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统遁去。”夏燮《海疆殉难记》中“又有言都统开城逸去,不知下落者”。
镇江之战另一指挥者、参赞大臣齐慎上奏,城破,“房屋多已燃烧。副都绕
海龄督帅旗兵堵击,身受重伤,旗兵伤亡不少”。“副都统海龄并城内文武
官,均不知下落。” 
三、“投火自焚”说。《英人强卖鸦片记》中叙述海龄死因较为详细, 
海龄对妻子说,今日之战,官军将恐不利,劝妻子趁北门起火,“混乱以逃”。
妻子说:“许妾所为,君但督士卒,至死勿弃城。”说后,“掖小儿走于北
门跃入猛火中以自死。海龄见之大怒,欲报妻子之仇,聚满洲兵四五十人, 
冲入敌中,殊死战,多杀敌兵,后海龄见兵寡,竟不可胜,因见北门火势未
减,亦投其中,就妻子死所而死焉。”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写道: 
“满兵的副都统海氏在败了的时候,坐在家中的一把椅子上,命令他的仆人
点火烧房,故意死在火焰之中。” 
四、“自缢殉节”说。《夷氛闻记》写道:“城上兵立溃,夷先放旗营
纵火,城陷,海龄自缢殉节,其妻与孙并同时死难。”耆英奉旨调查后上奏
说:海龄同其妻并次孙“皆在署内自缢尽节”。
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悬案!从材料上分析,“为民戕害”之说疑点最多。
首先黄宗汉《奏海龄闻系误杀良民甚多被民戕害折》,一个“闻”字证明他
的上奏只凭传闻,令人怀疑。其次,《道光洋艘征抚记》所说亦恐为传闻所
误。1841 年2 月魏源曾为裕谦幕僚,参与浙东抗英斗争,但因清廷战和不定, 
投降派昏庸误国,数月后愤而辞归,镇江之役他不在场。其三,据耆英奉旨
查明,引出这种说法,主要出自常镇道周顼中伤。周顼身为镇江地方官,深
怕镇江失守皇上追究,“惧于重谴,乃讦以误杀良民,被民残害等情。”耆
英的调查当属实。当时京口人就恨周顼诬陷都统,“乃编十字谣,揭之通衡” 
(见夏燮《中西纪事》卷八),卑鄙无耻往往与贪生怕死连在一起。开战前
周顼已被侵略者气势所吓倒,禀中说,“贼(指侵略者)势浩大,据我腹心, 
实已不能转动,若不早图和解,其祸变愈久愈大,不知究极”(见道光朝《筹
办夷务始末》四),主张不战自降,全部答应侵略者的要求。侵略者进犯镇
江时,他惜命“托词不知何往”,当了逃将,“以致镇城内外,居民警惶” 
这种人中伤海龄不足为怪。
“不知所终”说,没有一条肯定的史料。《京口偾城录》为镇江当世人
所写,但撰者年老多病,一直在家未参战,文中对海龄“遁去”并没有肯定, 
是战乱中据郡民纷传随手而记。夏燮《中西纪事》卷中已肯定了耆英的查访, 
海龄“自缢尽节”为实情,对“开城逸去”之说并不认为属实。齐慎之所以
云不知海龄下落,7 月21 日镇江失守前,齐慎会同海龄布防军务,坚守镇江, 
卯刻,齐慎“由正西迎上前敌”。激战中,据探报,侵略者“由间道往攻北
门”,齐慎等人救援,结果“被逆夷由西南两门攻破”。齐慎率部分清兵退
到越河口下,防英军内犯,与海龄再没见面,23 日的上奏对海龄的下落当然
不甚了了。
至于是“投火自焚”,还是“自缢尽节”?后者可能是实情。第一,《英
人强卖鸦片记》为日本人所撰,不是战时的目击者,虽对海龄自焚场面写得

详细,充满同情心,但必定是道听途说。更何况后来耆英在衙署里找到了海
龄尸体,可见海龄并非死于北门火中。第二,宾汉是侵略镇江一分子,他的
《英军在华作战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他对海龄坐在椅子上自焚身死的
描写值得深思。海龄死应在城陷之后,当时衙署已被英军烧着,无需海龄命
仆人点火烧房。宾汉这样写,有可能掩饰其入城后烧杀之行径。文中接着写
道,第二天发现了海龄的幕僚,由他指出了海龄的尸体。这一天应为7 月22 
日,齐慎六月十六日(阳历7 月23 日)上奏提到“副都统海龄并城内文武官
均不知下落”,清军机处正是根据齐慎上奏决定派耆英“迅即查明具奏”的。
这应在宾汉等人发现海龄尸体之后。如是同一现场,这位幕僚为何只字未提
海龄妻与孙的情况?这究竟是海龄的尸体吗? 
极大可能是海龄“自缢尽节”死后遭火焚的。耆英在查询当中,从收集
京口满兵内,领催扎明阿报告了海龄的死因,“据称城陷之时,海龄将堂印
交印房骁骑校祥云(后投水死),海龄随入内,同伊妻并19 岁次孙皆在署内
自缢尽节。”根据其报告,在衙署并获其尸并一妻一孙于灰烬中,“又拾得
都统印信原著葛纱、袍襟、并伊妻所带玉环”,经丹阳县令金榕,京口协领
武忠阿和海龄之子辨认,确实是海龄尸体。
读者,你认为海龄是怎样死的?海龄“自缢尽节”身死是否有道理? 
(谭文风) 
林则徐是病死还是被人毒死? 
1850 年11 月22 日,广西道上,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赴任,日夜兼行百
余里,至广东潮州普宁,不幸突然死亡。
林则徐的死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特别颁发了《御祭文》和《御赐碑文》, 
盛赞林则徐一生的业绩。他的死也引起了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极大的震动, 
纷纷以诗文和挽联等形式来悼念这位伟人: 
痛惜林文忠,将星陨闽漳。
天若遗此老,鼠贼安足当! 
千古英雄皆堕泪,四方妇孺尽知名。
林则徐的死使朝野如此哀悼和重视,乃是由于他不仅在帝国主义列强侵
入我国大门时,第一个奋起组织抵抗,坚持严禁鸦片,惩办走私活动,从而
揭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而且他为反抗外国列强,挽救民族危机, 
不囿于传统旧习,放眼世界,探求新知;同时他又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和关心
民生疾苦。无论在整顿河工、兴修水利、救灾放赈,还是在查禁鸦片、改革
财政等方面都表现了杰出的才干。
这样一位既干练又爱国的边疆大员在奉旨赴任途中突然亡故,这就不能
不使人们产生种种的猜疑和传说,所以对于林则徐的死因,前人或后人都有
各种记载和传说。前人的记载就有多说。
一说认为林则徐是在赴任途中病死。如《清史稿》本传说:林则徐“行
次潮州,病卒”。又施鸿保的《闽杂记》卷四,对于林则徐死亡前夕情况有
较详细的记载:“公患痔漏久,体已赢,至是力疾起行,十一日抵潮州,复
患痢,潮守刘晋请暂留养疾,不可。次日遂薨于普宁行馆。”一般官方记载

都持此说。
另一说则谓林则徐系洋商买通厨人投毒谋害致死。张幼珊的《果庵随笔》
谓:“禁烟事起,广州之十三行食夷利者,恨林公则徐刺骨,。。后公再起
督师粤西,彼辈惧其重来,将大不利,则又预以重金贿其厨人某,谋施毒。
公次潮阳(按应为普宁),厨人进糜,而又巴豆投之。巴豆能泄泻,因病泄
不已,委顿而卒。或劝其公子穷究其事,清例,凡毒死者,须开棺验视。家
人忍而不请。其是疆吏虽微有所闻,亦不欲多事。”又广东《东莞县志·逸
事余录》所载内容与上述基本相同,但是却直接指出谋害者乃是广东十三洋
行总商伍氏(指伍绍荣)。因伍氏曾被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时锁拿于越华书院, 
故而忌恨在心,这次又闻林则徐起任广西巡抚,伍氏忧其再次复职督抚广东, 
特遣派亲信携巨款贿赂林的厨师,用夷药投入食品中,致使林则徐一路上泄
泻不止,终于委顿而死。另有一个叫平如衡的在《林则徐家书·著者小史》
中则说是“被奸徒以黄蜡毒死者”。
近人则依据前人的有关材料和新发现的记载,加以排比考证,提出了几
种不同看法。有人根据林则徐在临死时曾三呼“星斗南”的说法,认为“星
斗南”者,就是指洋商聚居之地的“新豆栏”。近人王逸塘的《今传是楼诗
话》引录张之洞族孙张祖继诗集《民诗草》中《拜林文忠小像》的自注
说:“新豆栏,广东要地。公临殁呼之,人讹为星斗南。孝达公莅此,始悟
其语。”对此,《林则徐传》的作者杨国桢则进一步考证,认为林则徐临死
大呼的“星斗南”,系指当时洋商聚居之地“新豆栏”,而福建方言“星斗
南”与“新豆栏”的发音相同,由此说明林则徐在临死时已发觉自己受洋商
所害,所以连呼“新豆栏”。
近年来又有人不同意上述说法,他们根据新近发现的林则徐《讣文》和
林则徐之子林汝舟《致陈子茂书》等材料,认为林则徐的死因不是被毒死也
并不只是腹泻。自11 月12 日至15 日,林则徐一直在赶路,没有服药,所以
吐泻情况已很严重。15、16 日服用“中和之剂”后,吐泻情况有所好转,但
林则徐抱病继续日夜兼程,辛劳颠簸,身体得不到休息,病情则转为“胸次
结胀”、“痰喘发厥”,引发了心肺旧疾,以致“两脉俱空,上喘下坠”, 
“喘急愈甚”。在元气大亏,脾胃虚寒的情况下,医生却又“投以参桂重剂”、
“连进葠剂”,结果药力未及奏效,反使喘咳增加,舌蹇气促,加上他已是
66 岁高龄之人,经不起路途颠簸,终致无法挽救。
(王有为) 
翁同龢缘何开缺? 
1898 年6 月15 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戊戌变法的第四天, 
翁同龢突然被光绪帝下令开缺回籍。由于他是光绪的授读师傅、身边最亲近
的大臣,因此他的开缺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
传记》中说:“帝。。此时已怀了变政的决心,觉得翁公过于持重,常常掣
他的肘,心上也不愿意,遂。。去翁。”张孝若这样说,所持依据主要是翁
同龢本人的日记记载。翁在日记中曾提到他在开缺前曾因为两件事“与帝不
协”,为光绪所不满。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