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
西夏国在今天的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古一带,是一个多民族
居住的地区。据史书记载,那里集居着汉、党项、鲜卑、吐蕃、回鹘、突厥、
鞑靼、女真等民族。在宋元时期,人们对西夏人,有时称虏或夏人,有时称
胡或番,有时也称羌或戎。当然,这些称呼是不能代表西夏人确切族属的。
西夏国是以李元昊为首的拓跋氏建立的,在中国史书上,出现过鲜卑拓跋氏、
党项拓跋氏、吐蕃拓跋(秃发)氏、吐谷浑拓跋氏、匈奴拓跋氏等,但西夏
拓跋氏究属何族呢?《辽史》说:“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 
(卷一一五西夏条)《宋史·夏国传》记载的李元吴给北宋的上表中云:“臣
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西夏臣僚罗世昌也说:“先
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这里所说的“后魏”、“元魏”, 
是指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魏。这就是说西夏拓跋氏源于鲜卑族。后来的《嘉
靖宁夏新志》、《西夏纪事本末》、《西夏纪》等,都主此说。但更多的史
书认为西夏拓跋氏属党项族。《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胡三省注说:“党
项,西汉羌别种。。魏晋后微甚,周灭岩昌、邓至,而党项始强。。拓跋之
后,为西夏李继迁。”“拓跋起于鲜卑之裔,自谓托天而生,拔地而长,故
以为姓。此后魏所本者也。昔唐时党项诸部,亦自有拓跋一姓,我朝西夏, 
其后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二亦云:“继迁一族本党项遗种。” 
胡三省曾对西夏拓跋源自北魏说评论道,西夏在“宝元、康定之间,凭陵中
国,慢书狎至,使其出于元魏,亦必张大而言之”,是不可信的。另外有些
史书则存其二说,如《金史》和《册府元龟》。《宋史》和《西夏姓氏录》
则避开族属问题,直接说西夏是拓跋氏所建立的国家。
对于这个含糊不清的问题,中外史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比较流行的
看法是西夏拓跋氏属党项族。对此,唐嘉弘同志从历史源流、经济生活和文
化风习等方面断定“正式建立西夏的元吴,是拓跋赤辞的后裔。。赤辞的拓
跋氏属于鲜卑族系,而不是羌系的党项羌”。他指出:以新、旧《唐书·党
项传》中有拓跋部作为西夏拓跋氏是党项族的根据“是大有困难的”。并认

为:把西夏语言划归藏缅语系的罗么语群,因其和羌语极相类同并以此来论
证西夏拓跋氏属于党项族的说法“是一个毫无科学根据的忽视语言及其发展
规律的结论”。他认为“党项羌中的拓跋部,即吐谷浑的拓跋氏”,而“吐
谷浑里的拓跋氏由后魏拓跋氏一系而来”,所以“只有一个鲜卑拓跋氏”。
他同时指出:“西夏居民绝大部分是党项族”(《关于西夏拓跋氏的族属问
题》,载《四川大学学报》1955 年第2 期)。
研究西夏史的学者李范文针对唐嘉弘的论证和“虽然有的著作也认为是
党项拓跋氏,却没有去作进一步研究”的现状,反驳了鲜卑拓跋氏说的主要
论据。他根据新旧唐书《党项传》指出,党项族原居住在我国西南四川一带, 
后因“吐蕃浸盛,拓跋畏逼”才迁徙到了西北地区。他指出在两幅宋代历史
地图上今宁夏地区就标有“党项西复”和“党项夏国”的位置,“说明西夏
是党项拓跋氏”(《试论西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载《西夏研究论集》)。
其它持党项拓跋说的国内外论著还有很多,兹不枚举。
魏英邦在《西夏民族的先祖是党项抑是拓跋》一文中,对西夏拓跋氏即
党项族提出了新的批评。他指出,人们坚持把党项与西夏建国联系在一起, 
主要是依据拓跋氏是党项族的首领部落。实际上,“拓跋氏是东北鲜卑族人
而非西南党项族”,因为,现在无从证实拓跋氏曾经统治过党项族。他认为, 
西南党项族的所在地,曾与魏国管辖的领地接壤,党项族或一度受过魏国的
统治。在西魏被北周篡位时(公元557 年),鲜卑拓跋氏遗族仍留在原居地
而生存下来,一直未被周围的党项族和汉族同化。即如《金史·夏国传》中
罗世昌所说:“元魏衰微,其居松州者复姓为拓跋氏。”党项与吐蕃是同一
民族,属羌族,因拓跋氏与羌族语言不同,又受到“吐蕃畏逼”,故迁移西
北与和它有血缘关系的北方其他部族居住在一起,并逐步建立了西夏。因此, 
所谓党项族举族迁移西北是不可靠的,不过,只有极少数党项人曾追随拓跋
氏来到西北。他指出:西夏境内大多数是北方部族、阿尔泰语系的鲜卑族、
匈奴族和突厥族以及广大的汉族。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断定“西夏国语是
阿尔泰语系,而非藏缅语系,西夏国书是音符文字,而非如一般专家学者们
所认为的出自‘六书’或汉字构造方式”(载《甘肃民族研究》1984 年第1、
2 期)。
西夏拓跋氏的族属是一个较复杂的历史问题。除了要正确认识与考订史
料外,还涉及到怎样正确鉴别判定民族特征之一的西夏语言文字的语系问
题。还有,与之有关的西夏遗民的下落问题也值得认真研究。
(黄显功) 
古代有没有“滇人”民族? 
在祖国西南边境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昆明城边,有一烟波浩浩、满目云
霭的湖泊、名曰“滇池”。有一首古诗这样形容滇池风光:“海势依城尽, 
波光带日长。鱼盐帆百里,村落水中央。”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个滇王国在今日滇池的位置存在着,而经沧桑变迁, 
被洪水淹没。1955 年—1961 年,考古人员在滇池边,进行过几次重大的发掘
工作,挖出了数以万计的古代文物,其中有一枚用纯金制作的刻有“滇王之
印”的印章。查《史记》记载,有“元封二年,天子。。赐滇王王印”的记
载,这表明,古代“滇”王国在昆明的存在是个事实,而且存在的年代大致

在西汉时期。
但是在对另外一些文物的考证上,却产生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
如在一些青铜器中,表面都有着一层薄薄的发亮的银白色金属层,这使铜器
不致被氧化。这种现象很像现代的镀铬工艺,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是绝对没
有镀铬技术工艺的,那么这些银白色的金属层是怎样被镀上去的呢? 
又如在文物中有许多绿松石小珠,珠中间有一穿通了的小孔,孔的直径
只有一枚绣花针大小,还有的孔被凿成“U”字形。若把铜作成抽丝作工具去
凿孔,根本不可能在硬石上凿开孔眼,那么这些古人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呢? 
有一件定名为“盘舞”的鎏金青铜器,其服装、人形和舞蹈动作等等, 
完全不同于今天云南的各个民族人的形态,他具有“高鼻、深目”特征,完
全如白种欧洲人,日本学者说这是“大秦(古罗马帝国)杂技”。据历史记
载,云南虽然有“丝绸南道”之称,但是来云南经商的只有东南亚和南亚的
一些近邻国家,欧洲大陆还没有商人直接来过云南,也就是说,“大秦人” 
不可能进入云南,那么这种“盘舞”上的人形究竟是什么人呢? 
史载,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 年),楚国派庄入滇,与土著部
落结成联盟,建立“滇国”,自称“滇王”;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 
汉武帝加封滇王常羌,从这些历史上的零星记载来看,古代确实有过一个以
“滇”为名的王国。
问题是,从大量出土的文物来看,古代滇王国的百姓却与现在生活在滇
池一带的人民在风俗、习性上大相径庭。除了上述一些不可思议的内容外,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滇人”这一称谓自汉以后就不再见于史书。古滇人还
非常崇拜孔雀,把它当作神灵,滇王墓群中就有许多孔雀图像,这说明当时
昆明一带有许多孔雀,《后汉书·地理志》也说“滇池多出鹦鹉”,孔雀和
鹦鹉是热带、亚热带的鸟类,就是说,古代“滇王国”的气候是热带、亚热
带气候,而不是象今天的昆明那样“四季如春”。
有学者认为,查今天云南境内最崇拜孔雀的民族要数傣族,他们视孔雀
为神灵,傣族与古滇人之间还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发掘出的“滇人”文物青
铜器中,反映出“龙舟竞渡”的习俗,竞渡的均为妇女,今天傣族妇女也有
“龙舟竞渡”的习俗。
在青铜器上的图案中还发现,古滇人妇女都在脑后留一卷髻,形状似银
锭,今日傣族妇女的卷髻,形状虽然有些不同,但位置是相同的。
古滇人男子的脚上有蛇形图案,这是纹身的标志,今日傣族的男子仍然
还保留着纹身的习俗。
古滇人舞蹈的造型是一种被称为“三道弯”的造型艺术,今天傣族妇女
舞蹈造型,与这种“三道弯”艺术十分相似。
古滇人近水而居住的建筑是一种被称为“杆栏式”的房屋,而傣族的建
筑也依水而建,建筑的样式与“杆栏式”大同小异。
总上所述,在两千多年前,滇池边曾有过一个“滇”王国,也有一个与
今日云南边境的傣族在观念、风俗、习性上比较接近的民族,但是这个被称
为“滇人”的民族自汉以后就不再见于史书。那么,这个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又是怎样消亡的?它与如今生活在云南南部、西部的傣族有着什么关系?这
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
(蒋建平)

满族的族称是怎么来的? 
人们都知道,从族源来看,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先秦古籍
中所记的肃慎人,就是满族最早的先人。在此之后,挹娄(汉、三国)、勿
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辽,宋、元、明)以至于满族,源远
流长,一脉相承。如果单就满族自身的历史而言,满族又是一个年轻的民族。
明代后期,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基础,统一了散布于白山黑
水间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