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年(宋徽宗大观二年)因黄河改道,这颗算珠被水土淹没800 年之久。
其质为木,形与现代算珠一样为鼓形,中间有孔。这是宋代说的重要实物佐
证。但有人认为,算珠权一颗,而且出土地方与算板之类东西不在一处,又
没有其他旁证。因此,尚待进一步考证。
此说依据之二:北宋元丰年间和南宋绍兴、淳熙年间有算书《盘珠集》、

《走盘集》,二书虽已失传,但从书名推断都是有关“算盘”的书籍。还有
宋代的《谢察微算经》中也记有:“中:算盘之中;上:脊梁之上,又位之
左。下:脊梁之下,又位之右。脊:盘中横梁隔木。”此书虽也失传,但在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提及。北宋钱易在《南部新书》也有
“鼓珠”、“鼓珠之术”等词句,所谓“鼓珠”或为算珠,或言拨珠动作。
但也有人认为以上书籍不可为据。因宋代算书《盘珠集》、《走盘集》书中
未有算盘图,也没有珠算的算法。至于“鼓珠”只能理解为“盘内置珠,移
动算珠,进行计算”,与现代算盘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此说依据之三:《清明上河图》最左端有一家“赵太丞”药铺,药铺的
正面桌上放一用品,形状大小如算盘,档次十五,历历可数。1981 年中日两
国珠算专家将赵太丞药铺桌上的长方形东西,摄影放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物
是“算盘”。但由于画面老化,色彩模糊,尤其画上算盘甚小,梁、珠若有
若无。故有人认为是钱盘,也有人认为是水牌,双方争论不休。
有些学者对宋代说也提出疑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宋
代文物无所不谈,为什么不提己流行于世的算盘呢?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
算书中,为什么也没有一言论及到珠算?这又如何解释宋代已有算盘了呢? 
此说依据之四: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的《井珠》曾引
谚语:“凡纳婢仆,初来对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
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故为后人称作“三
珠戏语”。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有:“宋人三珠戏语,已有算盘珠
之说,则是法盛行于宋矣。”宋末元初人刘因曾以《算盘》为题作五言绝句: 
“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敝彷,辛苦欲如何。”宋代张孝祥曾写
过一首《咏珠算》诗,其中有句云:“仙去山藏乳,商归斗算珠。”有人认
为:刘因的《算盘》诗写于元初而不作于宋代,故不足为凭。而张孝祥诗中
的“斗”字,有人作“动词”,把“算珠”作“名词”。许多人不同意这种
解释。认为“斗”字应为名词,属于量器,“珠”是“珠宝”,“算”属动
同。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服。
四、元代说。此说代表有日本小山田与近藤远里和我国请代钱大听等。
此说依据之一:清代数学家钱大听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云:“今
用算盘,以木为珠,不知何人所造,未亦审起于何时。按陶南村《辍耕录》
有擂盘珠、算盘珠之喻,则元代已有之矣。” 
此说依据之二:在明初洪武年间刊印的《魁本对相四言》已经出现算盘
的图形。《魁本对相四言》类似今日儿童读物。另外在元曲《庞居士误放来
生债》中也有算盘的唱词,可见在元朝民间已经比较普遍使用算盘了。因此, 
元代说也可置信无疑,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推论,而不能正式定论。
五、明代说。此说代表为清代一些数学家。
此说依据之一:清代数学家梅文鼎曾在《古算器考》中说:“今用珠盘, 
起于何时,曰古书散亡,苦无明据,然以愚度之,亦起明初耳。” 
此说依据之二:明初《魁本相对四言》书中绘有梁上二珠下五珠的十档
算盘图。永乐年间编印的《鲁班木经》介绍了制作算盘的规格、尺寸。明朝
大数学家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对珠算各种计算方法作了完整、系统的
介绍,可称集珠算之大成,曾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但有人认为: 
这种观点未免过于谨慎,既然明代算盘已普及,那肯定早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故明代说毋庸再议了。

六、西周说。这是近一年出现的新说法。此说代表为我国陕西文管所的
刘亮等。
1978 年,在陕西岐山古周原区(西周官室遗址)发掘出90 粒陶丸。根
据陶丸出土的位置、形制不同颜色,数量组合认为:这是西周早期宫廷内所
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即我国最早的珠算。以此加以推论:珠算起源应在西周
时期,距今有3000 多年历史。据考证,有人认为:这可能是计算工具,但不
能断定。大多数人认为:这陶丸不是算珠,可能是周人打鸟用的弹丸或玩具
之类的东西。
近百年来,珠算盘之起源,引起中外专家的热烈争论,孰是孰非,尚待
算史界学者专家进一步探索、研究。
(陈沅沅) 
毛笔是否蒙恬发明的? 
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书写工具。千百年
来,流传着毛笔是秦朝时蒙恬发明的。我国手工业的各行各业,在旧社会都
有自己行业所崇拜的祖师爷。制笔工人像供奉神明似的供奉着蒙恬的神主牌
位,把蒙恬当作制笔业的祖师爷。根据《辞源》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
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明确记载着蒙恬发明毛笔的事。
毛笔真的是蒙恬发明的吗? 
蒙恬是何许人也?原来蒙恬是2200 年前的秦朝大将。秦始皇统一六国
后,命蒙恬率领30 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贵族对汉族的掠夺,保卫了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
的发展。秦始皇死后,赵高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蒙恬被逼自杀。但人们却怀
念着蒙恬的功绩。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蒙恬率军
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
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速度极为缓慢。蒙恬手下
的人,几乎天天熬夜赶刻,还是来不及。情急智生,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
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点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起来。
写着写着,觉得速度较快,于是蒙恬命手下的人,如法炮制,做了许多能写
字的工具。北方野狼较多,士兵经常打狼,剥制狼皮,做衣取暖。废物利用, 
就把狼毛做成笔头。塞外草原,人民多放牧羊群,作为食粮,因而也用羊毛
作成笔头。这就是流传下来的狼毫笔和羊毫笔了。
1954 年6 月,长沙左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木椁墓,随葬品保存
良好。其中竹筐内发现毛笔,据记载,毛笔“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里,杆长
18。5 厘米,径0。4 厘米,毛长2。5 厘米。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认为毛笔是
用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做法与现在的笔有些不同,不是将毛笔插在笔杆内, 
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缠住,外面涂漆。与笔放在一
起的还有竹片、铜削、小竹筒三件,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写字的整套工具,竹
片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贮墨一类物
质的。这支毛笔的发现,对中国毛笔的发明史是一个最重要证据,在研究中
国文化史上是具有重大价值的”。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较早最完整的一支毛
笔。它比蒙恬发明的毛笔时间要早。

在清朝光绪年间,发现了甲骨文字。它的功绩在于确证了商朝的历史, 
证明了司马迁著的《史记》中关于商朝的历史是可信的。在河南安阳殷墟的
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商代的甲骨文,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成熟的文
字,是现在使用的汉字的前身。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规划
整齐,刚劲挺拔,有的字纤如毫发。龟甲与兽骨,质地非常坚硬,究竟用什
么工具契刻,至今还是一个谜。甲骨文究竟是先写后刻,还是直接契刻,至
今也是一个谜。从清朝末年至今,在各地发现的甲骨文字,有数十万片之多, 
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写而未刻的,因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3000 年前,在毛笔
发明之前,究竟是用什么东西作为书写工具的? 
五六千年前,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它的文化
特点是彩陶,是我国古老的艺术珍品。彩陶器形较多,有陶质的盆、钵、碗、
壶、罐等。在外部或口沿,或里面,绘有各种各样生动美丽的图案,如人面
纹、鱼纹、鸟纹、鹿纹、蛙纹、三角纹、圆点纹、网格纹、波折纹等等,有
的图案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神秘感,线条流畅,技法多变。彩陶的制作过程, 
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放在窑内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
属毛笔一类较软而富有弹性的,这样才能使图案流畅自然,但究竟是一种什
么样的绘画工具,至今没有发现实物,所以不得其解。如果确实是毛笔一类
的工具,那时间就要往上推到六七千年之前了。
总之,千百年来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且有史籍记载。而从现有的考
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了。但究竟是什么人发明毛笔的? 
为什么会把毛笔的发明权加在蒙恬的头上,至今还是一个谜。
(蔡继福) 
何稠所制的“绿瓷”是玻璃吗? 
在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上,有以下记载:“何稠,字桂林。。父通,善
玉。稠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开皇初,授都督,累迁御府监, 
历太府丞。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波斯尝献金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
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
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寻加员外散骑侍郎。”(见《隋书·何稠传》) 
大凡研究我国古代玻璃发展史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