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求、教育的各种措施都是外在的东西,只有通过儿童把它“内化”了,变成了内部的、主体的东西,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有成正比的关系。
五、如何实施养成教育
我国一位文学家曾深刻地论述了做人的重要性:“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求人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如何培养学生去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关心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这是时代给教师提出的大问题。
1、对养成教育误区的反思
做人教育往往从养成教育开始。而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养成教育,学校中养成教育是一个时代教育的缩影。文革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因动乱的影响,没有很好的落实,一切以政治为中心,政治上的“红”就是人才标准。因此,养成教育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对知识也不重视,结果是导致人们文化素质低劣,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社会发展几乎处于停止的状态。在恢复高考之后最先几年里,我们的育人思想、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改变,但突出了智育忽视了德育。在当时,认为知是人才的标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在抛弃一些不合理育人的形式同时,也抛弃了一些育人的合理理念。比如,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树立劳动观念、群众观念等等。因此,当时的养成教育就是重智轻德,注重背一个个单词、做一道道习题。思想品德滑坡,导致自由化思想蔓延、个人主义抬头。
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会使我们走向成熟。要使养成教育走出误区,实现几个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是理念上的转变。由以前的短期发展理念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其次,是教育主体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该由养成教育的灌输者向组织者、引导者的转变,学生应由接受者向直接参与者、自我发展者转变。再次,教育内容的转变。由内容的狭窄性向全面性转变。具体表现为:学习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方法、技能;要做到苦学与巧学的结合;做到学、问、思、行的统一;要发展自己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与责任感,培养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学会生活、学会消费、学会交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等。最后,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转变。由注入式、灌输式向参与式、自我管理式转变,由途径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养成教育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首先,对待教学对象上,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在过去的养成教育中,学生没有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只是学校规章制度的接受者,在教育时只重视学生存在问题的共性,忽略了学生各自的个性。因此,导致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大缺陷,常用的是模范示范法、理论灌输法、批评警示法,缺乏的是情感感染法、心理辅导法、实践锻炼法。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不成熟的主体。如果忽略了学生丰富多彩个性的养成教育,必然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首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利用,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此,要形成和谐民主的教育气氛,要留出学生自我教育的时空,不要把养成教育当成只围绕纪律或学习内容的训斥教育。
其次,教育内容上,坚持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原则。韩愈关于教师的作用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它也被后人引为经典,并把教学生怎样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长期来忽略了做事教育,至今,仍有许多人对职业技术教育看不起。而西方走向了另一面,重视做事教育,而忽略了做人教育。事实证明,把做事与做人教育割裂开来,必然会导致要么学会了做事而不善于人与人相处,要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又不善于做事。因此,在我们对学生养成教育之时,同样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在做每一件细小的事情过程中进行教育,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比如,调整座位、打扫教室、出黑板报、一次班会等活动是做人教育的好时机。教育要多采用民主的、开放的形式。让同学在讨论、辩论过程中受到教育,在积极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第三、教育途径上,坚持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学与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知识、智力等素质的关键就是内化。人不是机器,学习不是对材料的机械加工;人也不是一般动物,不是对材料刺激的简单反应,而应该是一种内化,是反思后的升华,是试误后的教训与顿悟。通过内化教育,使学生成为善于自学、善于反思、善于评价、善于调节的学习探索者。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育在轻视内化教育同时也忽略外化教育,这必然表现为对学生在知识、道德的灌输。结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而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对道德行为的评价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不尽人意。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内化与外化教育更显重要。
第四、教育策略上,坚持循序渐进与事先教育相结合原则。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但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整体观念,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不同的阶段,要有教育的重点。比如,刚刚入学的学生,首先是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这时,我们可以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开始。一旦稳定下来以后,重点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就得结合实例进行纪律教育。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补救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更要重视事先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好预防教育。事先教育也要做到循序渐进。这要求教师就要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观察发生在学生之中细小的事,还要求教师做一个勤奋的分析者。把握住学生行为的发展趋势,有计划地进行事先教育。
第五、管理体制上,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主体,不可能一进入学校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有必要的规章制度。长期来。我们在制定他律约束机制时,特别强调对过错或过失行为的处罚,并且处罚条理细化、量化。这从管理者角度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要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学生关注的不是与目标的差距,也并没有认真总结过错行为的原因,只是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会导致班集体被扣分,会被老师批评等等后果。因此,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以达不扣分为目的。可见,传统的打分制引入到行为的评价上来是现今行为管理上的一个误区。文明修身在开始阶段应以他律为主,但奋斗目标是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要使这个转变顺利的实现,应该改变打分制,而是进行目标管理法,并配合内化教育。他律应为自律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目标标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3、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学生已经形成的并不成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交友习惯。这些习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方面:预习、复习没有形成习惯性行为;上课举手提问的情形非常少;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方法单一,死记硬背现象严重;学习时间安排不科学;学习有苦学精神但不善于巧学,不注重学、问、思、行的结合。纪律方面:没有把遵守纪律与提高自身素质联系起来看待;自我约束能力差;有时会发生情绪失控的过激行为。生活方面: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卫生意识不强。消费方面: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没有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注重食品的营养结构。交友方面:交往单一化,一般只与自己相近同学的交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
其次,寻根究底,找出学生习惯行为形成的原因。一种行为习惯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原因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之别。正确的归因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分析学生所处时代的特点,考虑到社会存在的一些消极思潮与不正之风;要分析学生家庭的背景材料;重点要了解学生的过去以及现在,特别是产生缺陷行为的内在原因与直接原因。比如,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以注入式教学,很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实际上,这是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缺陷最主要的原因。而守纪、交友方面的习惯就直接受到朋友的影响,如果交上一些自由散漫的朋友,而要求他出污泥而不染,自然困难重重。而生活、消费习惯受家庭的影响较大,有的家长本身对子女非常宠爱。只要孩子能用钱,他们就感到高兴,从小到大,家庭教育只讲成绩,很少进行消费观念的教育。这无疑为学校教育出了难题。可见,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行为形成的复杂性,要认识到现实中,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非一致性。我们才能意识到养成教育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第三、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教育。从学校角度看,文明修身工程是一个好方法,现在,我校实施的“文明修身工程”已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喜人局面。所谓“文明修身工程”是指全校实行文明学习、文明就餐、文明就寝、文明交友、文明消费。它要求学生在校内努力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