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坚持一会-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回单位以后,不像过去那样和她生闷气了,主动找她谈心,并十分感谢她帮我做的工作。她一惊,说道:“我发现你好像变了一个人。”    
    以后她加班赶报表时,我也主动提出帮她的忙。    
    再后来,遇到我再有什么急事不能按时办的,她都没有怨言地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了。    
    原来一直让领导很头疼不好划分的工作,现在我们都能自己协调了。    
        人们奇怪之余,问她怎么回事?    
    她的嘴角漾起了甜甜的笑意,说:    
    “人就图个愿意!”    
    这句话,我想我要记一辈子。我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也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几天来我一直为没能评上中级职称而苦恼。这已经是第二次没评上职称了,第一次我还觉得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人都没有那么顺利,可第二次怎么还……听说就我一个人没过,我工作够努力了,领导平时也认为我专业可以啊,怎么关键时刻领导就不帮我说说话?难道我没有什么工作业绩、论文写得不理想?越想越头痛,越想越对自己没信心,越想越恼火那些评职称的人……    
    “妈妈,给我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故事。”儿子抱着一本《成语故事》过来,打断了我的思路。    
    看到儿子童稚的脸盘,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许多。    
    我跟他绘声绘色地描述:    
    “从前有一个住在边疆的老爷爷,有一天,他的一匹老马丢了,他的邻居们都同情他:哎呀,你怎么这么倒霉?可老爷爷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不久,老爷爷的马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小马。这个时候邻居们又羡慕他:哎呀,你真有福气!可老爷爷说,这不一定是好事呢!”我顿了顿,儿子左手托着腮帮全神贯注地听着。    
    我问了一下儿子,你猜后来怎么样?儿子想了想说,是不是又变成坏事啦?“对了!”我接着说,“老爷爷的儿子骑马摔伤了腿,这个时候,他的邻居们又都同情地说:哎呀,你怎么这么倒霉?可老爷爷说,也许是一件好事呢!再后来,还真如老爷爷说的,坏事变好事。当时边疆要打仗,要征兵,很多士兵都死在了战场上,老爷爷的儿子因为腿伤就没有被叫去打仗,他活了下来。”    
    故事讲完了,儿子还在回味着。    
    我问儿子,这个故事听完了,有什么想法。儿子说:不要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人家说的也不一定对,有些事情人家说是坏事,并不一定是坏事。    
    对呀,很多事是可以转变的,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一味地悲观。    
    我想起评职称的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提醒了我,表面上的坏事会不会是一件好事呢?    
    有什么好处呢?没评上职称,说明能力不行,该享受的待遇没法享受……还说是好事,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    
    不,不,是要辩证地看,我不停地提醒自己,换一个角度看,总能挖出点什么好处来吧。    
    真像丈夫说的因为我不会来事?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你做得再好,领导不认可,那也是白搭。    
    这么说这次没评上,能让我意识到人际关系方面的欠缺,也可以算是一种收获吧。还有什么好处?对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只要一个人精神不垮,就会越挫越勇的。    
    正因为两次评职称失利,使我开始挖掘人际关系的真正内涵,学会了在工作中赏识领导赏识同事,并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    
    后来,等我第三次评上职称时,我已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了。    
    也正因我评职称比别人艰难,才使我渐渐练就了一种从逆境中寻找光明的思维方式,磨炼了我的韧劲。    
    其实生活中,真正的烦恼又有多少呢?如果能在每次失去中看到得到的,人生便是升华而不是坠落,这是善待生命的一个原则。    
    记得萧伯纳说过:智慧不与经验的多寡成比例,而与对经验的领悟程度成比例。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别怕,你自己能买票

    别怕,你自己能买票    
    一天,我读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打鱼技术很高超,他为了让儿子学到他的高超本领,便手把手地教儿子,包括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情形,都一五一十事无巨细地给予指导。渔夫心想这回该放心了,可是,他儿子打鱼的本领竟不如那些比自己逊色得多的渔夫们的孩子。这位渔夫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一位老者告诉他:正因为你什么都教给了孩子,使得他少了错误的体验,他不能从错误中发现、感悟和学习新知识,而只能是机械地模仿,怎么会有长足的进步呢?    
    这个故事启发了我:成长需要体验,成长需要过程。其实,有些事本身并不难,而是做这件事的人,把它想得很难。只要突破第一步,那么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儿子两岁多了,挺内向的,有人提醒我是因为他和老人呆的时间长,且和外界接触得少,我认为挺有道理的,所以尽量抽空带他出去玩。    
    一次和丈夫带他去柳侯公园,他提出要坐“猴子抬轿子”,我想练练他的胆量,就试着让他买票:“别怕,你自己能买票。”    
    他摇了摇头,一副很委屈的模样。    
    “别怕,你把钱交给阿姨,阿姨就给你票了!”我继续鼓励。可儿子还是犹豫不决。    
    “如果你不自己买的话,今天你就别玩了,你自己决定吧。”我想“逼”他,以我自己的经历,人有时候是要“逼”的。    
    丈夫看到儿子为难的样子,实在于心不忍:“咳,他还那么小!”说完,径直去买了票回来。    
    我真后悔事先没有和丈夫商量,不然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了。    
    儿子玩回来又提出要开赛车,还没等我开口,儿子竟提出想自己去买票试试。我心中窃喜,丈夫则吃了一惊。    
    儿子接过我递给他的钱,鼓足勇气,走到售票处,怯生生地说:“阿姨,我要一张开赛车的票。”    
    那声音小得只有我这个做母亲的才能听到,幸亏那窗口只有赛车一个活动内容,售票阿姨接过钱,麻利地撕了张票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票,兴奋得像过节,他得意地向我们扬了扬手中的票,飞快地向赛车场跑去,我和丈夫会心一笑。    
    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他都主动去买票。随着买票次数的增加,他的音量也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自信,后来发展到见了认识的阿姨叔叔都主动打招呼,还到小朋友家做客或是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了。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好像人家没有个性一样

    好像人家没有个性一样    
    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位父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根本。几乎每一位父母头脑中都有一个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蓝图和计划: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有的想成为文学家,有的想成为外交家,还有的想成为画家、音乐家、企业家等等。    
    我记得在孩子两岁半刚进幼儿园时,听说画画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正巧幼儿园新开办一个美术班,我就送他去画画。老师夸他不像其他孩子在课堂上跑来跑去,坐得住,且学得挺认真的,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没料到,还没上几节课,儿子就不肯上幼儿园了。细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儿子对画画课已经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上幼儿园可以,但怎么也不肯再去上那个美术班。    
    晚上吃饭的时候,丈夫夹起一块猪蹄放到儿子碗里,关切地说:    
    “楠楠,快吃,这个很好吃的,又有营养。”    
    儿子不但不领情,还反驳丈夫:    
    “哦,你喜欢吃,我就一定要吃啊?我喜欢吃,我自己不会夹?好像人家没有个性一样,什么都要听你的。”    
    丈夫乐了:“嗨,楠楠,你也知道什么叫个性啊?”    
    儿子回击:“就你懂!”    
    丈夫和儿子的对话提醒了我。    
    是啊,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本来就五颜六色、多姿多彩,孩子对未来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的,可我们总以为孩子永远是孩子,总以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其实在很多时候,他们是不得不看着我们做傻事罢了。    
    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分析儿子的特点。的确,儿子遗传了我和丈夫各方面的禀赋,如丈夫的音乐、运动天赋及空间想像力,我的语言天赋和对自己及他人的认知能力。可我们两人都不喜欢画画,我怎么能让孩子去学他根本没有兴趣或许也没有天赋的技能呢?    
    我想起自己文理分科时,因为在那个年代学理科是聪明的体现,我为了这份虚荣选了理科,天晓得我学起来有多吃力,精神都快崩溃了,可就是放不下面子去学文科。而后考了一所很不满意的学校,学了一个不喜欢的道桥专业,在人们的羡慕中分配了工作,拼死拼活考了一个全国造价工程师。可我至今还是一个看图盲,看一张施工立体图,每投一次标,甚至完成一次小小的工程结算工作,都要发动大批人马来帮忙,直把我折腾得够呛。    
    可我要是揣摩人的心理或是评判某人的性格、品质之类就不同了,有些根本不用学,一眼看过去我心里就有数了,十多年后都不会走眼。    
    走了十多年的弯路,现在才知道自己最想干的,我怎么能让儿子重蹈覆辙呢?    
    斯蒂文森说得好:成为你自己和成为你所能发展的自己,乃是生命的惟一目标。    
    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画家蔡志忠有一个形象比喻,他说:为什么不让孩子随着自己性情成长呢?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