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况再据此去论断作者其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的哲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不把它研究清

楚,就很难弄清我国哲学史的演变与发展。然而2000 年来,老子问题是一大
悬案。本世纪20 年代到30 年代,学术界曾有过激烈论争,建国以后的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也开展过讨论,但是,仍然没有破掉这个疑案。因此, 
老子究竟姓甚名谁,他的生平事迹又究竟怎样,以及《老子》成书的年代等
等,到今天依旧是我国文化史上没有解齐的一个谜。
(魏行) 
《诗经》应分“三体”还是“四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所作的诠释不计
其数,浩如烟海,问世的专著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然而,对其究竟应该分
为“风”、“雅”、“颂”三体,还是“南”、“风”、“雅”、“颂”四
体的问题,却依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分《诗经》为“风”、“雅”、“颂”三体,最初根据《诗》有“六义” 
之说而来。所谓《诗》之“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这是
《毛诗序》根据《周礼·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 
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提出的。后代儒生对此多有诠释阐发。如唐代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指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宋人朱熹亦在其《朱子语类》一书中说,风、
雅、颂是“三经”,赋,比、兴是“三纬”,等等。尽管他们的说法有所不
同,但实质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经》
的表现形式。这个观点在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以及清代人陈
奂《毛诗传疏》等专著的一再肯定张扬下,影响日大,至今仍为大多数人所
认可。当代著名学者,如余冠英、高亨、朱东润等,亦多从而不疑。持此观
点者不管有否明论,有两点是比较一致的:第一,实际上都把《周南》和《召
南》当作地名来理解。如朱熹《诗集传》云:“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
国也。”又云:“召,地名,召公姡е梢匾病!钡诙浴胺缡敝小吨
南》和《召南》为何与众不同地未着“风”字的问题均未能阐述清楚。如朱
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认为:“不知二南本为地点,二南之乐则又以地名而
名之也。”然而,如果说《周南》和《召南》是地名,并为该地之乐名,那
么同属“风诗”的其他13 国(或曰11 国)之乐,为何不同样以其地名而名
之,却一定都要在国名后缀之以“风”呢?可见二南与十三国风似有所别。
正是因为《诗经》分“三体”之说有难以自圆之处,所以就不免有《诗
经》分“四体”之说脱颖而出。宋人王质在其《诗总闻》里首先指出: 
“《南》,乐歌名也。”并因此把《诗经》分成“南”、“风”、“雅”、
“颂”四个种类。与其同时代的程大昌亦力倡此说,他在《诗论一》里说: 
“盖《南》、《雅》、《颂》,乐名也,。。《南》有周召,《颂》有周、
鲁、商。。”生活在明清两代交替之时的大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
说得更是明白:“《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此后, 
治《诗》者多有从而不疑并进而论证者。如梁启超在《释四诗名义》,陆侃
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可以说,这种观点倡
导亦久,且似非言之乏据。概括一下,持此观点者,也有两个方面比较相同: 
第一,都把《周南》、《召南》和《邶风》、《邶风》、《周颂》、《鲁颂》
作一样的理解,即前一字为“系其国土”,后一字为“诗之体也”。如程大

昌《诗论一》云:“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
宫者也。《南》有周召,《颂》有周、鲁、商。本其所从得而还以系其国土
也。”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更肯定地说:“若拿《周南》、《召
南》的标题来与《邶风》《邶风》、《大雅》、《小雅》、《周颂》、《鲁
颂》对看,岂不显然下一字为诗体,上一字为区别字?”第二,几乎都主要
运用《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不僭”,《左传·襄公十八年》“骤歌
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左传·成公九年》“使
与之琴,操南音”,《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这几条材料来证实“南” 
是一种乐歌名。但是,这些论证首先因缺乏能证实“以雅以南”及“胥鼓南” 
两句中“南”就是“南风”或“南音”的根据而显得未能充分。其次,即便
运用这几条材料证实“南”是上古的一种乐体可备一说,然而问题也就同时
出现了:《南》作为一种乐体,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含有特指的地理概
念,并因此足以使它不需要任何“区别字”就能与当时其他乐体绝然区别开
来。由此可知,今人袁梅《诗经译注·序》关于这种观点“只是大体上指出
了南是《诗》中独立的一种乐歌,但是尚不确知其所以然”的说法是比较中
肯的;《诗经》分“三体”或“四体”的孰是孰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释
辨正。
(倪祥保) 
文渊篇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工具。它还是人
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一种极重要的标志,一个国家的文明史, 
往往是以其有文字开始来计算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体有三种: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 
埃及的图画文字;中国的汉字。它们均由图画演进成为文字。那么中国文字
究竟源始于何时呢?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易·系辞》
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郑樵在《六书略》的《赴一
成文图》一文中,认为结绳是汉文字的起源。按其说即一切文字由“—”起, 
变而成丨、丿、è、、、Λ、冂、匚、□、○等,由此繁衍成一切象。清
末王辏г艘菜担骸敖嵘巫帜甘椤!钡胁簧偃吮硎疽煲椋嵘巧瞎
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
能算是文字。这正如图腾和族徽都不能算作文字一样。
也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字源始于八卦。郑樵在《六书略·论便从》中云: 
“文字便从(通“纵”)不便横,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
三必从而后成水,三必从而后成火,三必从而后成巛。”此外,尚有“河图, 
洛书演进为文字说”。
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又写成苍)颉造字,这至少到战国末年已经
在广大学者中流传。《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言:“仓颉作书”;《韩非子·五
蠹篇》亦言:“古者仓颌之作书,自环者谓之‘厶’(即‘私’字),背‘厶’ 
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荀子解蔽》则云:“好
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里的“—”是“统一”的意思。那么仓

颉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都说是黄帝的史官; 
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讲是古代帝王;徐整说是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
认为在炎帝之世;卫氏云当在庖牺苍帝时代。仓颉造字说以后越讲越神,据
《淮南子》载,仓颉造字以后,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里啼哭。当时一起造
字的还有史皇、沮诵等人。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讲: 
“仓颉之初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
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据他的看法,书写便是文字,仓颉系最初
造字者。到了唐代,释道世撰的《法苑珠林》更将其讲得神乎其神。《法苑
珠林》卷十五上曰:“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
佉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梵、佉卢属于天竺,黄史仓颉在于
中夏。梵、佉卢取法于净天,仓颉因华于鸟迹,文画诚异,传理则同矣。” 
不过还有人说“仓颉”一名,即契、刻等字一声之转。古人音书契,盖古文
字是用刀刻非用笔写,因名契刻之人曰仓颉云云。还有些人则认为中国最早
的文字当是今立于浙江绍兴禹王庙内的一块《岣嵝碑》刻文。此碑上约有70 
余字。相传夏禹治水成功,在会稽(今绍兴)山下会师稽功,刻石以纪其事, 
此就是《岣嵝碑》。碑上文字有人讲大约有几个可猜识;但也有人说此石系
明代翻刻而立,是伪作。既是伪作,文字年代自然当疑了。
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 
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
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
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尚钺在《中
国史纲要》中说:“到了殷商,才开始有了文字——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提出:“照现有《尚书》中的《商书》和地下史料
来说,商是中国用文字传下来的历史的开始。”至于“夏朝文化的遗址,迄
今还没有找到确实的证明。”启功在《古代字体论丛》中认为:“中国汉字
的发展,自商代到今天,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
乏一例,《中国的文字》作者丁易的观点是:“中国的文字远在公元前一千
四五百年代的殷商期,已有很多完备的文字。原始文字还得早。”唐兰的意
见则更进一步,他在《中国文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