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力量-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包制在1984年及随后几年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很多规模巨大的国有企业也都推行这种制度创新。因为承包制而轰动中国的改革风云人物马胜利,也是在1984年开始在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而他的改革思路和勇气也直接来自步鑫生的启发。马胜利的成功经过媒体宣传后,很快便成为那个年代的英雄。他因此被评为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家”,罕有地赢得了两个“五一劳动奖章”,其后他的经验成为众多国有企业模仿的对象。他的名字几乎等同于改革英雄,而在短短几年内授予他的荣誉更是多达400余项,他成了中国转轨初期极富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现象。    
    自身的经验和当时改革的大气候让楼忠福明白承包制的巨大作用,所以他不仅跟镇政府进行公司层面的承包,而且在公司内部也大力推行承包制,用自负盈亏的办法激励公司内部职工努力创业。    
    承包合同签订之后,已经到了元旦,楼忠福借此机会立即在东阳县电影院连放了三场免费电影。此举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效果十分显著:一是庆祝自己签订的承包合同;二是感谢各方面对自己出任经理和承包经营的支持;三是宣传一下城关建筑公司;四是为当地百姓增添点娱乐生活。    
    在还没有太多娱乐可言的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招确实很灵。楼忠福和城关建筑公司的名声一下子就在当地传开了。这个小小的文化活动,也充分表明了楼忠福十分明白个人事业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明白如何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环境、明白一些看似跟企业经营不相干的事情的价值所在★。    
    楼忠福后来能够完成很多别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种非凡的能力其实从这里已经让人隐隐感觉到——他能够清楚看到并很好地运用那些别人知道其存在但却掌握不了的东西。


第一部分 时间开始了第5节 坚硬的铁锤

    战局已经看清,决心也已横下,但事情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作为铁匠的儿子,楼忠福知道一把利剑不是一锤就能打出来的,利剑需要多次煅烧、需要多次锤锻、需要多次淬火。他明白要做点事情,不但要有胆量、魄力,还需要有耐心、韧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那时候的中国仍然是百废待兴,很多物资都极度短缺。所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非常迅速,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整个经济增长也非常迅猛。到1985年,浙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1978年的123。72亿元增长到427。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331元增长到1063元,第一次突破了1000元大关。浙江的建筑业产值则从1978年的6。55亿元,增长到1985年的20。23亿元。    
    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楼忠福根据大势判断东阳三建暂时的生存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浙江的建筑业需求增长很快。那时候中国的建筑高度和难度都比较低,对建筑施工队伍的各种要求都还比较粗放,整个建筑市场还处在建筑队伍短缺的状态,而且垫资、欠资的事情都还闻所未闻,开发方的资金一般都是有了真金白银才搞建设,并且会预支一部分工程款★。因此只要有适当的市场布局,凭借公司将士们的勤奋、努力和拼搏精神,短期内业务量和利润的增长都是有保障的。    
    他把市场分成三大“阵地”——东阳、杭州和宁波。东阳及金华周边地区是传统领地,人脉关系熟悉、市场信息灵通,企业信誉基础比较好,这块传统领地需要巩固。浙江以外的业务,也属东阳阵地。杭州是省会,市场大、要求高、操作规范,目前虽然成绩不大,但这里潜力大,是必须扎根立足的高地。宁波在浙江是仅次于杭州的大城市,正在搞大开发、大建设,虽然陌生,但机会多,可以开拓。    
    各个阵地和战场都有负责人,公司职员都是东阳本地人,大家都相互熟悉,各个部门和各支队伍的协调配合也都跟过去差不多。员工对楼忠福豪爽大度、重友情、讲义气的性格也都很了解,他也充分信任公司职员。他充分尊重公司原来的人事安排和组织结构,在接手经理职务之后基本没有作公司内部的职务调整。而且内部已经实行了承包制,各自的利益都跟个人的努力相连,大家干劲十足,信心也十足。对于公司短期事务的管理,楼忠福并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只要抓好各项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等关键问题,暂时的生存就基本上可以放心。    
    楼忠福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解决发展的问题上,也即如何提升和改善这艘“木筏”,这是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他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报刊杂志上学,向自己接触的各种朋友学,到学校去进修,到深圳特区等各大城市去参观考察。    
    他给自己订了《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和《中国建设报》。只要在东阳,只要每天不用工作太晚,他回家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泡上一壶茶,然后就坐下来一本正经地阅读报纸★。他还做出新的“家庭约法”,在他阅报的时候,家里不许有人大声干扰。    
    跟他结婚十多年的太太王益芳觉得丈夫像变了个人似的,生活内容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那种“大模大样”严肃认真的阅报架势,更让她看不习惯——怎么突然变得“跟一个干部”似的。在她眼里,丈夫仍然是从前那个粗短结实、豪放大度、性格爽直、喜欢结交朋友的汉子,只是不知道自己丈夫的“精神重心”已经从她和孩子的身上转移到了自己经理的角色上了。她也未能体会到,自己的丈夫在一个一日千里的变革时代和自身巨大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对知识和信息的饥渴程度和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与胸襟。    
    但对楼忠福而言,这个“坚硬铁匠”的儿子,却十分清楚“打铁需要自身硬”的道理。他跟公司内外的朋友都说:“要打造最锋利的剑,就必须先有最坚硬的锤子。一个企业的好坏主要看企业经营者的能力。我们乡镇企业不像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做靠山,我们是没有妈的孩子,死活是没有人管的,必须自己找饭吃。”    
    那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所占比例虽然呈下降的趋势,非国有经济力量(含准国有的集体经济)的比例在不断超越国有经济力量,但是国有经济仍掌握着整个中国的经济命脉,在体制中仍享受着一贯的“贵族”地位。而与国有经济相适应的旧经济体制仍然运转着,对非国有性质的国内企业的各种制度性歧视、观念性歧视仍然非常普遍。    
     尽管东阳城关建筑公司这顶“红帽子”能够成为他们闯荡市场的通行证,但是这张通行证在等级森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名分”的级别还是太低了。“名分”级别低就意味着禁区更多,市场自由度和空间狭小,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尽可能快地解决。    
    1985年中,东阳县所属的金华地区变更为金华市,地区变换为市本身就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经济改革需要而进行的调整,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跟随着一起变化。楼忠福看到了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把东阳城关建筑公司更名为“东阳县第三建筑公司”。“名分”由镇级提升为县级,意味着自由的增加,意味着很多原来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而且好处立即就得到体现——公司更名升级后,很快就把东阳另外一个乡镇建筑公司——卢宅建筑工程队兼并了进来。东阳三建也由一艘孤单的木筏,变成了两艘捆在一起的木筏。    
    但是楼忠福知道,两艘木筏捆不成一艘大船,他并不满足于这个“名分”的小小提升,他清楚自己经营的这个企业如果要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必须做到名实相符。他清楚自己公司的家底,承包的时候城关建筑公司总资产不过80万元。除了几栋两层的办公楼、几处构件工场等不动产外,就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电动机械设备,如刨机、搅拌机、卷扬机等。设备数量只有十几台,无法满足工程量增加的需要,设备资产加起来也就十几万元。职工队伍倒是能够凑个一两千人,但都是些干粗重活的农民子弟和一部分有盖房经验的水工、木工,整个公司连个工程师都没有,员工最高学历也就是高中文化程度。卢宅建筑工程队被兼并后,资产稍微增加了一些,但并没有实质变化。    
    要在短期内改变整个公司的状况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光有想法就可以实行的,还必须有真金白银,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但是承包经营才刚刚开始,哪来的资金呢?银行只是老百姓的储蓄所和国有企业的贷款机,对于他所承包的这个乡镇集体企业自然是“金口难开”的。而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有工开则聚无工开则散的乡镇建筑企业,又凭什么去招募和吸引人才呢?又一个“阵地”摆在面前,考量着这个东阳“战士”。


第一部分 时间开始了第6节 狼群里有一头狮子

    人与人的不同,只有在困难挑战的试金石面前,才能分辨。正因为这个道理的支撑,“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才会成为南北通用、永不过时的中国俗语经典。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确实是一个能够遛出驴和马的年代和场所,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人只有一个“国家雇主”,都被装在不同的公有制“麻袋”里,都没有出来遛的机会。旧有秩序中驴和马的分类,多数都不是实际竞争中遛出来的,而是被按照某种空想和强制的标准来“指驴为马”或者“指马为驴”的。在那个“水往高处流、苹果掉到天上”的时代,即使有“遛”的机会,也只是一种“反熵”或者“劣币驱逐良币”的“逆遛”。而遛出来的结果,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竞技场上,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