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制约的因素就少;而在核武器方面,日本则早就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并且,日本是一个核电大国,它的核原料储备也很丰富。这样看来,日本好像又是一个武装起来的日本武士了,其实也不尽然,日本想成为完全为所欲为的国家还不大可能。它在战后一直受着美国的制约,美国一直在军事上将日本纳入它的战略轨道——美国深知日本的帝国野心,因而它在实际上一直不放松对日本的控制。目前美驻东亚的海外驻军实则就负有双重使命,一则是保持对中国、朝鲜、俄罗斯的军事存在;二就是用以监控日本,不使其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也就是说只要美国的战略思想不发生大的转变,日本就不太可能轻易地独自采取军事行动。
在东南部,中国台湾是中国未来的最大变数,但战与和的主导权一直是在大陆方面,并且大陆和台湾经济日益密切的趋势有可能最终达到以经济量变促成政治质变的可能。台湾问题是处于中美大政治较量的舞台之上,它的未来走向具有不确定性,但并不在中美运筹帷幄之外。
中国机会(3)
中国南海则是另一个仅次于台湾问题的存在危机的地方。但中国自50年代就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今天同样可以保持南中国海域的平静,并可继续维持很多年。同时,中国与东盟间的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也很有可能缓解这一地区的压力,并且有可能将单纯的中国南海资源问题以多种利益共享的方式解决,尽管不太可能完全解决,但至少会部分化解。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实际上是在中国的东南亚大战略的框架内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彼此的思想文化较为熟悉。东盟是一个松散的地区联盟,它们的经济利益远大于它们的共同政治利益,因而与东南亚各国的对话相对来说还是较容易的——以经济联系、政治对话的方式来应对东南亚地区,在大战略上基本不会出现不利于中国意图的动向。
与印度构建和平关系是中国的另一个课题。中、印两国是两个可比性较多的大国,又有领土矛盾存在,所以在领土问题没得到解决之前完全消除对方的疑虑是不大可能的;而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中、印、巴三角关系中,印度是孤立的一角,中国则是处在相对有利的一面,况且,印度最近也已经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内的改革和建设上,所以它再次鲁莽地发动第二次中印战争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9。11”事件后,阿富汗一下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实整个伊斯兰世界一直就是热点不断,从耶路撒冷到坎大哈到处都有热点新闻。中亚地区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势力大幅向后撤,因而这里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暂时的真空状态,俄罗斯、美国、中国在这里进行着剪子、石头、布的游戏。俄罗斯力图恢复其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中国因西部边疆问题对此也颇为重视,不断促进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美国自冷战结束后,相比之下因国力高出中国、俄罗斯甚多,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也一直努力在中亚地区排挤中国和俄罗斯势力。“9。11”事件又使美国大举向中亚渗透有了良好的借口,目前,美国已经在这片前苏联势力范围地区拥有了几个军事基地。即使这样,中国也不必对中亚地区担心过多,一方面中国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共同开展一些合作,并形成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地区国家组织,这就有利于协调彼此的态度,消除矛盾。这种地区组织是基于互信、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如中国和中亚五国及俄罗斯就曾在边界地区相互减少驻军一事上达成一致,这样在中亚地区爆发和中国有关的战争的可能性就非常少了。同时,尽管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活动频繁,但只要中国量力而行,不作过分干涉,相信美国在这一地区渗透带来的威胁会减少到最低,不致卷入到美国设置的中亚漩涡中。
这样,环顾四邻,能和中国直接发生冲突的地区尽管确实存在,但只要中国处理得当,中国总有机会赢得和平。其实,无论是在周边的何处,都有一个线索,那就是美国的影子,也就是说,从东方的日本,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中亚地区都有美国的势力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冷暖与中美关系的阴晴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调整好中美关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和周边邻国以及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关系。中美关系一直存在着一个底线和一个上线的区间,底线是中美都尽量避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冲突,更力图避免由此引发的战争,上线是中美关系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成为美英那样的关系,中美关系就是在这个区间内时而跌入谷底,时而跃上高峰,如1996年台湾危机的时候就是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时刻;过去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也曾使中美成为事实上的战略盟友。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一条与对手较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有礼、有利、有节。其实,这句话非常符合人性竞争的应有状态,物极必反,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这和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也不谋而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确实是保持在矛盾斗争中掌握主动权最好的原则;同样,在处理中美关系或和印度、日本这样的国家关系时也同样具有指导性。中国在传统中并不缺乏谋略,也从来就是一个谋略大国,对处理政治关系有着丰富的经验,年轻的美国在这方面其实还有许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而我们目前缺的就是时间——和平的时间。
其实人生也是时时刻刻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机会与压力同在,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安全和幸福,只有相对的和平。如前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中也许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一、核武器在未来仍是最重要的制衡工具;
二、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要真正进入实用状态还需20年以上的时间;
三、美国尽管会在未来30~50年里继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众多强国共存的事实将促使国际基本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四、不排除局部战争爆发的可能,但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难以控制的战争没有多少可能性,所以,纵观整个国际局势,中国应该会拥有一段相对安全发展的时期。
但是同样,这种安全环境不是上帝的无偿赠送,它是需要小心驾驭才能得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来自大洋彼岸的季风不会停止在中国海岸边,大洋彼岸是一个刚刚赢得冷战、正在登上权力顶峰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共同拥有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而冷战结束后,美国则达到了唯我独尊的顶峰,接下来它要做的和每一个登上权力顶峰的人一样,就是要努力遏制每一个它认为可能出现的挑战者,以维护这种世界主人的地位。
中国机会(4)
美国自冷战结束后,就立刻调整其全球政策以适应新局势,一方面它要迅速填补前苏联解体后在世界各地留下的真空地带,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另一方面就是寻找新的目标,防止出现第二个前苏联。在第一个方面,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经济手段和战争方式,一直在努力巩固它获得的每一个滩头阵地,并逐渐向纵深发展,如通过科索沃战争控制欧洲的中心地带——巴尔干地区;通过阿富汗战争进占中亚地区;通过北约东扩不断向俄罗斯施压以获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在第二方面,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就不断推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历史的终结》等书,意图很明显,就是为新冷战制造理论基础,继续运用其传统的遏制思想。这种遏制战略早在二战还没结束就已经被丘吉尔、罗斯福等政治家认识到。当斯大林在欧洲地图上画下一条红线之后,这种思想也就开始了。遏制理论的基础就是以庞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综合地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国防、宣传等各个方面同对手展开竞争,逼迫对手不得不在各个方面都面临压力,从而达到让对手的资源配置日趋走向不合理,从而引发其内部的矛盾激化。美国凭借雄厚的国力和领先的劳动生产力,迫使前苏联为了赛跑不得不超负荷地运转,这样总会有体力透支、实力见底的一天,杜勒斯的这种遏制理论确实十分有效,作为一个大政治战略,它运用得也十分成功。
中国很明显被美国认定为下一个目标之一。其一因为中国是没有在冷战中倒下去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并且显然它还是其中的中流砥柱,这实际是在告诫美国,美国并没有完全赢得冷战;其二在冷战后的时代里,中国从文明和思想上就表现得一直和美国离心离德,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相径庭,虽然中国可能不是目前挑战者中最强的一个,但它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一个,并且总是和美国有不同的声音,这就令美国有了最直接的感觉——中国是潜在的挑战者,那么,美国的遏制战略该应用到谁的头上就显而易见了。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出来了,那就是美国会对中国施以什么样的遏制战略?
是同对付前苏联一样的模式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月有阴晴圆缺,事实上月亮从来没什么变化,它总是圆的,只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线而已。美国的遏制战略总体和本质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以导弹防御计划为例,遏制战略是一种核武器威慑下的阴影战略,这一点美国方面也十分清楚,那么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