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作为几何纹源于生活、受现实生活制约的旁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花纹带集中在器高的1/2 处,而在器高的1/5 处以下, 
一般是平素无纹的。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论在室内或户外,都是席地起
居,作为主要日用生活器皿的各类陶器,当然也是放在地上使用的,所以, 
陶器纹饰的布置,必须选取在蹲、坐时人们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即在器高1/2 
处以上。(参阅谷闻《漫谈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花纹带装饰部位》,《文物》
1977 年第6 期) 
(施培新) 
饕餮和饕餮纹究竟是什么? 
人们常将凶恶贪婪的人喻为饕餮,朋友之间有时也把那些贪吃的人戏称
之“饕餮”。饕餮是什么呢? 
青铜器上有一种常见的纹饰——饕餮纹。在商至西周的器物上它常作为
主题纹饰,并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逐渐失去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和器足
上的装饰。饕餮纹神秘怪异,狞厉可怖。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郭沫若在《彝器形象学试探》中说:“古盖有此神话,而今失传。”根
据现存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饕餮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左传·文公十八年》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
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
下之民谓之饕餮。”这里,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的外号。今人袁珂在这
一说法的基础上,认为缙云氏“不才子”即是蚩尤,殷周鼎彝所著饕餮图形
是蚩尤的形象。
二、《吕氏春秋·恃君》云:“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
穷奇之地,。。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 
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据此,饕餮和穷奇当是北方两个落后民
族的族名。
三、认为是一种动物。然而,究竟是哪一种,又众说纷纭。《山海经》
曾提到狍鸮。《北次二经》曰:“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 
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山海
经》以为狍鸮就是饕餮。《神异经》则提出一个牛身人面的东西,说:“饕
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以后,被看作是饕餮的动物
还有:牛、羊、虎、鹿、山魈,等等。
在第三种说法中,人们较多地倾向于这是一种凶恶的野兽,是和“吃人” 
联系在一起的。还有的认为前两说可能是第三说在意义上的引申——如果是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肯定,饕餮是一种动物,虽然究竟是哪一种尚无定论; 
也正由于此,饕餮纹一般就称之为兽面纹。
传说夏铸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谈到夏朝在鼎上刻有图像:“昔夏
之方有德也(杜预注云:禹之世),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
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
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但《左传》及当时其他诸子都没讲出鼎
上是什么样的图像,惟有《吕氏春秋》记录了五种:周鼎著饕餮,著象,著
倕,著鼠,著穷。象、倕、鼠、穷,它们各是什么,含义如何,本文不论。
至于“周鼎著饕餮”,一般都认为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饕餮纹。

对于饕餮纹含义的理解,一是直接依据《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先
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大
意是:鼎上刻绘饕餮这样一个有首无身的形象,是为了说明报应的道理,因
为你看,饕餮残害人,但吃人还来不及咽下去,就自身残亡了。因此饕餮纹
就具有告诫之意,它要人们戒贪,因为贪得无厌会招致毁灭自己的报应。另
一种理解是根据《左传》。《左传》提到饕餮为舜所放逐,“投诸四裔,以
御魑魅”。也就是说,饕餮纹有抵御魑魅魍魉的辟邪功用。
近来,李泽厚从青铜器时代的文化背景出发,对饕餮和饕餮纹作了新的
阐释。李泽厚基本同意饕餮纹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
仪典中的圣牛。解放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中,发现牛头常被高挂在树梢, 
作为巫术宗教仪典的主要标志,对该民族部落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
护功能。饕餮纹就是与此类似的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它具有双重性的
宗教观念、情感和想像,对异氏族、部落起威惧恐吓作用,对本氏族、部落
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符号在幻想中会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
威吓的象征。总之,“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
‘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美的历程》) 
饕餮纹又叫兽面纹,顾名思义,这种图案纹饰是“有首无身”,比如, 
李泽厚认为是牛头。但有人反对这种意见,认为饕餮图形并非“无身”,只
是它的全部身体都已图案化了而以首为主,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尾和足, 
甚至可以找到背上的肉翅。究竟如何,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探索。
(潇扬) 
秦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谁? 
秦始皇陵坐落在距西安30 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
势宏伟。1974 年3 月,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大型兵马俑从葬坑,引起了国内
外学者、专家和旅游者的高度重视,甚至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
兵马俑从葬坑,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严整,结构
奇特。如现开放的一号俑坑,从葬的陶人陶马约6000 余件,同真人真马一般
高大。这些陶俑,依坑排列,面向东方,形成一个长方形军阵。俑坑东端有
210 个武士俑,手执弓驽远射兵器,三列横徘,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 
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一个个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 乘驷马战
车间隔在11 个过洞里,排列成38 路纵队。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手执
弓驽的武士俑,似侧翼卫队。“强弓劲驽”的战袍俑是秦陵部队的外围,蹲
姿射俑系后备军。数以千计的陶人,每个身高1。86 米左右,容貌不一,神态
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人的职务、兵种和性格,从其装束、体态、
脸型、神情、手势以至细微的发须变化,可略辨一二。
秦兵马俑的主人是谁?自1974 年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当是
秦始皇,这一队伍整肃、装备齐全、威风凛凛、气壮山河的阵容,是秦始皇
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
但是,近几年来,学术界有人对这一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陈景元在《大
自然探索》1984 年第4 期发表题为《秦俑新探》的文章,对举世瞩目的秦兵
马俑的主属问题,提出了大胆而全新的见解。作者指出,有关秦俑主属这一

重大结论性命题,并未有人依据可靠的材料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过准确、系统
而周密的论证。文章列举和分析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疑问和矛盾现象,明确
地否定了秦始皇是兵马俑主人这一当今流行的说法。如过时的军阵:在一号
坑、二号坑里,大量的卒兵围绕战车排列成一个个整齐的大小方阵,战车兵
又是这支部队的主力,而车战则是这支部队最基本的作战方式。但在《文献
通考》、《菽园杂记》、《淮南子》、《史记》等古籍中,秦始皇时期只有
大量使用步兵和骑兵的记载,几无进行车战的痕迹。可见它与兵马俑这个军
阵队伍毫无共同之处,却有天渊之别。又如奇特的武士:俑坑里所有要冲锋
陷阵的武士,有的精梳各种发髻,有的头戴一顶软帽,而攻坚作战中自身防
卫所必需的头盔,一个都未准备,大量武士没有护身铠甲。这样的武士是没
有战斗力的,说这是秦皇横扫六国的精锐之师,令人费解。又如违禁的兵器: 
秦军以精良的钢铁兵器更新了装备以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 年,下令收缴
全国铜制兵器,运人咸阳,悉数销毁,铸成12 个重各24 万斤的大铜人。之
后,任何人继续收藏铜戈、铜剑,就是一种罪死不赦的犯上行为。二号坑内
有铜剑剑头,谁敢用这种陈旧、劣等的兵器去给秦始皇作陪葬之物?又如犯
上的服色: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立即“改正朔,易服色”,规定了“衣服、
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而俑坑里几乎所有的武士俑,从上到下身穿
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色、蓝色、白色的长裤,真是五颜六色,异常鲜艳, 
哪里有一丝一毫“尚黑”的意味。
作者进一步比较了殉俑制度的异同,考证了铜钺年代的顺序,追溯了大
多数武士俑独特的头冠和发髻的本源,并根据武士俑身上发现的铭文的判
读、氏墓地的探究以及旧楚军队的分析,指出这个大型兵马俑坑的真正主
人是秦始皇祖上秦昭王的生母、曾在秦昭王时期专权达41 年之久的秦宣太
后。从而把秦兵马俑坑的实际营建年代前推了半个世纪左右。
在1984 年召开的秦俑发现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专门讨论了
秦兵马俑的主属问题。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秦始皇是秦俑的主人。
秦俑考古工作者秦鸣在《文博》杂志1985 年第1 期以《秦俑坑是始皇陵
的陪葬坑》为题,坚持原有的看法。秦鸣认为,从坑内文字资料、坑内遗物、
遗迹、秦陵的整个布局、俑坑威武雄壮的军阵分析,俑坑西北角一座级别较
低的墓葬至今尚难断定是男是女,根本与宣太后无关,但可以肯定俑坑的主
人不是宣太后,而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对俑坑修建于秦始皇时代同秦鸣并无异议,但对俑坑
的性质提出不同看法。他在同一期《文博》上以《秦俑之谜》为题撰文说, 
近年秦俑坑虽然出土文物甚富,“但至今尚未发现有能够证明秦俑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