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江南之名珰”语,晋朝傅立《艳歌行》有“耳缀明月珰”之句,北魏高
允《罗敷行》亦有“耳穿明月珠”之言。史书记载,汉武帝谴责钧弋夫人, 
她吓得立刻脱卸珥玉请罪;赵飞燕做皇后时,她妹妹来宫中,皇帝喜欢她, 
赠给了合浦圆珠珥。晋朝甚至还下令平民百姓不许戴用真珠的珰珥呢! 
为什么古代妇女都穿耳戴上珰珥珠子?看来“戴翡翠,珥明珠”,走路
时确有婀娜的姿态,人的神情也显得更典雅高贵一点。魏太祖某次弄到几副
名珰,卞后选了中等的。她说,取最好的珰,我存心不正;取最差的,也非
我本愿;我选中等的,不也很好看吗?说明耳饰确能给人添色。因此有人认
为,古代女子的穿耳戴珰,是为了漂亮。
由于瑱玉、耳珰等都是要在耳垂穿孔后才能戴上去的,所以有人提出这
样的看法:上古时为了防范买来的女子逃跑,就在她的耳朵上穿了孔,戴一
个环或是什么东西以作记号。即使女子把戴上去的东西拿掉了,但人家一看
到耳垂上的针眼,就知道这是个逃奴,马上抓起来。谁知耳朵上戴了东西, 
走起路来很有一番风韵,于是贵妇人的争相效法,渐渐形成了穿耳戴珰、珠
的风俗习惯。
也有人说,古代妇女在耳垂上附起一颗珠,最早本是蛮夷女子的妆饰。
古书说蛮夷妇女轻淫,喜欢走动,所以在耳垂上挂起一串东西,走起路来, 
啷。。作响,十分美观中听。中原华夏族的贵妇人在她们的影响下,也渐渐如
此打扮起来,遂酿成这么一种现象,“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贵妇人
讲究耳饰,民间妇女喜欢穿耳和戴瑱珰,自然是不待说了。

还有一种古老的说法。中国上古社会的宗法制十分盛行,男人是外当家, 
女人是内当家。主妇是不是贤明,是不是能干,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分重要。
特别是士大夫家里的贵妇人,其言行对她当官的丈夫从事政治,有不容忽视
的影响。而当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郑重,不偏听偏信,就在她耳边穿耳戴上
瑱珰、明珠一类首饰,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以做一个合格的内当家,据考证, 
它的使用在周代比如周宣王的姜后就戴瑱玉。它先在宫廷后在民间使用;汉
代把瑱珰等定为皇后、妃子和贵妇人的正式首饰。《诗经·啵纭ぞ淤衫稀
云:“玉之瑱也,象之揥也”,赞“小君”(诸侯夫人)可与卫宣公白头偕
老。郑玄注曰:“瑱,塞耳也”,就是说,小君能用瑱玉塞住自己的耳朵, 
不让流言蜚语来影响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嘴巴使卫宣公受影响而做出不太有
益的事来。《诗经》是周代的,郑玄是汉代的,可见当时这种说法是较为流
行的。当时有句俗话叫“不瘖不聋,不成姑公”,正说出了妇人戴珰玉的作
用就是防闲,要她装聋作哑,别管“闲事”,这样才能安稳地过日子,生儿
子,娶儿媳,做婆婆(姑)。瑱的别名叫“充耳”,《诗经·齐风》中有一
首讽刺“不亲迎”的诗,就提到“充耳”:“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就有讽刺“充耳不闻”的意思。戴着瑱珰不听闲言,一心顺从妇德——好一
副“贤妇人”的样子。我们若是读过班昭的《女诫》,就知道古代对妇女的
德行、言语、容止和工作态度的要求,很可能会同意此种观点。
但民俗学家则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穿耳戴瑱珰或明珠,是原
始社会的一种遗习。原始社会的人,其审美观点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把
强健的体魄、熟练的劳动技能看得至为重要。谁能打到野兽,他就必定把野
兽的牙齿或角插在自己的鼻孔里或耳朵上,以示自己的威武勇敢。人们把这
种牙或角视作美的装饰品,能用它装饰的,就是美丽的人。妇女们的工作主
要是采集果实、烧火做饭,所以只能把能代表她们的工作成果的柴棍之类插
在耳朵上。后来,到一夫一妻制出现后,做丈夫的便把自己的这些“战利品” 
转让给妻子,让她打扮得美一点。当玉石、金属品的装饰品出现后,这些小
巧、优美的东西便取代了原先粗糙而低劣的“战利品”,成为妇女们不可或
缺的美容品。耳朵上便出现了精致的瑱珰和明珠,成为女子行路时婀娜多姿
的一种装饰品,并由于它的优美中看而一直流传到现在。
众说纷坛,至今未有定论。亲爱的读者,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有道理呢? 
(东生) 
妻父为何称“泰山”? 
我国习俗,丈夫对妻子父母的称谓,一般在口语中称为丈人、丈母。“丈” 
在古代有“长”的意思。“丈人”原来是对老年人、长辈的尊称。《论语·微
子》中说:“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这里“丈人”就是“老汉” 
之意。王充《论衡·气寿》中也有“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的说法, 
也讲“丈”之本意,原是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老年人的说法。不过,在王充
所处的汉代,对老年人不分男女,无论公妪均可称为“丈人”。那么,对妻
父尊称“丈人”源于何时何地?有人以为此说从汉代匈奴那儿传来。班固著
《汉书·匈奴传》中有匈奴单于谓汉天子为“我丈人”的说法,当时汉朝历
代皇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宫女假冒的)嫁
于匈奴单于为妻,故有此称。这大概就是对妻父尊称“丈人”说法的起源。

而对妻母尊称为“丈母”,最早的记载大约要算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风
操》,其中有“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的说法,之后对妻子父母尊称为
“丈人”“丈母”的记载屡见不鲜。唐代柳宗元祭祀妻杨氏之父母,著有《祭
杨詹事丈人独孤氏丈母文》,可见“丈人”、“丈母”之称的来源比较简单, 
从上面所述之外,至今还没有找到过其他的说法。
书面语中,人们又有称妻父为“泰山”、“岳父”、“岳翁”的。这“泰
山”、“岳父”、“岳翁”之称从何而来?却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以为这种称呼源自唐朝,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十二
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 年)到泰山封禅,由丞相张说担任
封禅使,张说顺便将女婿郑镒充作随从也带去了。按唐代官例,去泰山封禅
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小官,张说却利用职权, 
一下子提升他四级,成为五品。九品、八品小官着浅青色官服,而五品官就
可穿浅绯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很觉奇怪, 
便去问他,郑镒心中有鬼,只得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唐玄宗身边
有位长于讽刺滑稽的优伶黄幡绰插了一句话:“此泰山之力也!”借指封掸
泰山之事,隐指张说越级提拔女婿,含意深刻,妙语双关。唐玄宗心中明白, 
因碍于张说面子,不便发作。此言一下子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掩面失笑。后
人有好事者,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沿袭日久,戏称成为尊称。
因为泰山又是所谓“五岳之首”的东岳,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作“岳翁”、
“岳丈”等。从此说可以看出,“泰山”之称虽然雅致,但出典却并不十分
光彩。
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而有了第二种说法:称妻父为“泰山”, 
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讲:“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
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宋代晁说
之在《晁氏客语》中以为“泰山”成为丈人代称,是因为俗称妻父为“丈人”, 
而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先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久天长,“泰
山”也成为妻父之尊称。对这种说法,有人还作过考证。明代萧协中作《泰
山小史》说:丈人峰“在岳顶西南,巨石特立,俨然人状,故名。”清代聂
剑光著《泰山道里记》说:“泰山绝巅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佝偻。”由
泰山顶上一座状如弯腰曲背老翁的石峰,想到“丈人”,又从“丈人峰”联
想到“泰山”,渐渐地将妻父之称与泰山联系起来。但是推其本意,此说的
起因却与妻父之称相差甚远。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干脆,“泰山”之称乃是从传讹转化而来。清代赵翼
著《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中说,晋人乐广为卫釐父,卫釐尊其为“乐
丈”、“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又从“岳丈”变化为“岳
翁”、“岳父”。“岳”又使人联想起“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因而妻父
又被称为“泰山”。为了与“岳父”之“父”相应并称,人们将妻子之母尊
称为“岳母”,也有一些人,为了与“泰山”相应并称,便将妻子之母尊称
为“泰水”。
(蒋建平) 
姑苏何处看“串月”? 
苏州习俗,农历八月十八日有看串月之举,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但看串

月的地点、时间,有谁真正看到了“串月”,自然景观究竟有多美?仔细考
查起来,疑问不少。
何处看串月? 
一说是石湖畔的行春桥。清代沈朝初曾作《忆江南》词,有注说:“行
春桥,跨石湖之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明·卢
熊《苏州府志》也有记载说:“十八日昏时,登楞伽山,遥望湖亭,士女为
看串月之游。”清代蔡云《吴歈》诗中写道:“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
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二说是澹台湖畔的宝带桥。据《钱牧斋(即钱谦益、明末清初人)轶事》
载:石湖东数里宝带桥,十八日夜,月光出土,正对环洞。。桥西(澹台湖) 
波面一环一月,连络横流,荡漾里许。。。吴梅村(吴伟业)屡欲观之,而
终不果。惟牧斋与徐元叹(即徐波,明遗民)见之。
三说是从上方山顶望湖亭上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