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几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代沟”名词的流行,已反映出两代之间差距的问题不但存在,且有日渐严重的趋势。据一项调查报告①,在834份收回的问卷中,认为“有差距”的有369位之多,占最高比率,高达44。2%。表示“很有差距”的,也高达204位,占全部填答人数的24。5%。合计这两项,共达573位,高达68。7%。这项数字部分地证实了我们的推想大抵接近事实。    
    倘若再推远一点看,当清末民初新制教育勃兴,代沟问题就已出现。经过民初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少数受过新制高等教育的青年,纷纷对旧家庭发生离异现象,在那时期,这问题就已相当严重,只是不普遍罢了。在台湾的头十几年里,由于刚脱离长期战乱,大家只求生活安定,两代之间的冲突,可能反较当年缓和。近年来的经济成长,加速社会变迁,才又使代沟问题日益严重。    
    本章探讨家庭与个人之间的问题,希望在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中,对这个问题能带来新的启示。


第一部分家庭主义的特质

    中国传统的家庭,不论是小型的夫妇家庭、大型的联合家庭,或是中型家庭,都与西方社会学家所说的“家庭主义”(Familism)相符合。家庭主义含有下列的特质②:    
    1。强烈的一体感。家是包括双亲与子女的生育社群,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独立谋生,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依赖家,因此人对自己所生长的家庭,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本是很普遍的现象。家庭主义与非家庭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经由一套文化上的设计,把这份早期的感情予以特别的强调,并与特殊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使其经久常存。后者的家庭,当子女一旦独立组织了自己的家庭,对原来生长家庭的感情,就会日趋松散而淡薄。中国传统的家是家庭主义的,奠定并维系家庭主义的价值网络,为儒家所提供。在所有的价值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亲亲原则的建立。这一原则建立以后,不但把家提高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群体的地位,而且把维系家这一生活群体感情的孝弟视为最高道德价值的表现。如《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凡是与这一原则发生冲突的,都一律得牺牲。③这一原则为增强传统家庭全体成员的一体感奠定了不拔之基。历代有关维持亲情的家规、族制,以及法律条文,一方面固然使亲亲原则实化,另一方面也都在使这一生活的基本团体发生凝结的作用。此外,细载列祖列宗的家谱,使家庭成员的生命与祖先之间发生纵的关联,此种关联不只是生物学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意义,因为家谱的制定代表着对祖先的崇拜,仪式化的祖先崇拜,不但富有团结家庭团体的功能,也培养了每一分子的归属感。所以这一家庭宗教,并不要靠神话奇迹才使它有效。在祖荫笼罩之下的中国传统,家就是宗教的一部分,宗教也是家的一部分。④只有了解到这一文化背景,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那样地不愿意离乡背井,在外面得了志,总要衣锦还乡,即使在外头住了几十年,最后仍希望落叶归根。    
    2。嗣续繁衍。这一点不妨先引民间的谚语为证:“一子两不绝。”“有女不为孤,有儿不算穷。”(陕南)”苦心耗力,为儿为女。”(湖北宜昌)“一千银,亦不值着一个亲生子。”(台湾)“三代单传,祖宗坟里也心酸。”⑤各地谚语的说法虽不尽相同,重视嗣系的延续则一。从这些谚语已不难看出,传统的中国人对嗣续繁衍的要求是十分强烈的,即使没有儿子,有个女儿也好。有了儿子还希望更多,因单传太不保障。这种要求,在农业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因在农忙季节,家家都需要足够的人手。但作为家庭主义的一个特质看,经济因素就不重要,主要是受了儒家教孝传统的影响。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经济性的要求,也不单是为了满足生物性的生命延续的要求,他是为了满足伦理性的要求,“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万一没有后代,不但使代表儒家最高道德的孝道无法表现,且使构成单系亲族群一部分死去的祖先,也无人祭祀,这一个亲族组织,从此将遭到破坏。亲族组织如被破坏,则事亲的伦理价值亦将失其所依。生活在传统时代,不能飞黄腾达,不算是人生最大的挫折,因绝嗣对不起列祖列宗,才是人生最严重的挫伤。    
    3。恪遵祖训。恪遵祖训,是培养子女对祖先的认同感,它的作用既足以维持家声,又可以达到慧命相继的目的。朱柏庐《治家格言》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祭祀能诚敬,就正是恪遵祖训的具体表现。为何教子孙必须读经书?因经书是祖训的主要来源。《论语》和《孟子》都属于经书,最早要求为人子者必须恪遵祖训的就是孔、孟。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的期限,可能是与“三年之丧”的古礼相配而说的。依孔子,只要在守孝期中,无改父之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孟子却更进一步主张:“大孝终身慕父母。”父母是祖训的代言人,也是祖训的执行者,所以孔、孟的话,就是要求后世,必须恪遵祖训。司马光的《家训》:“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⑦,也是同一旨趣。    
    4。家庭财物公有。家庭主义既强调一体感,财物私有是妨害一体感的重要因素,为了维系家庭主义,这一点必加以限制。坚持财物公有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伦理的需要,张杨园《训子语》:“古者父母在,不有私财,盖私财有无,所系孝弟之道不小;无则不欺于兄弟,大段已是和顺。若是好货财,私妻子,便将不顺父母,而况兄弟?不孝每从此始。”⑧以往子女依顺父母,教养的成功固是重要原因,父母操纵家庭财物,可能也是主因之一。子女一旦有了私有的财物,对父母的依赖减少,顺从心也自然会减退,现代的子女们,不正是走向这一趋势?对维护传统的家族主义而言,张扬园的话的确很有道理。现代的青年,只看到传统的父母对子女要求顺从,觉得太过分,忽略了父母们对这一要求付出了多少代价?传统的父母对子女,无异于开了个无限公司,在子女的一生中,无论什么时候陷于困境,只要父母力量所及,没有不全力援助的。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一种制度的存在,必须多少能使有关的双方得到满足,否则一定不能长期维持。    
    5。重视家庭荣誉。家庭主义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家庭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家庭成员共同的荣誉感,就是统一与和谐的象征。上述四种特质,或多或少都与家庭荣誉有关,任何一种特质的消失,就表示门庭衰落和不体面的事。在这样的家庭里,情感的纽带紧系着每一个人,一人的成功,是全家的成功,一人的失败,也是全家的失败。个人的荣辱和志趣是不被重视的,他必须为家庭的理想奋斗。一旦功成业就,最大的满足,不是因为自己有了成就,而是因为替家庭带来了荣誉。另一方面,为了维持门风,无论怎样恶劣的婚姻关系,仍不允离异;为了维护和平的家声,每一成员,必须敛抑自己的个性。在家庭的范围之内,荣誉高过一切。⑨    
    


第一部分家庭主义与个人(1)

    具备上述五种特质的家庭,和我们现在生活的家庭,尤其是现在都市里的家庭,已有相当的差距。如果以现代家庭的一些优点(所谓现代家庭的优点,在我们可能还只是一些理想,实际上的家庭,优点真是太少)做坐标,去看家庭主义的家庭,自然不难发现其中一些问题。这里我还不打算一下子就跳这么远。我想继续探讨的是,为什么传统的家庭特质,虽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变乱,仍能相当稳固地维系着?为什么个人对家庭的认同(Identification)那样深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采取心理需要的角度,也许是比较适当的。    
    人类的心理需要很复杂,需要的强度和需要的内容,都可能经由选择而有相当大的差异。传统的家庭所以起了重大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因现代人的某些需要和古人不同,因此想重组一种适合现代人需要的家庭。心理需要重点的改变,形成家庭变迁的主要动因。相反地,传统中国的家庭,所以能长期稳定地维系着,也是因为它对人类的一些共同需要,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提出人类有三种共同的心理需要:取得他人情感反应的需要、长远安全的需要、追求新奇经验的需要。⑩下面就参考这三种需要,对传统家庭主义与个人的关系做一番探讨。    
    一、取得他人情感反应的需要    
    依照林顿的了解,人类需要情感反应的心理,是非常普遍而强烈的。人在婴儿时代,就是完全依赖别人生存的,如果他不能引起他人的反应,他几乎就无法生存。有一点必须加以区别,即情感反应与行为反应不同。一般社交活动,见面打招呼,握手言暄,彼此交谈,分别以后也就淡忘,这只是取得他人的行为反应,这类反应并不能解除心理的寂寞与孤独。生活在现代社会,所以造成“寂寞群众”的现象,并不是因为行为反应缺乏,而是因为人际的心灵之桥断了。人际的心灵之桥,是由双方热烈的感情之流架设的,一方的细微振动,都可能波及对方。感情之流把双方紧紧系在一起,在这情形下,才算取得了他人的情感反应。现代社会由于个人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分歧化与专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只限制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如师生关系,以往是相当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多半只限于知识上的交往,离开教室,极少有往来,走在大街上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