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的新节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育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新教育要求教育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这是我们在信息时代下,对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新特征的理解。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人人有才,但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用全面的观点看人之“材”,用发展的方法去教育人。考试是选人才的重要方法,但真正的人才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新教育下我们应持有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要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以及对师生关系的正确把握。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学生,要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主导者,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长带来的幸福。       
    学习在于凭借原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开发潜能。尖子生的学习方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教师要有信息意识指导下的现代学习观,还要努力去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艰苦与快乐的统一、独立与合作的统一。这就是新教育下的学习观。    
    在教育中发挥评价的强化功能、激励功能、教育功能、反馈功能、发展功能,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奖惩,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就多一批好学生。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醒学生的智能与情能,享受生活的快乐,拥抱明天的太阳。    
    五、走上新教育之路    
    当你看到报刊、杂志都在宣传新教育理念,当你接受新课程培训之后,当你了解到他人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你是否想过自己该做点什么?是否想去了解新教育的全部内涵?是否想过怎样才能走上新教育之路?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首先必须要学习教育的新理论,只有学习了教育新理论,才能了解哪些是新观念,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判断,自己才会明白是不是真的走错了路。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还得善于向他人学习,上教育论坛是学习他人的好途径。看了专家们的书,或多或少会有启发,但参与论坛的讨论收获更大,因为教育论坛中更多的是一些爱学习、爱思考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也同样在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把书中不懂的内容、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发到网上一起讨论,在网上,你能够很快看到网友经常运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课程意识、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新名词。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必须成为反思者,学习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人的思想、经验与自己的教育行动相比较,认真地反思自己,你会很快发现自己搞的是应试教育,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智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动。你得想想如何去了解学生,如何去备课,如何去教学、如何去管理,去尝试一下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对话教学,努力改变沉闷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一章  走向新教育教育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从跨入现代教育门槛的那一刻起,教育学便与心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心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突破,都会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三种不同的认知理论,呈现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建构主义,本质上就是建构主义认知论,属心理学范畴。    
    内化与外化本是心理学的概念。笔者试图以此为立论基础,解读学习过程的本质,进入“新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索。    
    内化,是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外化,是知识的回忆、及能力的表现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内化及内化的五个层次,决定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就是“新教育”实践。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笔者希望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化和外化,以及养成教育的实施,进行一次初探。    
     一、内化及内化的五个层次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源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知识的发生过程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其实,内化不仅仅有知识的内化,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就叫内化。也就是说,从内化的内容看,还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等。    
    但是内化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内化可不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心理学家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述。我认为内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以分为刺激、理解、接受三个阶段。从层次上说,可分为知识内化、方法内化、观念内化、素质的改变、个性形成五个层次。    
    刺激是内化的第一个阶段。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首先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刺激,人的感官感觉到客体的存在。客体的大小、色彩是客体作用于眼睛的产物;客体的发出的声响只有刺激耳朵后,人才意识到它的存在。理解是内化的第二个阶段。这里说的客体不仅是客观物,也包括知识,知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书对人产生的刺激不仅仅是白纸黑字,而是书中的内容。人有想象、理解的能力,书中的知识对人的作用并不能用“刺激”两字简单概括,还应包括理解。理解是人运用综合、分析、想象等方法思维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每个人各不相同,原因是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特有的经验来理解、来建构。没有刺激不会有理解,没有经验同样理解不了。接受是内化的第三个阶段。理解了并不等于接受了。比如我们可以理解“杀人”的内涵,但不愿意去杀人,这说明理解不等于内化,只有接受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内化。    
    从内化的程度来看,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的内化。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书本的知识,也包括生活中的知识。人们学习都是从学知识开始,知识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么样处理或改造。没有知识,人就不能生存与发展,理解后接受下来的知识就是被内化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方法内化。方法与知识虽不可分割,但方法不等于知识,有的人知识丰富但不一定有方法,获得方法比获得知识层次更高。一个人只有理解、接受了有关方法的知识,并能自觉地运用该方法才算真正地内化,此时,人的能力也随之提高。第三个层次是观念的内化。一个人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体的道德观、民主观、法制观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自觉内化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人对内化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进一步提炼,才上升为观念的东西,被主体所认同的。第四个层次是素质的改变。知识、方法、观念的内化过程,主体总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当然,从客观的评价来看,一个人的素质并非一定向前发展,也并非一定永远在提高,但内化的知识、方法、观念必定会带来主体个人素质的改变。第五个层次是个性的形成。素质的改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发生总是以个性的形成为标志,因此,我们把个性的形成确定为内化的最后一个层次。    
    二、外化及其外化的五个层次    
    凡是内部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就叫外化。外化不是对材料的简单回忆,而是对它的运用,是一种表现,是在认识的指导下的实践,更重要的则是创造。根据难易程度,外化可分为五个层次:表达、探究、表演、交往、创造。    
       第一个层次是表达。当婴儿来到世界,他的哭声“表达”着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但这种“表达”,不是外化层次的表达,这只是婴儿对环境的条件反射,是一个正常婴儿的本能。外化是把内化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内化的知识要外化,必须要表达,它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表达。表达水平高低,表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何,直接影响着内化的知识外化以及被他人所认同的程度。    
       第二个层次是探究。探究虽然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但它不同于方法本身。方法外化是行动的具体方式,而探究是对事物本质或规律进行探索研究的活动过程。探究的行动比表达要难,更有意义和价值,外化的程度水平也更高。我们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原因就在于此。    
    第三个层次是表演。对事物因果的探究过程不容易,但有艺术的表演更难。很多科学家能探究,但不善表演,从而使探究的成果大打折扣。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家的才能不如艺术家呢?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区别是社会分工的差异,不同质的东西是不能进行量的比较的,他们各有价值。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学会表演比学会探究更难,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也是这样,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科学性上往往没问题,但教学的艺术性就参差不齐了。    
    第四个层次是交往。有人说交往比表演容易多了,确实在生活中大家都在交往着,却并不一定能表演。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是往往是自发的,非理性的,与教育学意义上学生应具有的交往素质是有差别的。许多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