经济专家认为,温州民资与企业的外流,是企业在更大范围里参与市场竞争、优化配置全国甚至全球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行为。
再次是温州人向来有流动经商习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外流动与拓展的步伐。温州人只要能赚钱,哪里都愿意去。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少有一半的温州商人外出经过商。另外,随着民企二次创业的进一步深化,已经形成了从温州人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的阶梯式推进的局面。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众多温州民企是整体外迁,有记者调查显示,温州的外迁企业光有一定知名度的有1000多家,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250家左右。这样的外移显然对温州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这样不但是资本增量的外移,存量也将随之而去。
12/13
温州的民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很少,如果民企和民资为了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西迁,或到上海、北京等地寻求产业升级,长时间浩浩荡荡的外迁,久而久之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急剧萎缩。同时还会造成温州本地资本短缺与血阻,缺乏足够的资本发展新经济;再加上温州本地新经济如高技术产业又是短腿,这样,必然造成温州经济的空档,导致经济速度减缓。
第一部分 激活之长三角趋势第5节 [焦点]浙江新观察(2)
3.
产业套牢与“代际锁定”的困局
温州一直以来是以轻工业为绝对主导的产业格局。温州拥有“中国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等19个“国”字号的产业。温州市委、市政府为此制定了“国际性轻工城”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虽然轻工业成就了温州,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轻工业在温州的绝对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温州的发展,形成了温州当今的产业定局,使温州无法顺利地进行产业升级与调整。近10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服装、打火机等。
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认为,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中,由于温州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从事市场交换活动,同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起步和发展阶段,通过人格化交易方式(在亲戚朋友等熟人间的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一旦这一方式被确立,就会产生惯性和路径依赖,造成“代际锁定”,即一代又一代产业格局与交易方式的固化。
史教授认为,这种“代际锁定”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异常缓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的产业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以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上,即使在温州的第二代企业家中,大多依然从事同样的行业。随着各地民营化改革的推进,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产业不能及时升级,产业结构难以调整,使得温州不得不沿袭传统的产业布局,从而导致经济速度的下滑。
4.
外资为何不来温州?
作为沿海开放14个城市之一,温州的外资引进步伐极其缓慢,温州极少有温州以外的人来创办和经营企业,温州的“外企”基本是持外国护照的温州人的企业。至今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家在温州投资,温州外资为何几乎为零呢?
“温州人做生意精明,你在外面都这么精明,人家谁还敢到你的大本营来做生意呢?”温州市统计局综合处处长李国洪如是说。
其实,温州外资少得可怜,与温州的产业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温州的产业布局仍以轻工业为绝对主导。温州的轻工业不但在中国异常的发达,如温州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钮扣、合成革、小电器产品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0%、80%、70%、60%,在国际市场上温州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是高得惊人。美国人所穿的四双鞋中,就有一双是温州产的。温州的金属打火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业已达到60%以上。
轻工业的异常发达,使国外的轻工业企业很难超越温州,更不可能到温州来投资了。而温州产业结构的固化,没有其他类型的产业,则使其缺乏吸引非轻工业外资企业落户的产业对接的基础。再加上,人才的匮乏,土地成本高于其他地区,最终使得外资很难落户温州。
此外,由于温州民间资本的富有,也使得一些温州人和当地官员认为,引不引外资无所谓,反正自己不缺资本。城市化的相对滞后,加上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山区为主的地理条件,导致温州在企业的引进与走出上存在着进少出多乃至只出不进的巨大“逆差”。温州1998年才通铁路,高速公路至今未全境贯通,土地资源又极其稀缺,在引进外资上自然竞争不过沿海其他开放城市。
史晋川教授认为,温州市政府跟当地民营企业走得比较近,使得外来企业特别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