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番“清洗”之后,今天在书店里发卖的西方作品(汉译本)实在少得
可怜,因此书店门前读者常常排长队购买翻译小说。读者的要求是不是
正当的呢?有人不同意,认为中国人何必读西方的作品,何况它们大多
数都是“封、资、修”?这就是“四人帮”的看法。他们在自己的四周
画了一个圈圈,把圈圈外面的一切完全涂掉、一笔抹煞,仿佛全世界就
只有他们。“没有错,老子天下第一!”把外来的宾客都看作来朝贡的,
拿自己编造的东西当成宝贝塞给别人。他们搞愚民政策,首先就使自己
出丑。江青连《醉打山门》是谁写的都搞不清楚,还好意思向外国人吹
嘘自己对司汤达尔“颇有研究”!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
的确是可悲的事情。只有在“四人帮”下台之后,我们才可以把头伸到
圈圈外面看。一看就发现我们不是天下第一,而是落后一二十年。那么
究竟是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咬紧牙关、往前赶上好呢,还是把门关紧,
闭上眼睛当“天下第一”好?这是很容易回答的。现在的问题是赶上别
人,那么先要了解别人怎么会跑到我们前面。即使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外
国的东西,也得先学习,学懂了才能批判。像“四人帮”那样连原书也
没有挨过,就用“封、资、修”三顶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学名著头上,
一棍子打死固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样呢?还要不要学,要不要赶
呢?有些人总不放心,把西方文学作品看成羊肉,害怕羊肉未吃到,先
惹一身羊骚。有些人认为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品就难免没有毒素,让
我们的读者中毒总不是好事,最好不出或者少出,即使勉强出了,也不
妨删去一些“不大健康的”或者“黄色的”地方。不然就限制发行,再
不然就加上一篇“正确的”前言,“四人帮”就是这样做了的。其实谁
认真读过他们写的那些前言?
“四人帮”终于垮台了。他们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他们害死
了成千上万的人,历史会清算这笔帐!他们还禁、毁了成千上万的书。
人的冤案现在陆续得到平反,书的冤案也开始得到昭雪。我想起几年前
的一件事。不是在1968 年就在1969 年,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描述
在北火车站候车室里,一个女青年拿着一本书在读,人们看见她读得那
样专心,就问她读的是什么书,看到她在读小说《家》,大家就告诉她
这是一株大毒草,终于说服了她把《家》当场烧掉,大家一起批判了这
本毒草小说。我读了这篇文章,不免有些紧张,当晚就做了一个梦:希
特勒复活了,对着我大声咆哮,说是要焚书坑儒。今天回想起来,实在
可笑。我也太胆小了,以“四人帮”那样的权势、威力、阴谋、诡计,
还对付不了我这本小说,烧不尽它,也禁不绝它。人民群众才是最好的
裁判员。他们要读书,他们要多读书。让“四人帮”的那些看法、想法、
做法见鬼去吧。我还是那一句话:“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有什么不好
呢?”
写于1979 年1 月
我的“仓库”
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
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
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我大概不曾记错吧,苏联作家爱伦堡在一篇演说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情: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一个少女在日记
中写着“某某夜,《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没有电,没有烛,
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可能读书,她是在黑暗里静静坐着回想书
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得到鼓励,人们在人生
道路上的探索、追求使我更加热爱生活。好的作品把我的思想引到高的
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书中人物的命运让我在现实生活中见
到未来的闪光。人们相爱,人们欢乐,人们受苦,人们挣扎,。。平凡
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我的同
情。即使我把自己关在病房里,我的心也会跟着书中人周游世界、经历
生活。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上财富的积累也
够我这有限馀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人们常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有深的体会,我的心
灵就是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当然不是一部作品,而是许多部作品,许
多部内容不同的作品,而且我也不是“全盘接受”,我只是“各取所需”。
最近坐在小沙发上我回忆了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
我最后一次读完《双城记》是1927 年2 月中旬在法国邮船“昂热”
上,第二天一早邮船就要在马赛靠岸,我却拿着书丢不开,一直读到深
夜。尽管对于1789 年法国大革命,我和小说作者有不同的看法;尽管书
中主要人物怀才不遇的卡尔顿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但是几十年来那
个为了别人幸福自愿地献出生命从容走上断头台的英国人,一直在我的
脑子里“徘徊”,我忘不了他,就像我忘不了一位知己朋友。他还是我
的许多老师中的一位。他以身作则,教我懂得一个人怎样使自己的生命
开花。在我遭遇恶运的时候他给了我支持下去的勇气。
我好久不写日记了。倘使在病房中写日记,我就会写下“某某日《双
城记》”这样的句子。我这里没有书,当然不是阅读,我是在回忆。我
的日记里可能还有“某某日《战争与和平》”,“某某日《水浒》”等
等。安德列公爵受了伤躺在战场上仰望高高的天空;林冲挑着葫芦踏雪
回到草料场。。许多人物的命运都加强了我那个坚定不移的信仰:生命
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贡献;不在于接受,不在于获取。这是许多人所
想象不到的,这是许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
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已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上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
到那些书阅读?他们忘记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
拿不走的东西。只有忠实的读者才懂得文学作品的力量和作用。这力量,
这作用,连作家自己也不一定清楚。
托尔斯泰的三大长篇被公认为19 世纪世界文学的高峰,但老人自己
在晚年却彻底否定了它们。高尔基说得好:“我不记得有过什么大艺术
家会像他这样相信艺术(这是人类最美丽的成就)是一种罪恶。”可是
我知道从来没有人根据作家的意见把它们全部烧毁。连托尔斯泰本人,
倘使他复活,他也不能从我的“仓库”里拿走他那些作品。
写于1983 年11 月
《人到中年》
几个月前我的一个侄女从遥远的边疆写信来说:“我们工作很忙,
设计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作为技术骨干,总想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到四化
中去,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深夜,回到家中,家务劳动又重,真有筋疲
力尽之感。最近《收获》中《人到中年》里的陆大夫就是我们这些中年
科技人员的写照。。。一些基层干部总喜欢那些‘唯唯诺诺’、无所作
为的人,而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总有些格格不入。。”
《人到中年》是谌容同志的中篇小说,陆大夫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眼
科医生陆文婷。半年多来我听见不少的人谈论这部小说,有各种各样的
看法;起初还听说有一份省的文艺刊物要批判它。以后越来越多的读者
出来讲话,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小说中看见了自己的面影。的确到处都有
陆大夫,她(他)们就在我们的四周。她(他)们工作、受苦、奋斗、
前进,或者做出成绩,或者憔悴死去。。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现实
生活。
三十年来我对自己周围的一切绝非视若无睹。但是读了《人到中年》
后我一直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
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多数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
分子,也就是像陆文婷那样的“臭老九”。(“臭老九”这个称号固然
已经不用了,但是在某些人的心里它们还藏得好好的、深深的,准备到
时候再拿出来使用。)正是靠了这无数默默地坚持工作的中年人,我们
的国家才能够前进。要搞四化,即使是搞中国式的四化吧,也离不开他
们。那么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心情舒畅,
多做工作、多作贡献,有什么不好?!即使办不到这个,把他们的真实
情况写出来,让大家多关心他们,多爱护他们,又有什么不好?!
读了小说的人没有不同情陆大夫的处境;但是我更敬佩她的“勇气
和毅力”,敬佩她那平凡的不自私,她那没有尘埃的精神世界使我向往,
使我感动。有人说作者不应该把陆大夫的遭遇写得那样凄惨,也不应该
在“外流”的姜亚芬医生的身上倾注太多的同情;还有人责备作者“给
生活蒙一层阴影”。有人质问:“难道我们新社会就这样对待知识分子?”
“难道外流的人会有爱国心?”但是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却说:“小
说讲了我们心里的话。”
我们已经吃够了谎言的亏,现在到了多讲真话的时候了。我们的生
活里究竟有没有阴影,大家都知道,吹牛解决不了问题。我喜欢这本小
说。我有这么一个习惯,读了好的作品,我会感到心灵充实,我会充满
对生活的热爱;我有一种愿望,想使自己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
有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