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地-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简出。平日少交游,远官吏,杜奢华,尚节俭,自己住着祖上留下的深宅,并不像一般人那样觉得理直气壮。他的居室的门上的铭文是“出畏之,入惧之”,终日兢兢业业。
  柳益生去世之后,柳家早已脱离盐业。柳树青从父亲手里继承了大量土地,他却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过着平静的、富裕的生活,他渴望进取。除去继承祖训学而不仕之外,柳树青与父亲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他采取陈明远的建议,先在镇上开了个祥瑞绸缎局,经营丝绸生意,生意做得旺盛,次年在东安县建了个分号,生意越做越兴旺。三年之后,他的绸缎生意做到了扬州,五年便在上海开了更大的绸缎局,仍然叫祥瑞。资金积累很快,柳树青凭借雄厚的资本,又办起了祥瑞钱庄,同样是由镇上到县里,又由县里到扬州,由扬州到上海,开办了四个钱庄,柳树青任用可靠人管理,自己却闲在家里读书习字,弄琴观画。柳家家学渊博,自幼熟读经史,涉猎老庄之道、诸子百家、天文卜筮无所不通,尤其喜爱文玩古董,名人字画。收藏既富,鉴赏亦精。年深日久,积累了渊博的鉴赏学问。举凡文玩、字画、碑帖的真伪、断代,传承,无不通晓。柳树青为人豁朗大度,喜欢交朋友,仗义疏财,愿意布施,经常做些公益事业,如修桥补路,出资办学。他做这些事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真心行善,或者说为了消灾祈福。




第一章小桥(2)



  柳树青家产丰厚,生意兴隆,生活安定,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如意事。其实不然,他最大的遗憾是已经接近不惑之年,还没有一个儿子。
  妻子胡氏较他小三岁。一连怀孕三次,三次流产,这期间不断请名医诊治,每次怀胎,不知用过多少保胎药,却保不住胎儿。有过三次这样的经历,胡氏夫人自觉有愧,不住啼哭。柳树青好言相劝:“夫人不要悲伤,好好保养身体要紧。”胡氏虽然止了哭声,心里终是难过,自认命中注定,没有子嗣。又怕柳树青纳妾,便试探地说:
  “妾身命薄,不能为柳家生下一男半女,请老爷再说一房,以续香烟。”
  柳树青道:“夫人不要再说这话,我柳家世代都不纳妾,我柳树青也决不违反祖训。有儿无儿皆是天命,不必多虑,请夫人保养身体要紧。”
  柳树青虽然劝慰妻子,却是忧心忡忡。因为这毕竟是传宗接代的大事,他看到自己的老母亲,每天烧香磕头,心中更加焦虑。柳树青无心经营,生意上的事,全交给掌柜陈明远。自己在家闲居。有时,到艺芸堂欣赏书画珍品,有时到书房翻翻闲书。柳家藏书丰富,什么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小说稗史、农工医卜无所不有。一日,偶然看到一本康熙年刻印的《妇科摘录》,其中有一剂保胎药叫磐石保胎汤,随手将药方抄录下来。于第二年四月,胡氏身怀有孕,柳树青见妻子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忽然想起了那付磐石保胎汤。忙叫人到药房抓了药,亲自给夫人煎药。夫人吃下磐石保胎汤之后,觉得身体内部似乎有所变化,这期间,柳树青终日战战兢兢,一直到次年二月,胡氏生了个女孩。
  柳树青四十一岁那年,夫人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柳屏山。因为柳家四世单传,喜生贵子,夫人主张在满月时庆贺一番,柳树青却主张不要过分张扬,只宴请了直系亲属,以示庆贺。
  柳屏山自幼聪明过人,三岁时,胡氏便教他识字,柳树青闲暇时间也教他背诗。八岁时,送到东篱学院读书。
  东篱书院是柳树青出资,在镇上办的一个学堂,学堂的位置在小镇正南,倚山傍水,西面是一片小树林,南面是青山,东面是澄明的小河。当初唯恐学童去河边玩耍,在学院与小河之间,夹了一道竹篱,因而,学院便叫“东篱学院”。在学堂的院内,建了一个三层的藏书楼,内藏图书十万卷。学堂建成之后,须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饱学先生任教。柳树青想起了何寄尘先生。
  何先生今年五十七岁,他三十岁就进了学,却屡试不第,做了半辈子老秀才。他每次落榜,全无悲伤凄苦之状,只是淡淡地一笑。也不咒骂考官瞎眼,不懂得文章;也不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让那些无才的小子得势金榜提名。只是静下心来读书,等待下次再考。何先生博览群书,深谙孔孟之道,对理学研究犹为精深,自认可继程朱之道统。何先生虽然学问渊博,无奈命运多舛,七次赴省乡试,终于没有中举,留得终生遗憾。何先生以品德端方见称于世,凡事特立独行,举止与众不同。凡是那些善于逢迎,办事圆滑之人,何先生都视为小人,深恶痛绝之。他日常的用品也有意无意地注重方正。比如手杖,别人用的竹杖皆圆,何先生用邛竹为杖,是为方杖。何先生用的砚也是方砚,笔筒也是方笔筒。总之,何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个性的人。柳树青想请他到学堂任教,又怕何先生不肯来。
  柳树青抱着试探的心情亲自到何家拜访,何先生家远离小镇,孤零零的三间茅舍,外围竹篱柴门,小屋门对远山,窗临园圃。门上有一块匾额,是何先生手书:读梅轩。一进何家小屋,给人淡泊高雅的感觉。室内窗明几净,窗下方桌上,放置文房四宝。二人叙礼,何先生请柳树青坐下,窗子开着,柳青山向窗外望去,只见窗外数十步外,有老梅数株,姿态各异,令人百看不厌,柳青山这才明白了读梅轩的含义,心中赞叹不已。
  何先生献上茶,问道:
  “柳先生亲到寒舍,有何见教?”
  柳树青说:
  “鄙人欲建一个学堂,请先生执教,先生万勿推辞。”
  何先生说:“鄙人才疏学浅,恐难胜任。”
  柳树青说出自己打算,何先生点头称赞道:“先生此举,造福桑梓,以启后贤。对学子一视同仁,不以远遗,不以己私,真义举也!不才愿意效劳。”
  “谢谢何先生。”
  当日柳树青与何先生商量,镇上无论谁家子弟,只要愿意上学的,经过何先生考试,凡考试合格者,都可以免费学习。因何先生要求严格,所以学院的学生并不多。
  东篱学院共有二十余名学生,柳屏山从七岁起,进入东篱学院学习。进学院那天,先拜至圣先师孔夫子灵位,然后给先生磕头。何先生讲学,满口全是之乎者也,什么“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什么“不是天理,便是人欲,无人欲即皆天理。”什么“存天理,灭人欲”柳屏山对何先生的这一套早已厌烦,于是就想尽办法淘气。经常和柳屏山在一起玩耍的叫同窗叫祝伯孚。
  东篱学院距离玉桥镇三里远,柳树青每天都要步行到学堂,晚上,再走回家去。




第一章小桥(3)



  玉桥镇本来是个古镇,这里人口密集,共有户籍三千。镇上土地平坦,有四条小河由西向东,几乎平行着穿镇而过,居民枕河而建的小楼和平房,高低错落,组成五条街道。窄窄的街道一律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之间有石桥连通。小镇中街为商业繁华之地,枕河的店铺,鳞次栉比,有丝绸店、布匹店、粮米店、酱园、肉铺和茶叶店,还有文具店、洗染店,瓷器店、胭脂店和点心铺。当然还有茶楼和酒店。街道的东西两边还有住户。小镇的南街比较清净,居住的或是官宦人家,或是富商大贾,柳家的正门在南街的西边,门前河流宽阔清澈,自家有个开阔的码头,一律由青石垒砌的驳岸,近水台阶也是青石砌就,上岸,便是柳家的大门。大门向阳,门洞并不宽广,却很深邃,进了门一直向北伸延,深远而又宽阔,通过水阁跨过四道小河,一直到镇北的小清河,柳家后门,又是一个不小的码头,由此乘船逆流而上,可达扬州。顺河流东下,行三十里到达县城,由县城经运河,或走官道皆可通达上海。东安县是个富庶的县治,物产丰饶,人口密集,水陆交通发达,河渠密如蛛网,将它周围肥沃的土地切割成块块麦田、豆地和桑园。玉桥镇在东安县的东北方。
  故事就发生在玉桥镇。这天上午,骤雨初歇,天空中没有一丝白云。明媚的阳光下,物体和阴影对比强烈,临水小楼,泊岸蓬船,在清澈的空间鲜明凸现,雨水洗过的树丛,绿得鲜艳,掩映在树丛中的白色石桥,在阳光下闪着光辉。浓荫深处,呈墨绿色的河水显得更加幽深,有几只红掌白鹅在水中嬉戏游弋。清澈的河水被划出圈圈涟漪。
  突然,从柳家宅门传出一阵叫喊,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临街的大门里冲出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惊恐地奔跑,一位四十左右的绅士跟在后面,紧追不舍,那孩子便是柳屏山,正遭到他父亲柳树青的追打。柳树青的后面是仆人柳忠,不住声的高声叫喊:
  “老爷息怒,老爷息怒!”
  柳树青不理睬柳忠,一边追赶,一边大骂:
  “你给我站住!”
  原来这天,柳树青忽然心血来潮,想起了老朋友吴俊卿先生。自然想到吴先生给他刻的水晶印章。吴昌硕是著名大书画家,大篆刻家先生字苍石,一字昌硕,吴先生当年名重一时,与北京大书家章伯高齐名,有南吴北章之说。吴昌硕曾当过东安县令,只一月便挂冠而去。柳树青敬重吴先生为人,在他谢任后登门拜访。吴先生因柳树青为一个盐商,拒而不见。后来,有好友吴庆云引荐,情面难却,只好相见。吴先生见柳树青言谈不凡,绝无商人气,遂与之交往,逐渐过从甚密。柳树青有一块祖传的水晶章料,因自己不是书法家,不配使用,于七年前赠给昌硕先生,三年以后,吴先生突然来拜访柳树青,临行,赠给他一件礼物,打开精致的锦盒来看,却是一方水晶章。细看原来是自己赠给吴先生的那一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